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報

《民眾報》是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的機關報,創刊於1946年5月3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民眾報
  • 語言:漢文和蒙文
  • 類別:機關報
  • 創刊時間:1946年5月3日
內蒙民眾報,山東省民眾報,海南民眾報,

內蒙民眾報

1945年中國共產黨於9月份派出二萬名幹部和十萬大軍挺進東北,開闢東北根據地。王爺廟是我軍最早從蘇聯紅軍手中接收過來的城市之一,1945年10月5日,聚集王爺廟的廣大蒙古族知識青年聯合起來成立了內蒙古人民革命青年團,他們於12月18日辦了一份油印小報《黎明》,
1946年“四三”會議之後,王爺廟成立了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1946年5月3日《黎明》改名為《民眾報》。《民眾報》在它的發刊詞中表明:“這個報紙同封建的、資本主義的欺騙民眾的工具相反,是以支持民眾鬥爭為目的,反映民眾的生活,為革命民眾組織效力,促進民眾政治認識和階級覺悟的提高。以此總結民眾工作的經驗,成為民眾工作者的參謀。”5月25日,撤銷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成立由東北人民政府和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雙重領導的興安省人民政府。原為東蒙政府機關報的《東蒙新報》從1946年7月1日起與《民眾報》合併。從此,《民眾報》成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的機關報。
《民眾報》的辦報方針,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在決定中規定:“民眾報之任務是集中、歸納、交流、研究民眾鬥爭之各種實際活動及其經驗,以提供上級機關提高其領導藝術;並將領導機關之政策、指示、思想、傳達、貫徹到民眾中去。”“報紙是我們進行宣傳教育,推動工作,以及同敵人進行政治、思想、文化鬥爭之優良武器,也是廣大人民民眾最普遍最經常之讀物。”因此決定要求機關、團體、學校“把本地區本機關之各種工作情況及經驗,以及各種民眾活動、鬥爭及其創造的成就,寫成新聞或通訊寄給報紙。把給報社寫稿要看得和給上級寫匯報一樣重要。”
《民眾報》為漢文和蒙文兩種文字的報紙,其內容基本相同,除大的時事新聞和重要文章兩種文字的報紙都發表外,自編自采的新聞和文章則不相同。
起初報紙由於稿源問題,有相當一部分稿件是從中共西滿分局的機關報《西滿日報》和白城子地區的《勝利報》上摘下來編髮的,報社自編自采的稿件約占四分之一。這樣,當時的興安盟、納文慕仁盟、哲里木盟和王爺廟等地區所發生的一些有價值的新聞,就可在《民眾報》上有所報導。如:特古斯隨軍戰地采寫的我軍粉碎占據通遼市的國民黨軍的通訊,特格希采寫的王爺廟郊區鬥爭惡霸的新聞等。但《民眾報》的主要任務是宣傳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主張、方針、政策和具體活動。這是因為:一方面東部地區剛剛解放,蒙古族人民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還不甚了解,再加上歷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閡和一些上層在“民族自治”旗號下進行分裂活動;另一方面,這些內容也具體體現了我黨的民族政策。所以《民眾報》蒙漢文版都以通俗的形式,向民眾介紹中國共產黨,介紹革命領袖毛澤東、朱德,講解革命道理,批判錯誤觀點,使我黨領導的內蒙古自治運動深入人心。如: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東蒙總分會主任哈豐阿在北安軍政大學向教職工作的題為《內蒙古解放的道路》的長篇報告,詳細地敘述了內蒙古民族求解放所走過的艱苦、曲折的道路,是教育民眾的好教材,《民眾報》在一版上分五次全文刊登。
《民眾報》重組後,正趕上解放戰爭的開始,因此報紙上有關解放戰爭的新聞很多,把我軍的勝利訊息及時傳播給人民民眾。如:《新四軍空前大捷—蘇北蔣軍兩萬被殲》、《解放日報》社論《戰局開始變動》、《周恩來將軍發表談話—揭露“蔣記”國大陰謀》、《十月份蔣軍損兵八萬七千》、《興安省主席談話——要徹底粉碎蔣軍的進攻》、《東北民主聯軍殲滅蔣軍偽匪十四萬餘》,等等。另外,還有一些敵軍起義、投降的信息。
《民眾報》上關於王爺廟地區及各盟旗的地方新聞,內容也比較豐富。其中有農會活動、支前活動、內蒙古人民自衛軍與國民黨軍及土匪作戰、救濟貧苦農民、喇嘛支前等訊息。這些新聞都有較濃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如有一則報導說,錦州管轄區土默特左旗八大王廟活佛嘎拉倉,因不堪忍受國民黨歧視蒙古族的苛政,回想起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和民主聯軍對蒙古族人民民眾的平等相待,把廟務交給其他喇嘛,自己毅然參加了庫倫旗民主政府。他隨軍在阜新地區參加游擊戰,發動喇嘛參加自衛軍,打擊國民黨軍。另一條訊息報導,王爺廟附近的葛根廟的喇嘛,為感激人民軍隊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保護廟禪,發表聲明說要為前方打仗的人民軍隊在廟中祈禱勝利,同時自願捐獻百張羊皮給人民軍隊做防寒冬衣用。
《民眾報》漢文報每周出兩期,為八開兩版,至1946年底共出了59期,蒙文報開頭是四開一版,後改為小四開兩版,至1946年12月24日共出了46期。
新的民眾報社成立後,中共東蒙工委和東蒙總分會給報社任命了兩位領導人:社長包彥,副社長兼總編輯特古斯。
調整領導的同時,又調入一批工作人員。先後調入的工作人員有:洛布桑、杜固爾蘇榮、特格希、吉爾格勒、思勒等,與此同時還招收了一批工人。
報社工廠的設備大部分是原來東蒙新報社的,還有一部分是偽滿時期《青旗》雜誌社的。日本投降後,在阿思根同志的安排和蘇聯紅軍少校桑傑耶夫的支持下,保護了原長春《青旗》雜誌社的一套印刷設備。1946年3月,蘇軍撤走後,東北民主聯軍葉季壯同志派車將這套設備送到王爺廟,交給民眾報社。隨設備來的印刷工人有塞音烏力吉、金瑞堂和一名叫遠藤信夫的日本技術工人。他們為《民眾報》培養了一代蒙古族工人作出了貢獻。中共西滿分局給報社撥了一台手搖收發報機、一名報務員,供收錄新華社的新聞用。
報社的社址當時只有兩排平房十多間屋子,蒙漢文編輯部、印刷廠、電訊台、後勤辦公室、職工宿舍、食堂全在這裡。
1946年12月停刊。

