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蚤

水蚤

水蚤是一種小型的甲殼動物,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枝角目。稱魚蟲。水蚤體小,長約2毫米,淺肉紅色,生活在淡水中。

身體分為頭部和軀幹部,具背甲,軀幹部有軀幹肢(胸肢)5對,為運動及呼吸器官。其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含有魚類所必需的胺基酸、維生素及鈣質。水蚤是黃鱔等淡水飼養魚類的優質餌料。培養比較簡便,少量飼養可用瓶、罐、缸等;大量飼養可用土池和水泥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蚤
  • 別稱:溞,溞科,魚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甲殼綱
  • :枝角目
  • 分布區域:淡水水域,少數在海水中
形態特徵,營養價值,生活規律,人工飼養,培養水蚤具備的條件,培養方法,實際套用,北極生態變化的天然標尺,抑制溫室效應,

形態特徵

體小,呈卵圓形,左右側扁,長僅1~3毫米。體外具有2片殼瓣,背面相聯處有脊棱。後端延伸而成長的尖刺(殼刺)。頭部伸出殼外,吻明顯,較尖。複眼大而明顯,可不斷轉動,在複眼與第1觸角之間有單眼。吻下的第1觸角短小,不能活動;第2觸角發達有八九根游泳剛毛。腹部背側有腹突3~4個,前1個特別發達,伸向前方。後腹部細長,向後逐漸收削。胸肢5對,尾叉爪狀。雄體較小,殼瓣背緣平直。吻短鈍或無。腹突退化。第1觸角長,可活動,有長鞭毛。第1胸肢有鉤與鞭毛。水蚤借觸角上的剛毛撥動水流向上、向前遊動;當觸角上舉時,身體則下沉,好似在水中跳躍。
溞屬(Daphnia)動物水蚤(約放大30倍)溞屬(Daphnia)動物水蚤(約放大30倍)
春夏季一般僅能見到雌體,營單性生殖,所產的卵稱“夏卵”,較小,卵殼薄,卵黃少,不需受精,可直接發育為成蟲。這些成蟲多是雌蟲,再進行孤雌生殖。因此,在短時間內能夠大量繁殖,呈一片紅色,故稱紅蟲。秋季,由夏卵孵化出一部分體小的雄蟲,開始進行兩性生殖,所產的卵稱“冬卵”,冬卵較夏卵大,卵殼較厚,卵黃多。受精的冬卵,又稱“休眠卵”,渡過嚴寒或乾燥環境,於次年春季氣溫較高時發育為新的雌體。除少數生活在海水中,多為各種淡水水域中最常見的浮遊動物,是魚類的優良餌料。

營養價值

水蚤體內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高達本身乾重的40%—60%。而蛋白質里含有魚類生長所需的一切胺基酸。據報導,通常蛋白質餌料僅能增加金魚代謝強度20%一30%,而金魚若完全投餵水蚤,代謝強度可提高100%。水蚤體內脂肪含量也非常高,金魚吞食後會增加肥滿度。水蚤體內的碳水化合物、鈣質、維生素也都非常豐富。水蚤作為餌料飼養金魚,其營養價值是其他顆粒餌料無法比擬的。
水蚤水蚤

生活規律

水蚤有像梳子一樣的冠狀物頭部位置綠色的尖刺狀結構,看見它們,捕食者便沒了胃口。尖刺冠狀物直徑約為200微米,出現於可感受鱟蟲釋放的化學信號的水蚤後代。令外骨骼水蚤自身一些內部組織的螢光暴露在顯微鏡的雷射光線下,生成了這樣一幅光彩陸離的景象。展現低等生物體的這表明,即便是結構簡單的水藻,同樣在也有其吸引力。細胞在穿過細小的受精管時樣子看上去像是變形蟲。春天到初夏時,會游在大海表層,吞食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這種粗新哲水蚤會游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產卵後就結束生命。春夏季一般僅能見到雌體,所產的卵稱“夏卵”,較小,可直接發育為成蟲。這些成蟲多是雌蟲,再進行孤雌生殖。渡過嚴寒或乾燥環境,細胞(已在它們之間形成)。細胞質充滿了液泡,液泡越變越大,釋放出含水物質,令兩個匯在一起的原生質體縮小變成緊湊的休眠孢子。成熟以後,這個二倍體細胞可以經受漫長、劇烈的壓力,然後經過減數分裂,變成新的一代。
水蚤水蚤

