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地帶性

水平地帶性

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總稱,稱為水平地帶性。在廣闊的區域內,緯度地帶性與經度地帶性的相互組合決定著水平地帶性的分布圖式。水平地帶性是相對於垂直地帶性而言的地帶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平地帶性
  • 概念: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統
  • 分布:地球植被的水平地帶性
  • 工作者:布羅克曼-耶羅什
水平地帶性的概念,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中國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分布,經度地帶性分布,緯度地帶性分布,我國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

水平地帶性的概念

緯度地帶性是熱量條件隨緯度有規律地變化而出現的植被由南向北呈帶狀分布。經度地帶性是由於海陸位置、大氣環流、洋流、大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導致降水量從沿海到內陸逐漸減少,從而使植被從沿海到內陸呈帶狀分布。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統稱為水平地帶性

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

地球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分布,已為許多植物地理學工作者所研究。早在1933年,布羅克曼-耶羅什(Brockmann-Jerosch)和留貝爾(Rübel)根據歐洲和非洲西海岸植被分布狀況,繪製了理想大陸植被分布模式圖。他們假定地球表面是均一的,海洋又位於大陸西側,氣候的大陸性由西向東增加,當然,這種分布模式圖與實際情況出入很大。瓦爾特曾經作過一張“平均大陸”植被模式。在一張植被圖上把所有的大陸合在一起而不改變它們的緯度,在圖上充分表現了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差異以及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的差異。如南半球南半球海洋面積大,基本上沒有寒溫帶和寒帶;在40°N和40°S之間的大陸東側,由於信風的影響而完全沒有乾燥區域,而在大陸西側亞熱帶荒漠伸展到沿海。
一些學者也探討了植被-氣候之間的定量關係,並計算出一定的氣候指標作為劃分植被帶的依據。比較有名的有Holdridge的生命地帶劃分和吉良的溫暖指數。吉良(Kira)的熱量指數計算公式為:
WI=Σ(t-5) WI-溫暖指數, t-平均溫度
其中n為t>5℃的月數,t為月均溫。
他根據熱量指數劃分以下各帶:WI=0:極地永凍帶;WI=0-15:寒帶;WI=15-45:亞寒帶;WI=45-85:冷溫帶;WI=85-180:暖溫帶;WI=180-240:亞熱帶;WI>240:熱帶。他還把溫暖指數和柯本等的乾燥度指數結合起來,作出了地球上不同地區的生態氣候圖,在水熱二維空間中劃分植被帶。
1964年,瓦爾特繪製出了較準確表達地球植被分布的世界植被圖(圖5-15)。該圖雖然作了很多簡化,但表示了地球上不同區域植被分布的規律性。以下根據該圖概述地球植被分布的規律:
歐亞大陸植被分布的緯度地帶性可以用以下三個系列來表達:
(1) 東部(太平洋沿岸):從北到南依次出現凍原、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
(2) 內部(西西伯利亞-中亞-阿拉伯):從北到南依次出現凍原、針葉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亞熱帶荒漠;
(3) 西部(大西洋沿岸):從北到南依次出現凍原、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硬葉常綠林。
比較大陸東岸和西岸可以發現,東岸的落葉闊葉林僅出現在沿海,在內陸迅速尖滅,而西岸的落葉闊葉林可以深入大陸內部很遠的距離,原因是大陸東岸冬季受盛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沿岸又有寒流經過,氣候寒冷而乾燥。此外,西岸的落葉闊葉林比東岸更靠北,原因是西岸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為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冬季氣溫偏高。
在亞熱帶,大陸東岸受到強盛的東南季風的影響,常綠闊葉林發育,而同緯度的大陸西岸則為硬葉常綠林(地中海沿岸)和亞熱帶荒漠(北非)。
2.非洲
非洲植被分布的總體特徵是赤道兩側基本對稱,緯度地帶性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熱帶雨林僅限於幾內亞灣和剛果盆地,這與暖洋流和海洋性氣團帶來的濕潤氣流有關。而大陸東部同緯度的印度洋沿岸的索馬里由於受季節性寒流經過以及來自內陸的乾燥東北信風的影響,出現荒漠。
3.北美洲
北美洲大陸東岸和歐亞大陸東岸相似,從北到南依次出現凍原、針葉林、針闊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整個北美大陸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荒漠和森林,經度地帶性明顯。這種經度地帶性的出現主要與大西洋暖濕氣團帶來的水分從東到西逐漸減少有關。在北美大陸的西部,受太平洋濕潤氣團的影響,雨量充沛,但卻被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脈所阻擋,因而森林僅限于山脈以西。
4.南美洲
南美大陸東部和中部的植被分布與非洲相似,但相同的植被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在西部(安第斯山脈以西)由北到南依次出現亞熱帶荒漠、硬葉常綠林和溫帶森林。
南部的阿根廷從東到西依次出現草原、荒漠和森林,經度地帶性明顯。
5.大洋洲
整個大洋洲的植被格局為接近圈層狀分布,由內向外依次出現荒漠、稀樹草地和森林。

