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潛流濕地

水平潛流濕地可由一級或多級填料床組成,床體填充填料基質,床底都設有隔水層。隔水層多採用“兩布一膜”的方式。此種濕地的水力負荷與污染物處理量較大,對SS、BOD、COD及重金屬等污染物去除效果比較好,同時植物根系有利於氧源的傳輸,基本上沒有惡臭與蚊蠅現象,因此,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已被美國、英國、德國、荷蘭、瑞典、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廣泛使用。但是與表面流濕地相比控制較複雜,也存在脫氮除磷去除效果欠佳的缺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平潛流濕地
  • 外文名: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 套用學科:水污染控制工程
  • 適用領域範圍:潛流濕地
  • 缺點:脫氮除磷去除效果欠佳
  • 套用:城市和生活污水的二級和三級處理
釋義,運行機制,脫氮機理,優缺點,

釋義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HSSFCWs)作為一種生態化、低成本的污水處理和生態修復技術,其可承受較大的水力負荷和污染物負荷,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套用於污廢水的脫氮處理。污染物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中的去除和轉化綜合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過程,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的脫氮能力正是源於其中的協同機制。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中存在多種脫氮機理,包括植物吸收、基質吸附、硝化-反硝化等,利用微生物進行硝化-反硝化是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脫氮的主要途徑。影響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脫氮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基質、植物、碳源及運行條件等。廣泛套用於城市和生活污水的二級和三級處理,可有效的處理有機物、氮、磷和重金屬等。但就水平潛流濕地而言,僅靠植物根系提供的氧氣,濕地內部復氧能力有限,限制了硝化的充分進行。

運行機制

潛流濕地水在基質表面下潛流,充分利用了整個系統的協同作用,占地少,處理效果也較好。這種濕地同樣由土壤、植物(如蘆葦、香蒲、美人蕉等)和微生物(如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嗜磷菌等)組成。水床底部具有隔水層,用於將濕地底部與地表分開,保證水流不會滲透入土層,在濕地的縱向上有一定的坡度保證水流順暢流過。濕地進水裝置是沿床寬構築的布水溝(內置填料基質)或是布水管。污水從布水溝(或布水管)流入濕地內,沿填料基質下端形成潛流並呈水平滲濾前進,從濕地另一端排水溝流出,有時為節約濕地面積也會設計為兩層或多層潛流方式。在出水端填料層底部安放多孔集水管,再與能調節床內水位的出水管相連線,從而達到控制、調節床內水位的目的。

脫氮機理

水平潛流人工濕地中氮的去除方式主要包括植物吸收、基質吸附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等,其中硝化-反硝化作用是其最主要的脫氮機理。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有機氮和無機氮2種形態存在,污水進入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後,有機氮被氨化成無機氮,通過硝化及反硝化作用被進一步去除。硝化過程在好氧條件下由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來完成.
硝化作用取決於濕地中的溶解氧含量,當濕地中的溶解氧含量足已支持好氧硝化細菌的生長時,硝化反應才得以順利進行。
反硝化過程則在缺氧條件下由反硝化細菌來完成。根據反硝化原理,反硝化過程是從NO3到NO2、NO、N2O、N2。反硝化作用取決於濕地中的碳源含量,充足的碳源可以為反硝化作用提供足夠的電子供體,進而推動上述各半反應的順利進行。
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脫氮的過程中,硝化反應僅僅將氨氮轉化成硝態氮,並沒有使氮從水體中真正脫除。反硝化作用則將硝態氮轉換成N2或N2O,使水體中的氮轉化成氣態氮逸出系統。因此,反硝化作用被認為是系統脫氮的關鍵因素。

優缺點

與自由表面流人工濕地相比,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的水力負荷和污染負荷大,對BOD、COD、SS、重金屬等污染指標的去除效果好,且很少有惡臭和滋生蚊蠅現象,是目前國際上較多研究和套用的一種濕地處理系統。它的缺點是控制相對複雜,脫氮、除磷的效果不如垂直流人工濕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