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安分: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

台灣界新聞界第一才子,《商業周刊》創始人的人生問卷。融入7年反敗為勝的創業經歷,闡述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如何帶領企業突破困境,個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管理上又該如何收放,並講述一個62歲的人,這一生是怎樣一步步越活越明白的,以及如何把自己身上的這種不安分的基因化為人生的動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不安分: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
  • 外文名:Never Stop Yourself Success is Not What You Think
  • 作者:金惟純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830686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上所有東西,累積過多時,都會讓人越來越大、越重、越硬、越固著,弄到最後,卡在原地,哪兒也去不了;世間只有慈悲和智慧是不嫌多的,越多就讓人越小、越輕、越軟、越流動、越有能量。我們往往把累積的知識、技巧、能耐、經驗、條件、資源、成就,誤認為是人生的進步和成長,其實,這只是過程,但若在這些過程中不長智慧,基本上都算錯過,錯過久了,不但沒精進,反倒成包袱,於是越活越假、越活越虛、越活越累。打開自己,敢於對自己冒險,懷有一顆永不安分的心,你就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世界。

作者簡介

金惟純,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業財經雜誌《商業周刊》創辦人。在台灣新聞界,金惟純有著“第一才子”的美稱,29歲便因為“文筆老練,為文犀利”而受重用,擔任台灣《中國時報》主筆。正當人生炙手可熱之時,金惟純卻人生復零,負笈美國。35歲,金惟純回到台灣創辦《商業周刊》,隨後6年深陷經營危機,直至45歲才收穫創業果實,卻毅然在55歲事業、財富、知識都抵達高峰之時急流勇退,轉身投入思考人生的活法,時隔五年,金惟純交出了今天這份人生的問卷。

圖書目錄

第一部企業藍海,不必外求
Chapter 1 成功的秘密
組織的“秘密”
成功的恐懼
人多不怕鬼?
把公司賣給巴菲特!
“大願”與“無我”
企業的“心”與“腦”
喜歡!
也說幾句“創新”
傳承
大家都是“人”
必要之惡?
“真”有效能
Chapter 2 牛仔精神
“失敗經驗”也受用?
培養洞察力
“愛”與“樣子”
向禪宗五祖學“交棒”
不是英雄就別領導
企業與人生
“二代”牛仔何處尋?
熱情與自由
擺地攤 跑江湖
都是我的錯!
男人生孩子
組織的緣分
鐵血執行長
找苦吃
Chapter 3 看向未來
世界比你想像的單純!
“組織失敗”是問題根源
再談“混序組織”
從“清貧”到“清富”
企業必須追求“極致價值”
郭台銘遇到了什麼事?
“巴比二人組”的啟示
職場業力
大家想一想!
不得不?主動做?
Oh iPad
英雄與典範
方便
第二部人生花園,百花齊放
Chapter 4 我在哪裡?
我在哪裡?
被寵壞的中年男人
不求人?
影響力
“個性”能改嗎?
置心一處
愛自己
……
第三部執行長這樣聊天