人工飼養

培養水蚤具備的條件

水溫:18-25℃
pH值:7.5-8.0
溶氧飽和度:通常為70-120%
有機耗氧量:20mg/L

培養方法

室外培養法
利用水泥池或土坑均可,一般深1m,面積10-30m 的水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10ppm乾法清塘後,曝曬7天后加入0.5m深的水,再曝曬7-15天開始施肥。水泥池投放馬糞或其他畜糞1.5kg/m3作為基肥。土池的施肥量為4kg/m3,馬糞或其他畜糞與1.5kg稻草等無毒的植物莖葉作為基肥。施基肥的目的是促進水體中的藻類大量繁殖,為水蚤生長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從池塘或小河溝中捕撈水蚤,經過清洗、消毒後投入池中,在水溫18℃-25℃ 的情況下,大約經過3-4天后水蚤開始大量繁殖。捕撈時應隔1-2天,每次約10%-20%。撈過數次後,如發現水蚤量減少,應停止撈取,馬上加注新水,適量追肥。追肥量要根據水色、天氣的變化進行適當調整。通常情況下,池水以黃褐色、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cm左右為宜。如水色過清就應多施肥,水色深褐色或黑褐色應少施肥或不施肥。追肥時要多種肥料交叉使用(糞肥、氨肥、氮肥、磷肥等),不要使用單一肥料,以利於水中各種元索的保持動態平衡。
室內培養法
室內培養受天氣變化影響較小,培養條件較易控制。缺點是只能少量的生產。木桶、玻璃缸等能盛一定體積水的容器都可作為培養器具。培養時先將清水(天然水或自來水)注入培養器內,曝曬3-4天后加入新鮮馬糞1.5kg/L、沃土20g、稻草或其它無毒植物的莖葉2g。糞與土可直接加入。草類切碎煮沸加入。然後用木棒攪拌後,靜置2天。最後進行引種,以8-12個/L為宜,經3-4天后,水蚤就開始大量繁殖。以後根據水的肥度隔5-6天施肥一次。
日常照顧
其實也不太用理它們,只要給予光照、一些餵食,就可以了,至於換水的話每次吸出水蚤後,再加入被抽掉的水量就可以了~~若是藻類太多,放一些蘋果螺也不錯喔,至於效果,嘿嘿那就要看倌們自己試試。至於餵食的量,一次不能太多,以一次2~3cc就可以了,別認為太少了喔,這樣就夠了同時也不會造成水質一下就惡化了。至於濾水蚤,這比濾豐年蝦好用多了,若是不想濾的話,可以用它的趨旋光性來做,用光照來吸引它們然後用滴管吸出,再來用大量清水洗一洗,就可以拿來餵了。若是想讓它們更營養,在餵食前,再餵一些營養液,過一到兩小時,再來餵給魚吃,呼呼這樣子更營養。
水蚤水蚤

實際套用

北極生態變化的天然標尺

“什麼是北極圈內最重要的動物,是北極熊還是冰鷗?答案是水蚤和鱈魚,因為它們是北極生態變化的天然標尺。”挪威極地環境中心主任薩爾韋·達勒對到訪的中國大學生北極科考團如是說。 達勒說,水蚤是一種橈足類動物,處於食物鏈低端,以硅藻類水生物為食。為了在冬季斷絕食物後能夠生存下來,水蚤會在體記憶體儲脂肪。因此,緯度越高,棲居在那裡的水蚤體內脂肪含量就越多,個頭就越大。例如,棲居於亞熱帶的水蚤體內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水蚤體內脂肪含量則高達74%。
水蚤水蚤
“水蚤的這一特性使它成為人類監測極地環境變化的標尺,”達勒說,“通過對比不同年份同一季節在同一緯度採集到的水蚤樣本,就可以看到這一區域的氣候變化情況,測算出氣候變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異。”
達勒說,基於棲居於低緯度地區的水蚤而形成的食物鏈大致可以描述為“水蚤-鯡魚-小鬚鯨”,而以高緯度水蚤為食的動物只有海雀。因此,隨著北極圈地區氣候變暖,鯡魚小鬚鯨就會隨著水蚤一同向高緯度海域遷徙,形成物種入侵,破壞極地地區原有的生態格局。而人類捕魚和捕鯨活動也會隨之深入極地,進一步威脅那裡脆弱的生態系統。

抑制溫室效應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北太平洋有一種屬於粗新哲水蚤(Neocalanus)群的浮遊動物,可將大量的碳素帶至海底,甚至將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數百年,研究小組認為此研究可用以了解抑制地球溫室效應的機制。
日本研究小組表示,這種浮遊動物屬於粗新哲水蚤群的一種,身長約五到十毫米。休眠中的粗新哲水蚤被魚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後,二氧化碳的碳素就會被送至深海,根據海水的動向關係,可能要數百年以後,這些碳素才會回歸淺海。
專家表示,一般都以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會被生物運至深海,主要是因為浮游植物死亡的緣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組在日本的三陸海域等採集浮遊動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與季節的變動之後發現,粗新哲水蚤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內可將四點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運至深海,此數量就等於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運送的碳素數量。
從粗新哲水蚤的分布來看,估計在北太平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約是5.9億公噸,幾乎是日本一年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量十二億點八公噸(2004年)的一半,占全世界總排出量相當大的比例。
專家表示,世界上浮遊動物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但是浮遊動物的數量大約每二十年為一周期就會變成數倍,因此需進一步研究,才能估算出人類最大限量可排出多少的二氧化碳。
專家預估,二十一世紀末,氣溫上升會導致地上生態系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銳減,因此,詳細調查大海中浮遊動物的生態研究,對於抑制溫室效應是相當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