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老化

什麼是水質老化及原因,和改善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質老化
  • 原因:溶氧不足等
  • 定義:分子結團造成水的活性退化的現象
  • 改善: 使用紫外線殺菌燈等
  • 健康:阻止水質老化造福人類
什麼是水質老化,水質老化的原因,水質老化種類和改善,

什麼是水質老化

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水質老化現象悄悄地影響著飲用水的活性,給健康帶來隱患。
水分子是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雙極性分子。因為氧原子的電負性很強,所以它同臨近水分子的氫原子靠近時,會因正負電荷的吸引而行程一種叫做“氫鍵”的結合力,將水分子締結成團,形成龐大的“締結水分子”,水的滲透能力和溶解能力因此而大大降低。這種因分子結團而造成水的活性退化的現象,叫做水質老化。水質老化過程是自動發生的,水靜置的時間愈長,水質老化就愈嚴重,老化了的水,就叫做“老化水”。由於老化水中過分大的水分子難以進入細胞壁的小孔,阻礙了細胞的通透性,造成細胞內部營養不良,廢物積累,生理功能當然差了,因而,存放時間過長的開水以及反覆煮沸的水不易飲用。

水質老化的原因

一、溶氧不足
水體溶氧缺乏,一方面養殖品種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抑制,影響正常生長、繁殖;另一方面水中物質進行厭氧循環,產生許多有毒物質,直接毒害水產品。
二、有機物積累過多
有機物積累過多,,厭氣分解盛行,底質和底層水積累大量有毒物質,如低級脂肪酸、低級胺類、硫化氫、氨、硫醇、吲哚、糞臭素等。
三、氮、磷比例不當
適當的氮磷比是5~12:1,低於或高於這個範圍都是不適當的氮磷比。少的一方成為限制因子,多的一方不能被利用而積累,限制水體生產力。
四、代謝廢物特別是氨積累太多
水生生物的代謝產物特別是氨如果積累太多,會對水生動物和養殖品種產生毒害作用,降低水體生產能力,甚至引起養殖品種的死亡。
五、偏酸或偏鹼
水體偏酸或偏鹼,都會引起一些營養物質的沉澱、吸附,使水體正常的物質循環速度降低甚至停止,水體生產力低下;另一方面水生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動受到抑制,生長速度緩慢甚至停止。
六、缺乏營養元素
水體中一種或幾種營養元素不足,成為限制因子,降低水體生產力。