序言

三十年沒出書了,編輯說我也算新人,有必要介紹自己,尤其要解釋:為什麼《商業周刊》創辦人除了分享如何成功、如何卓越之外,居然也大談如何“愛自己”“感恩”“慚愧”這些娘娘腔的事?這些事和成功、卓越有關係嗎?這些事還用得著“學”才會嗎?
好吧,我就試著聽話照做。
先說緣由。如果沒有近五年來,我的人生邁入“見山又是山”的意外旅程,大約不會有這本書。之前的二十年,我寫了上百萬字的專欄,評論時局、分析趨勢,只覺得都是過眼煙雲,從沒動過出書的念頭。
直到五年前,我開始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只是這樣”?問到停不下來,問到無以迴避,不得不起程,走上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生探尋之旅。
這本《永不安分》里所呈現的,大約就是這五年的心路歷程,其中若干篇章,甚至看起來有些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近年來,我每隔一陣子,就會在同樣的事上看到、聽到、感受到以前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的,因此我的分享自然也隨時間而有所不同。
說實在的,這樣的感覺真好,好像回到二十年前,《商業周刊》慘澹經營後由谷底翻身、飛速前進時一般;好像回到念大學時的黃金年代,從知識、感情到一切人生歷練,每天像海綿般吸得滿滿的,日新月異……不對,雖然那種“生命在前進”的感覺很相似,但這一次不靠外境的多彩多姿,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蛻變,一切更篤定、更簡單、更清楚。所以,其實是這一次更好,如果繼續好下去,總有一天,會回到我記憶中五歲時的生命狀態……
大約是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從幼稚園放學回家,戴著一頂大草帽走在馬路上,天開始下雨,我因為心情愉悅,仍然哼著歌慢悠悠地散著步,雨越下越大,帽檐開始滴下成串的水珠,全身濕透,路人皆躲在屋檐下避雨,我卻傻傻地漫步街頭……這時有兩位路人撐傘擦身而過,大概是我的模樣太滑稽,惹得他們指著我訕笑不止。我很清楚地記得當時心中閃過的念頭:“我是上帝派來世間的,這兩位嘲笑我的路人是上帝派來考驗我的,就是為了想看看,碰到這種事,我會有什麼反應,會學到什麼。”既然他們假裝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拆穿他們,一面繼續我的雨中漫步,一面暗自得意自己通過了考驗。
這是我記得的幼年時期少數畫面之一。
當時五歲的我,家裡沒人信教,也不知道上帝是什麼。如今的我猜想,那大概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是生命原本就“見山是山”的狀態。這狀態,愉悅不需理由,不受外境(下大雨)和人境(路人訕笑)影響,對生命完全信任,對自己和一切充滿了愛,感謝所有的發生,以全然的狀態活在當下,並從其中經歷人生、增長智慧。
五歲之後,滾入紅塵,見山越來越不是山,經過了半世紀,才重新踏上見山是山的旅程。重新回憶起這情景,看到真實的自己,原來是這樣!這過程,說是“返老還童”也不誇張,我因而明白了,老子說的“能嬰兒乎”是什麼意思。
這一切的發生,都得回到五年前。若沒有當時的“放下”,就沒有這一段重回赤子之心的人生旅途。那年,我五十五歲,人生一切都好,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日子愜意,還小有社會地位,可以對很多事說三道四。一般狀況下,這樣的人生,大概都會緊抓不放,沒什麼需要改變的,應該繼續這么過下去,能過多久算多久。
更何況,這一切都得來不易。以出生來說,我呱呱落地就是空軍士官的遺腹子,母親十八歲就成了寡母,無親無故、目不識丁,只能把我寄養在隔壁老太太家,自己到離家甚遠的紡織廠做女工。像我這樣背景的小孩,有幾人能念到國立大學,還能赴美留學?能創辦一份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誌?這樣的人生,簡直就像中了樂透彩。 十餘年前,有朋友說我“什麼都有”,我回答說:“你不知道我付出過什麼代價。”我還特意說了兩段故事給他聽:
其一,《商業周刊》創辦兩年時,經營得一塌糊塗,為了打腫臉充胖子,刻意用心思辦周年慶。周年慶當天,會場冠蓋雲集,政商大佬齊聚,我以主人身份周旋其間,風光無限。當天晚上,去找老朋友調頭寸,被整整教訓了幾小時,說到一無是處,才借到幾十萬,保住公司信用。這樣的日子,我稱作“洗三溫暖”,整整過了七年才結束。
其二,大約創刊五年後,有一年除夕前焦頭爛額湊到錢,勉強發了薪資,但包含我在內的幾位經營夥伴都只領半薪。不敢留在台北過年,跑到山上少數民族部落,靠少數民族兄弟不拿我當外人,混吃混喝了五天才敢下山。
幸虧我當年受創業夥伴何飛鵬等人的慫恿,糊裡糊塗、膽大包天地創了業,否則像我這種“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只知高談闊論的文人,哪有機會跑江湖、修忍辱?又哪裡看得到人間實相,看得到自己的虛偽個性,還被架住脖子非改不可?除了事業,我在感情上也是任性妄為,以致總共結婚三次,辜負了兩位前妻,並讓大女兒成長於父母離異的辛苦環境。
