永和鎮(貴州省甕安縣永和鎮)

永和鎮(貴州省甕安縣永和鎮)

永和鎮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甕安縣城東部,距縣城12公里,是甕安縣東出黃平的咽喉要道,是甕安縣城通向老墳嘴溫泉和黃平溫泉的必經之路。東鄰黃平縣浪洞鄉,南鄰嵐關鄉、平定營鎮,西鄰雍陽鎮、銀盞鎮,北鄰草塘鎮。總面積123.7平方公里。全鎮3.4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和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
  • 面積:123.7平方公里
  • 人口:3.4萬人
鄉鎮介紹,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民間文化,

鄉鎮介紹

永和的嗩吶也海笛為主,老百姓有句俗話: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因此,永和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走俏吃香。遠的不說,蓱水村的一夥嗩吶藝人就紅火過好一陣子。凡逢年過節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個鬧熱,爭面子,講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慶娛樂活動,少則也要鬧上十來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不亞於紅事。無論弔喪、送喪,都不離鑼鼓吹打。更有甚者,請來戲班、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陪同藝人們通宵達旦。

自然環境

永和鎮境內多山,西部洗馬河谷地形較為平緩。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最高氣溫30℃左右,最低氣溫-2℃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擁有耕地面積23713.5畝,其中田11607畝,土12106.5畝。
境內白水河、龍灘河、長嶺河均勻分布,有龍坪大溝和洗馬大溝等人工水利渠道,灌溉便利,土壤肥沃,農業發達,盛產茶葉、水稻、玉米、辣椒西紅柿以及野生香菇、木耳、八月筍。具有悠久的種茶、制茶歷史,正在建設萬畝茶產業基地。
境內有煤礦、磷、鐵、硫等礦產資源,煤炭儲量約占全縣二分之一,探明儲量有2億多噸,素有“黔南煤海、甕安煤都”之稱。
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自然植被種類繁多,森林迭翠,空氣清新,風景秀麗,處處古樸清幽。境內垛丁關、黃泥凼、擦耳岩紅軍戰鬥遺址、長嶺河谷風光,周邊有朱家山原始森林、艷山紅休閒山莊、朱元璋將士屯兵遺址、老鷹洞龍宮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東南的長嶺河谷屬朱家山自然保護區核心或緩衝區,大山莽莽,古樹參天,生物種類繁多,河穀神秘幽靜,原始森林蒼翠迷人,是地球同緯度保存較完好的常綠闊葉原始森林,是科學考察和森林旅遊的勝地。

社會經濟發展

全鎮轄6個行政村,93個村民組,6882戶,26250人。少數民族人口1902人,有1個苗族(金薅楊家院)和1個仡佬族(黑山高田坎)聚集村寨。全鎮共有17個黨支部,500名黨員。
境內採煤業及煤化工業較為發達,寄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省直屬煤礦1個(甕安煤礦),鄉鎮煤礦9個(大洞口煤礦、悅來煤礦、泰豐煤礦、洗馬煤礦、袁山煤礦、興成煤礦、萬鑫煤礦、東發煤礦、永安煤礦),大項煤化工企業2個(成黔公司和梅家坪焦化項目)。成黔公司焦化項目一期、二期工程已建成投產,現投資1億元的成黔公司三期工程和投資數億元的梅家坪焦化項目正在建設中。
鎮域內公路數量多,形成密集的交通網,運輸半徑較小,但路況較差,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目前全鎮正在建設全鎮五縱四橫公路交通網,瓮黃公路(甕安至黃平)已油化,白石公路(白水河至新華)已完成路基改造、永和至打石沖油路已基本竣工、永草公路、白夾油路(白水河至夾山)已納入“十二五”規劃。
2010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34%,鄉鎮企業總產值5.76億元,比上年增長11.03%;農業總產值7459萬元,同比增長9%;完成財政稅收4464.85 萬元,比上年增長20.7%;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956元,同比增15%;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96億元,同比增長31.13%;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人數5300人/4710戶,戶均0.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3.29%,同比增加0.99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標:國小入學率99.56%,輟學率為0.15%;國中入學率96.5%,輟學率0.98%,國小入學率較上年增0.06個百分點,輟學率較上年減0.1百分點;國中入學率較上年減0.04百分點,輟學率增0.01百分點;符合政策生育率為 92.88%,控制在指標以內。

民間文化

永和民間文化“嗩吶”
嗩吶,又名喇叭,小嗩吶稱海笛。嗩吶,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嗩吶在我國很是普及,但地域性較強,不同地域的嗩吶各有不同之處。最初的嗩吶是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就連嗩吶這個名稱,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嗩吶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吶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傳到中國中原地區。 曾譯作“鎖吶”、“銷吶”、“蘇爾奈”、“鎖奈”、“唆哪”等名。
永和的嗩吶也海笛為主,老百姓有句俗話: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該喜該賀,即便是白事也要權當紅事辦,熱鬧氣氛不能少。因此,永和的嗩吶匠、鼓樂手十分走俏吃香。遠的不說,蓱水村的一夥嗩吶藝人就紅火過好一陣子。凡逢年過節操辦喜事,誰家都想圖個鬧熱,爭面子,講排場,請來嗩吶匠和鼓樂手,吹吹打打送嫁妝、跟花轎、鬧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慶娛樂活動,少則也要鬧上十來天。操辦喪事的風俗習慣更多,倘若祭奠長輩,鋪排場面更不亞於紅事。無論弔喪、送喪,都不離鑼鼓吹打。更有甚者,請來戲班、打玩友、唱孝歌,親朋好友陪同藝人們通宵達旦。
基於此,永和的嗩吶是越吹越響亮,越吹越鬧熱。永和鎮人民政府也很重視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正致力於組建“永和嗩吶協會”。相信在政府與人民的齊心協力之下,永和的嗩吶會被永遠吹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