水質老化種類和改善

何謂混濁  將精製鹽溶入水中,所得到的溶液是清澈的,並不會呈現混濁現象,若將精製糖溶入水中,亦可得到相同的結果,像這一類的物質,完全溶入水中時,所得到的溶液是相當的清澈,因為這些物質以十分小的單位(原子或分子),在水中均勻的擴散,就如一般的自來水中也都溶有硝酸、氯氣等物質在其中,而所見到的卻是清澈如鏡的水一樣。
水質老化
如果在水中加入麵粉,以杓子攪拌後,水是呈現白色混濁,經過一段時間麵粉大部分會往下沈澱,澄清的部分與沈澱是分開的,因為麵粉無法溶於水,而產生混濁現象。
所謂混濁,是有一定程度大的粒子(1μm以上)在水中漂浮的狀態,我們所使用的自來水是沒有混濁現象,但在自然界中的湖泊或河川多少都會有混濁情形,因水中含有許多懸浮物質而產生混濁,懸浮物質中包含有機物、無機物、生物、非生物,混濁的產生也沒有固定的原因。
水草缸的混濁現象也沒有特定的原素,只是相較於野外而言,影響的變數較少,而比較容易找到原因罷了。
清晰與混濁
在水草缸中,水草、魚蝦、微生物三者是相互共存的,當生態達到良好的平衡狀態時,水質則呈現閃爍的透明水。
在舊水缸水質產生變化,或新設缸生態尚未健全時,易發生水質混濁;雖然在更換新水後的一段時間水質會澄清,經數小時後仍呈混濁狀態,其原因是未經消毒處理的新水注入或新魚只、新水草移入時,所附著的浮游生物、藻類、藻類孢仔、原生動物........等進入水缸;或魚飼料的投入超量,沈澱腐敗有機物及細菌在突然間增多時,原來水缸中正常量的微生物群一時無法分解過多的有機物,而使得水質惡化,導致水質混濁。嚴重時尚帶有異味散發於空氣中。
白濁的水質
白濁的水質通常出現下初設缸時,一般多是因為原生動物的繁殖,造成水質白濁,但也有少部分是因為使用砂石中所含鍛石質造成的白濁現象。
一般性狀況為初設缸後次日起,因水中生態未建立,顯現白色水質,倘未予即時處理時,至第四天水質便成走動狀(水流)的白雲霧狀,。
生物性的白濁
發生原因
初設缸的魚飼料投入過剩,過濾器內的硝化菌稀少,在同一時間內無法分解多量的有機物,引起剩餘有機物的超量現象,使以有機物為食物的浮游生物繁殖,當浮游生物繁殖多量時,捕食浮游生物的原生動物就出現,當原生動物的繁殖數量多,整缸的原生動物所呈現的就是白濁的水色,此乃導致水質白濁的原素。
另外,附著於砂粒中的浮游生物遇水後即大量繁殖,因而捕食此浮游生物的原生動物會大量繁殖,也是造成水質混濁的原因。
其它如;生鮮冷凍的紅蚯蚓、活水蚤或活絲蚯蚓等,未經消毒就予以投餌入缸,所帶入之浮游生物繁殖,造成原生動物數量增多,亦為混濁原因之一。
解決對策
發生因生物性引起的白濁水質時,提供以下的解決方法︰
1.投入酵素菌,以分解水中的有機物,轉換為水草養分(生物法)。
2.過濾器內裝置吸著力強的過濾棉(如羊毛絨、極細孔泡棉、木碳粉塊卅包等)以快速吸附水中的有機物。最好的方法為借重水槽生態良好的過濾器(過濾材中附著眾多的有益微生物)效果更佳(生物法+物理法)。
3.投入酵素菌於水中。可迅速分解水中有機物,消除後,使水中浮游生物無法生存而減少,配合有益硝化菌繁殖時,水質就會澄清。(水質澄清劑有EM、酵素、粒子結合凝結沈澱劑等之分,請勿混淆)
4.水質嚴重惡臭時,以臭氧(O3)打氣,將沼氣氧化,使惡臭消除並且殺菌,可使水質澄清。
5.UV殺菌︰放入缸中的魚體附著的纖毛蟲大量繁殖所引起的水質混濁,除了勤於換水外,可用水族用紫外線殺菌燈,將水中纖毛蟲、浮游生物殺滅,使水質澄清。(物理法)
6. 水質混濁期間,別忘勤於換水為上策。
鍛石質白濁
新設缸的底砂於入缸前雖有清洗,但砂粒中原來暴露於空氣中包裝袋內的砂粒氧化所產生的遺留鍛石質入缸加水後,部分的砂粒仍有繼續溶解砂中的鍛石質,導致水質混濁。
通常會造成混濁可分為三種顆粒︰
大顆粒懸浮︰通常會自行沈澱。
小顆粒懸浮︰懸浮於水中,須靠換水稀釋,使水質澄清。
