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劉慈欣著《三體》中宇宙探測器)

水滴(劉慈欣著《三體》中宇宙探測器)

水滴是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到的由強互作用力材料(SIM)所製成的宇宙探測器,因為其形狀與水滴相似,所以被人類稱之為水滴。表面會反射幾乎全部的電磁波,絕對光滑,溫度處於絕對零度,原子核由被強互作用力鎖死,無堅不摧。在末日之戰中,僅一個水滴就摧毀了人類太空武裝力量 1993 艘戰艦,並且封鎖了太陽的電波放大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滴
  • 外文名:The Waterdrop;The Droplet
  • 構成:強相互作用力材料
  • 正式稱呼:強相互作用力宇宙探測器
  • 發動機參數:電子雨壓縮力場發生器
  • 別稱:聖母的眼淚
結構,強互作用力外殼,水滴推進方式,水滴轉向方式,水滴外殼構造,水滴的結局,

結構

在水滴被藍色空間號飛船通過四維空間摧毀了強互作用力發生器後,呈現出銹跡斑斑的銅色。由此可以斷定,水滴的大體結構便是由外層大量的處於強互作用力場下的緊密類金屬原子核,包裹著內部的人工智慧計算機、強互作用力發生器、用於壓縮電子雨的推進器以及用於銳角轉彎的 12 台空間力場引擎。在水滴被摧毀後的水滴“殘骸”應該為普通的純金屬。
水滴

強互作用力外殼

水滴的外殼由水滴內部的發生器控制,由一層密度正常的 SIM 材料組成,所以水滴的質量只有差不多一輛卡車一樣重,而不是和小型中子星一樣。在“藍色空間”號從四維層面上摧毀了水滴的內部發生器後,帶正電的原子核迅速離散,原子恢復正常運動,變成和原來水滴等重的類金屬合金(或類金屬合金的化合物)。
水滴

水滴推進方式

水滴的飛行採用了渦環原理。它的推進光環,在科學界有個非常嚴謹的名稱:真空瓦爾塞克斯電場渦環。
水滴外殼被溢出的強相互作用力死死的釘住,而核外電子也因此發生了質變。它們不再是電子云,而是可以流動的“電子雨”。電子雨仍然是量子態,處於不確定性,所以實現推進水滴的關鍵,在於精確地控制電子雨在水滴頭部於合適的時間坍縮。
首先,水滴採用一種特殊的力場,迫使電子云在殼外凝結成“雨”。然後,電子“雨滴”沿著絕對光滑的 SIM 材料表面,以脈衝的形式,迅速向水滴尾部匯集。水滴是流線型,頭大腰粗尾細長,而驅動電子的力場也是這個形狀。所以,越到尾部,空間越小,力場越強,電子被壓縮得越緊密,彼此之間的電斥力也就越強。當到達尾尖時,海量的電子被緊密壓縮在極
小的空間裡,在巨大的電斥力的推擠下,電子們存儲的能量已經達到了核爆級別。而力場在此處戛然而止,在高壓電子的慣性和斥力下,電子們噴涌而出,形成了美麗的電子渦環。
水滴表面不斷形成新的脈衝電子雨,這些電子雨的電場方向與水滴尾部噴出的電子渦環的軸心電場相同。於是,兩者產生了強大的電斥力,這股電斥力不斷擠壓這水滴的腰部,使得水滴如同被擠壓的鎖舌一般,不斷前進。在這過程中,電子渦環會因為對外做功,能量不斷減少,故渦環顏色會從藍色變成紅色,直到完全崩潰。崩潰的電子失去了能量,從新回到了量子態,被精確控制在水滴頭部坍縮,用於形成新的電子雨,構建新的渦環,繼續推動水滴前行。

水滴轉向方式

水滴內部裝有 12 台力場扭曲引擎。在水滴高速前行時,12 台引擎同時協調工作,將水滴面前的空間扭曲成一個尖銳的折角。當水滴衝過這個折角時,在艦隊的視角上,水滴的位置仿佛突然間發生了巨變,由此造成了銳角轉向的錯覺。
水滴能夠保持空間扭曲的時間非常短,只有幾微秒,扭折的空間就會被更大的宇宙空間強大的張力拉平。所以水滴的速度要非常快,才能實現一個轉向。

水滴外殼構造

水滴的外殼有普通純金屬製造而成。其內部的力場發生器抵消了原子核之間的電磁力,並使得強互作用力溢出,範圍由原來的的超短程擴展到了原子大小。而強互作用力在一定距離上表現為斥力,而處理後的強相互作用力的排斥力峰值點和吸引力峰值點重合,原子核的距離哪怕稍微有一點變動,都會立即拉(推)回。被因此原子核們被真正的釘在了一起,而不會被強核力吸在一起引發核聚變。由此看出,水滴外殼的密度是正常的,而不是先前認為的只有一層原子厚。

水滴的結局

三體文明共向太陽系發射了十個水滴,其中的兩個在黑暗森林威懾建立後與“萬有引力”號聯合追擊“藍色空間”號,隨“萬有引力”號的水滴在對“萬有引力”發動攻擊時被“藍色空間”號通過四維空間破壞內部發生器摧毀。其餘水滴在羅輯的威懾被“萬有引力號”發布後被迫離開了太陽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