中國植被的水平地帶性分布

經度地帶性分布

中國地域遼闊,北部和南部植被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存在差別。以崑崙山、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北部為暖溫帶、溫帶和小片寒溫帶,從東到西依次出現森林、草原和荒漠;南部為亞熱帶和小片熱帶,東部為森林,西部為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在草原帶,植被從東到西依次出現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化草原。在荒漠帶,從東到西依次出現半荒漠、典型荒漠和極旱荒漠。

緯度地帶性分布

以大興安嶺、呂梁山、六盤山和青藏高原的東緣為界,可以將中國劃分為東部濕潤區和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兩大部分。
在東部濕潤區,由北向南依次出現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和季雨林。耕作植被受到熱量條件的影響也出現相應的分異,在寒溫帶和溫帶分別為一年一熟的喜涼作物和耐旱作物,在暖溫帶可以達到兩年三熟或三年四熟,亞熱帶以一年兩熟為主,在熱帶地區則為一年三熟。
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區,由北向南依次出現溫帶半荒漠、荒漠帶、暖溫帶荒漠帶、高寒荒漠帶、高寒草原帶和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相應的耕作植被在溫帶和暖溫帶荒漠帶依次為一年一熟的旱作以及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旱作,在高寒荒漠帶則無農業植被,在高寒草原帶只能局部種植青稞,在高寒山地灌叢草原帶則為一年一熟的青稞或春小麥。

我國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帶性規律

我國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和經向地帶性。由於我國位於世界上最廣闊的歐亞大陸東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陸腹地。冬季盛行著大陸來的極地氣團或北冰洋氣團,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運行。夏季盛行著由海洋來的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主要是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帶著濕氣吹向大陸。又由於我國地形十分複雜,高山眾多。東西走向的山脈對寒潮向南流動起著不同程度的阻擋作用,成為溫度帶的分界線。
東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脈對太平洋東南季風深入內陸起著明顯的屏障作用,與劃分東南濕潤氣候區和西北乾燥氣候區的分界上有著密切的關係。西藏高原南部東西走向的山脈和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對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入境起著嚴重的阻礙作用。另外,來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國台灣東岸時,順著琉球群島轉向日本本州東岸方向向東流去,因此這支暖洋流對我國大陸,特別是對北方氣候未能發生直接增溫加濕的作用,所以我國溫帶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受海洋季風和濕氣流的影響程度逐漸減弱,依次有濕潤、半濕潤、半乾旱、乾旱和極端乾旱的氣候。相應的植被變化也由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依次出現了三大植被區域,即東部濕潤森林區、中部半乾旱草原區、西部內陸乾旱荒漠區,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植被的經度地帶性分布。
我國植被水平分布的緯向變化,由於地形的複雜可分為東西兩部分。首先在東部濕潤森林區,由於溫度隨著緯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在氣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現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氣候,因此受氣候影響,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針葉落葉林 + 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林 + 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一北亞熱帶含常綠成分的落葉闊葉林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一南亞帶常綠闊葉林 + 熱帶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於位於亞洲內陸腹地,在強烈的大陸性氣候籠罩下,再加上從北向南出現了一系列東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崑崙山等,打破了緯度的影響,這樣,西部從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緯向變化如下:溫帶半荒漠、荒漠帶 + 暖溫帶荒漠帶一高寒荒漠帶一高寒草原帶一高原山地灌叢草原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