膠質粒懸浮︰無法自行沈澱,且靠換水亦無法得到良好的效果,此時需使用化學性的分子性凝結澄清劑,使水質澄清。(通常會造成膠質粒懸浮為使用的砂石所產生之故)
使用化學分子凝結澄清劑,待水質澄清後,要將沈澱於底床的沈澱物以水管吸除乾淨。
水質PH值高於7.2時,投入化學肥料(尤其化學的螯合鉀),仍會使水質暫時起白霧(呈白色混濁),六小時後自然澄清。
綠色與褐色混濁  一般在低地沼澤或湖泊的水會呈淡茶色或綠色混濁狀,這是水中浮游的藻類(植物性浮游生物)所致富營養化的湖泊,植物性浮游生物的量會遽增。
水質老化
在水草缸中也一樣,魚只的數量過多、過濾功能變差、太陽光線的照射或過多的光量,都會導致植物性浮游生物(藻類)的急遽繁殖而可能造成”綠水”或”黃綠水”,如果有此情形發生必須作到徹底換水、有效控制魚只數量及防止直接或間接陽光的照射。
水草缸的使用水,一般以自來水、山泉水、河川水為來源。欲將原水注入水缸前如未將浮游於水中的藻類或孢仔殺滅,而直接注入水草缸中,藻類孢仔由於水缸中的光源配合養分的吸收而繁殖,導致水質混濁綠色化或黃褐化。
倘不幸注入的水中含有多量具有毒性的藻類,則會導致魚蝦、水中生物致死,但不自知者比比皆是。毒性藻類諸如典型的綠色鞭毛藻、褐色鞭毛藻、黃色鞭毛藻、藍藻(並非全部藍澡皆有毒性,僅部分品種的藍藻具有毒性)、渦鞭藻等皆是。
混濁的原由
大致上產生黃綠褐色水的原因,系採用上游水源。
上游水源中含有果園、高爾夫球場草坪等,施用的高氮、磷肥為主的成分,如逢水草缸中的環境不佳,諸如︰
1. 新設缸硝化系統尚未建立,導致有機物分解不完全,硝酸濃度〉50mg卅L時。
2. 為了提升硬度而誤用PH〉7.5的珊瑚砂時。
3. 光線不足,導致水草未行光合作用未冒泡(水中溶養量不足),硝化菌繁殖差時。
通常發生於未經處理的原水注入,同時配合足量的光源與肥料(養分),即產生一日之間成為綠茵茵的藻華水草缸。
水中含氮時,會產生阿摩尼亞,繼而產生亞硝酸。
阿摩尼亞的濃度太高時,則會造成水中毛澡及藍綠藻的繁殖。
當亞硝酸的濃度太高時,則水中褐澡就容易繁殖。
藻類繁殖速度令人咋舌,一日之間,約五小時一次的開平方模式繁殖,開平方為1分為2,2分為4,4分為16,16則為256............(視光質、二氧化碳、肥料、水溫而異)。
磷(P)的來源
在水草缸中藻類的滋生,是水草愛好者最大的困擾,而藻類最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磷”(P),要避免藻類滋生,應先了解藻類主食”P”的來源,以杜絕藻類繁殖。以下為P的來源︰
﹡ 令人可怕的是外行人出售或購買水耕型配方的巨量元素肥料,其N、P、K(氮、磷、鉀)含量中N、P均為水草缸藻類的禍首。
﹡採用河川水時,水中尚含有洗濯用合成劑的磷(漂白衣物)或生活廢水流入河川時亦然。
﹡人工飼料中含有磷成份的魚骨粉、蝦殼粉……等的含量過多時,易產生藻類。
消除混濁
要消除因藻類所造成的混濁,可考慮以下方法︰
1. 使用紫外線殺菌燈,殺滅水中藻類等。
2.水中含磷量儘可能為0,或應低於0.02mg卅L,最高勿超過0.2mg卅LP,否則難以控制藻類滋生。
3. 化學劑,如銅元素可殺死藻類,量多時會影響水草,使水草停止生長或使水缸中有益微生物死亡。(如非不得以不贊成使用)
4. 以矽藻土為過濾器濾材,過濾並強力吸附水中藻類。注意COD(化學需氧量)質之檢測與控制。
5. 投入生餌(含冷凍生餌或活性紅蚯蚓等)後切記,應於事後吸取沉底的飼料及更換水。
6. 泥炭苔作為濾材,可將高PH質下降。
7. 使用臭氧機打氣,可將水中過剩的氮、磷肥氧化。於水質澄清後投入正統的液肥。O3可滅菌、滅藻、氧化重金屬及農藥成分,去除氨(毛藻、藍綠藻)、NO2(褐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