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生產力

水體生產力,也稱水體生物生產力,是指單位水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能生產生物的能力,是水體保證水生生物種群再生產速率的一種性能。它是水域滿足有經濟價值生物生活要求的一種綜合性能,其大小通常決定於水域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和人為因素的相互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體生產力
  • 外文名:Water productivity
定義,影響因素,

定義

水體生物生產力簡稱水體生產力,是指單位水體在單位時間內所能生產生物的能力,是水體保證水生生物種群再生產速率的一種性能。它不僅取決於水體,而且與生物種群的特性密切相關。生產力問題,實質上是生態系統中各級營養的能量轉化和有機質的循環問題。初級生產力可理解為太陽能被綠色植物固定的速率或光合作用所生產的有機物質。其單位可以是有機碳的重量/單位面(體)積/單位時間,或熱量單位/單位面(體)積/單位時間等。綠色植物在單位面(體)積、單位時間內所固定的總能量或生產有機物質的總量的速率就是初級生產力。初級消費者把初級生產力轉化為自身物質和能量的速率稱次級生產力,順次類推為三級生產力……等。處於食物鏈最終生產環節的生產力稱終級生產力。

影響因素

(一)、非生物因素
1.水體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氣候條件中影響最直接的要算光照與溫度。
太陽輻射能提供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能源,溫度則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各類生物新陳代謝的強度,因而影響水體的生物生產量。但光照、溫度又與水體所處的地理緯度和海拔高程有關。一般說來,溫暖地區生長期較長,營養物質循環較快,水量充沛,從集水區流入水體的營養物質較多,初級生產力和魚產力都較高。
2.集水區的土壤、植被及其他特點
這些特點決定著水體的水化學特性和初級產量的多少。如果集水區土壤肥沃,植被茂盛或多農牧業用地,那么就有多量有機質和營養鹽類流入,外來和自生初級產量都很豐富;反之,如果從貧瘠的岩石區域或沼澤、森林、砂土地區補給的水源,外源性物質稀少,初級產量則較低。
3.水體的形態特徵水體的平均深度、沿岸帶傾斜度和寬度、岸線的彎曲度等都影響產魚性能。若水域太深,易出現水溫分層現象,底層水溫低,有機質和營養鹽類難以返回到上層供浮游植物利用,因而水質較瘦,初級生產力和魚產力都較低。水域過淺,魚類索餌生活空間太小,也會影響水域生物生產力,一般認為,平均水深以5-10 m較好。沿岸帶傾斜度較小,淺水區域就較寬廣,水草,底棲動物及底生藻類較繁茂,生物產量就較高。 湖岸(庫岸)線越彎曲,水體與陸地的接觸面越大,流入的生源物質也越多。此外,岸線若彎曲為湖漢,庫灣越多,其生活條件較穩定,有利於餌料生物和魚類的生長繁衍。
4.水體的水文學因素水文學因素決定水體魚產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水位變動、風浪、徑流量、水體交換率、渾濁度和淤積作用等。
(二)、生物因素
不同的餌料生物和經濟生物其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所以,水體生產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水體生物種類組成。也就是說,它決定著從初級產量到魚產量之間的能量轉化率。初級產量如果主要由小型浮游藻類組成,轉化率較低;如果由大型植物或大型藻類組成,轉化率則較高。次級產量中各營養級的優勢種類如果是由那些對食物利用率高、生長、繁殖迅速的種群組成,能量轉換效率高,物質循環速度快,其魚產力也就較高。
除以上自然因素外,人們的經營水平(包括經營方式、技術水平等)也是影響水體生產力高低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為人類的一切活動對自然界都要發生作用並產生影響,人們可以通過影響環境或影響生物的方法,有意識的改變和提高水體的生產力。
(三)水域的營養類型
各國學者根據水體的營養鹽類含量、生物生產量、初級生產力、水域的形態特徵等指標把湖泊劃分為富營養型、中營養型、貧營養型、腐殖質貧營養型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