總而言之,我這半生浮沉,吃了不少苦,也占盡了便宜;做了一些事,也犯了不少錯;遇了不少貴人,也辜負了不少親人;享過不少福,也吃了不少虧;有為理想奮鬥過,更沒少過任性荒唐;見過不少人間風景,也在爛泥中打過滾……就這樣活到了五十歲出頭,當一切都進入順境,大家羨慕我“什麼都有”的時候,我反倒不知接下去要怎么活了。
這種狀況可以描述一下。就好像,年輕時都會問自己:“這一生到底會怎樣?”後來事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忙著對付,就沒時間再問。活到一個階段,好像人生謎底的紙牌,一張張翻牌了,就算還沒翻也偷瞄到了,於是就開始問:“難道只是這樣?”
對我來說,年輕時追求的理想,像民主自由、媒體獨立,都已實現,換來一句“不過如此”;少年時所嚮往的西方文明,也在我眼前上演一出出的荒謬劇,眼看著由其主導的現代世界,已經歹戲拖棚,走進死胡同轉不出來。
想要為公義再出征,已經不知為何而戰。為個人,則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再為名利爭逐,只不過陷入貪、嗔、痴而已。不打拚,追求品位生活,吃喝玩樂,老實說,世面見過不少,沒多大勁頭了;那就圖個清閒,過過平淡小日子吧,我有自知之明,不是那塊料。
總而言之,再為自己活,已經活不出什麼名堂;想為別人活,又不知該如何去活。人生就這樣懸在半空中,挺尷尬,也挺荒廢的。
我是在這種心境和處境下,開始探索“有沒有不同的活法”的。
人總是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探索陌生的道路。所以,我一開始就埋進書堆里找答案,過程十分享受,但過了一段時曰,回頭一看,自己還是原封不動那副德行。
我由此體悟到什麼叫“知識障”。知識障並非指那知識不對,而是指人只知不練,“學而不時習之”,最後所知和所行差距越來越大,於是越活越假、越活越虛、越活越累,“乃不悅乎”,所以稱之為“障”。
用讀書找“活法”找不到,我又祭出另一個熟悉的法寶——創業!乾脆創一個專門“教人怎么活”的事業。當時我遇到一位大陸朋友,他是個高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種人、賺萬貫財,四十出頭就不想再為自己活了。
我倆一拍即合,一致認為,這個世界的未來,學知識、學專業、學技巧,都已不再是重點;未來的世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學習“人該怎么活”!
於是,我們邀集了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大張旗鼓地籌備起“人生學習”的志業。每天四處找資料,做市場調查,研究相關機構,走訪高人大師,體驗相關學習,進行腦力激盪,企劃案堆積如山……就這樣鬧了將近一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我自己都不知該怎么活,哪有資格教別人怎么活?真是既慚愧又荒唐。
帶著這一念,我放下無明妄想,有緣得遇明師,在明師願力所創造的好環境中,通過做、通過修,踏上生命的尋根之旅。
這一路下來,自己人生的一筆糊塗賬,越理越清楚,越看越明白,種種因緣,日益了悟;待人接物上,也越來越少地妄想,少造無明之業;過去在經典上,看不明白的或自以為明白的,也突然有如親臨現場,感同身受。
我最近“有感受”的一段是:禪宗六祖惠能跋涉千里找到五祖後,五祖問話,六祖答日:“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過去讀到這一段時,頗感震撼,只覺得六祖根器不凡,氣派到了極點,非我凡俗之輩可及。但近年來,通過不斷修習,竟然也開始“自心常生智慧”了。對照於過去的常生妄念、常造諸業,這樣的反差是明顯的。但這反差常被忽略,是因為大家把累積的知識、技巧、能耐、經驗、條件、資源、成就,誤認為是人生的進步和成長。如今才明白,那些都是過程,但若在這些過程中不長智慧,基本上都算錯過。錯過久了,不但沒精進,反倒成包袱。
因為世上所有東西,累積過多時,都會讓人越來越大、越重、越硬、越固著,弄到最後,卡在原地,哪兒也去不了;世間只有慈悲和智慧是不嫌多的,越多就讓人越小、越輕、越軟、越流動、越有能量,到最後能心想事成,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我當然離此境界甚遠,但因己在路上,所以知道一二。
通過這一段探尋,我回到自己的童年,看到當時年輕守寡的母親,對她自己的人生充滿迷惘,對嗷嗷待哺的兒子的未來充滿擔憂懼怕,冒著失去兒子的愛的風險,用棍棒嚴教我這叛逆不受教的小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怕我的人生變得和她一樣。我也看到了,當年那個懵懂不受教的我,感受不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咬著牙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掙脫桎梏,要活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生,讓她嚇一跳。
