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學

水下考古學

水下考古學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淹沒於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遺蹟和遺物進行調查、勘測和發掘,運用考古學所特有的觀點和研究方法作為認識問題的手段並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下考古學
  • 外文名:under water archaeology
  • 類型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 研究對象:人類水下文化遺產
  • 性質: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
歷史發展,我國的發展,新聞報導,

歷史發展

歷史上由於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變,一些位於水邊的居址、港口、墓葬等沉沒於水中;在一些古代航線下,還保存有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水下考古除發掘水下的古代遺址、打撈沉船和水下文物外,還研究古代造船術、航海術、海上交通和貿易等。工作中使用大量專門技術,以解決水下作業的難題。20世紀初已有水下考古調查,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潛水技術和裝配獲得發展,水下考古學才得以建立。同時,水下考古學又是一門邊緣學科,需要諸多相關學科的技術支持,如海洋勘探技術、潛水工程技術等等。
水下考古學
自19世紀中葉近代考古學發生以後,隨著瑞士湖上居址的確認,並進行了水下古代遺蹟的科學調查和發掘,標準著水下考古學的確立。潛入水下進行調查和發掘工作,成為考古學家的一個夢想,但在潛水技術發展起來前,這個夢想終難實現。到了1943年法國海軍發明了水中呼吸器,人們在水下才有了較多的自由,獲得了進行水下考古的基本條件。1960年美國考古學家喬治·巴斯(George Bass)應邀對土耳其格里多亞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紀拜占庭時期沉船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由此開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學家將考古方法套用於水下遺址的發掘和研究,開創性地在水下實踐了考古學方法,是水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我國的發展

我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較晚,始於20世紀80年代。 1986年9月,國家決定發展水下考古事業。國家文物局委託中國歷史博物館承擔了這項國家任務,為此設立了當時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1987-1990年,通過派人出國學習和與外國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合作的方式,培訓了一批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經過十餘年的努力,這支專業隊伍在中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先後進行了多項水下沉船遺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遺蹟的調查、發掘工作。目前我國的水考古事業不僅填補了學科空白,而且已從開創階段進入持續發展階段。
水下考古學
目前,廣東、福建等省的文博機構也相繼建立了水下考古專業隊伍。
2010年,國家文物局下屬的遺產院建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並於2010年與廣東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同開始了南澳1號沉船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

新聞報導

1、揭秘水下考古 能見度差時只能靠手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