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口

氣口 ,人體部位名。即寸口。《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詳該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口
  • 性質:人體部位名
  • 別名:寸口
  • 記載:《素問·經脈別論》
人體部位名,戲曲名詞,概念,換氣,偷氣,民族聲樂名詞,

人體部位名

氣口,人體部位名。中醫診脈之一。亦名寸口(即寸口脈)、脈口,手太陰肺之經脈,部位相當於現代解剖學腕後高骨(橈骨莖突)內側的一段橈動脈。《素問·經脈別論》:“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氣口為什麼又有脈口、寸口等不同名稱?
王叔和《脈經·卷第一·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說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素問·五藏別論》王冰次注所云:“氣口,則寸口也,亦謂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皆同取於手魚際之後同身寸之一寸,是則寸口也。”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十一》亦注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於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於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戲曲名詞

概念

“氣口”這一戲曲名詞是指唱曲時吸氣的方法。戲曲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
氣口包括“換氣”與“偷氣”。

換氣

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唱曲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做好行腔的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稍頓再接下去,而應在行腔吐吞字音的瞬間,趁便呼吸,蓄氣待換。

偷氣

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眾察覺。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的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起到優美動聽的效果。

民族聲樂名詞

指唱念時換氣所在及換氣方法。關於換氣,元燕南芝庵《唱論》:“有偷氣、取氣、換氣、歇氣、就氣、愛旨有一口氣”。根據音樂旋律節奏情緒的不同需要,有不同的氣口處理方式:有的需一氣呵成不留氣口,累累如貫珠,以氣勢取勝;有的行腔較慢有間歇之處,可運用大氣口,從容不迫,以緩見長;有的在速度較快或繁腔之中,急速換氣運用小氣口,字多調促,促處見筋;更有的當行腔連綿不斷時,運用偷氣之法,以彌補氣息之不足。另外,斷、連與頓、挫之法也和用氣及氣口處理密切相關。氣口安排和換氣技巧運用,不僅涉及到行腔的種種處理方法,而且在戲曲唱(奏)中還具有重要的表情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