我還看到自己所有的能耐,都來自母親在幼年時期的對待。我說故事(寫文章)的能力,來自無數遍聽她訴說自己苦難的人生;我做事的能力,來自她帶著我做所有的家事,一定要做到和她一模一樣;我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能力,來自我必須早熟地了解她,才能趨吉避凶走過童年;我獨力承擔自己人生的能力,來自她不斷地“提醒”我人生無可依恃;我面對苦、面對難的能力,來自她從不妥協的要求……我的叛逆、不服權威;我的勤奮向學、追求知識;我的不循軌道又不敢脫軌的習性……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母親。
我看到過去自以為是孫悟空,膽敢大鬧天宮,結果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原來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母親,才是我此生唯一的大師父。這件事,我居然過了五十幾年才搞明白。
我還看到過去身上的很多習性,是少年時期對母親叛逆所留下的後遺症。正因為我沒接收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導致我成年後也無法自在地接受異性的愛;正因為我少年時期一直想要掙脫母親的管束,導致我日後成為一個不斷逃家的男人,連自己組成的家也想逃。簡單說,我的靈魂深處一直回不了家,最後結了三次婚,其源頭,就是因為沒有圓滿和母親的關係。
如今的我,通過不斷的修習,生命產生變化,每過一段時期回頭看到的童年,都完全不同。如今我看到的童年,已經一切圓滿,完整地收到母親的愛,也對母親付出了在她生前我一直未能付出的愛。
我甚至重新憶起早被遺忘的一個場景:大約三歲的我,清晨被(寄養家庭的)婆婆叫起,床前站著一位身穿碎花裙的陌生年輕阿姨,婆婆要我叫她媽,我叫不出口,她把我抱起來親,讓我很尷尬,然後把我背在背上彎著腰刷牙(應該是她從桃園工廠坐了整夜火車到高雄看我的緣故),我雙手攬住她脖子,臉貼在她背上,聞到陣陣香氣(應該是明星花露水),心中充滿了愛的感覺,真想永遠就這樣下去。
這是被我遺忘多年,終於重新“出土”的對母親最初的記憶。一切都是那么圓滿,原來如此,始終如此。而自從我通過修習打開覺察、轉動心念,重新“圓滿”了母子關係後,我在情感方面的執著和恐懼也日漸消退。
這樣的體驗,讓我了解經典上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轉,能讓過去的記憶不同,現在的感受不同,未來的命運也不同。你當下的生命活成什麼樣,你那一念就生成什麼樣,你的命運就呈現什麼樣。個性能化,心念能轉,連過去的遺憾都可再度圓滿,何況未來的命運呢?人生哪有比“學怎么活”更重要的事?
我如今體會到,“學怎么活”每天換一個“更好的自己”,是人世間最高效能的事,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過去曾聽人說,活到老學到老,不知到底人老了還學什麼。又聽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覺得更誇張,到底七十歲還能“開始”什麼?現在我明白,因為自己“還在學”,要學到老的就是:人該怎么活!這件事,六歲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終生都應列為首位的頭等大事。怎么學?禪宗六祖路過一人家,聽到一段《金剛經》,就循線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創造的環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進。凡好老師必能創造好環境,好環境中人自然精進,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的建議。野人獻曝,謹此分享。
本書能與大家見面,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感謝兩位老師,創造如此環境,讓我這么頑劣挑剔的人,還能有緣“學而時習之”;感謝三年來,陪著我一起學的所有夥伴,大家的好樣子,一直帶動著我前進;感謝我“人生學習”的創業夥伴,沒有他的熱情和力量,我不可能放下原先所擁有的,勇敢邁向探索之路;感謝所有曾經在商周集團一起打拚的同事,沒有他們的優秀和付出,我不可能心無掛礙走自己的路;感謝商周集團執行長王文靜,沒有她的堅持邀請,我不敢動念出版;感謝出版部總編輯余幸娟,她督促我交稿二十餘年,讓我不敢不從;感謝所有啟發我、協助我、包容我、鼓勵我的貴人,沒有他們,就不會有我今天的分享;感謝我的母親、先父和繼父,沒有他們,就沒有我;感謝我的老婆,沒有她的支持,我不可能安心做我想做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