山東省民眾報

是中共清河區特委機關報,1939年8月1日在臨淄縣葦子河、大夫店等村創辦,社長劉洪軒、杜振東,總編輯張逢元、陳淑等。
第一篇報紙第二章民國時期該報開始是油印小報,後《前鋒報》併入,出至38期(1940年3月6日),改為石印,4開4版,3日刊,發行3000份。《民眾報》號召民眾備戰、藏糧、埋地雷,使日軍“掃蕩”多次失利。敵張店旅團司令部參謀三浦梧樓曾仿效《民眾報》的式樣,出版偽《民眾報》,企圖魚目混珠,欺騙民眾。為此,《民眾報》於1943年1月12日發表聲明,揭露敵人陰謀。當年秋,敵人調集兵力進行“掃蕩”,報社有30多人被俘,5人犧牲。在敵人“掃蕩”中,報社撤離墾利駐地,出版過油印的《民眾快訊》。反“掃蕩”結束後,又出版石印《民眾報》,出至第505期與
《冀魯日報》合併,成立渤海日報社。1944年7月1日,《渤海日報》出版。

海南民眾報

中共瓊崖東區臨時委員會機關報。為4開4版油印小報,5日出版一期,每期印500份左右。該報於1950年4月海南解放前夕停刊。
1946年1月中共瓊崖東區臨時委員會成立,同時出版臨委機關報《南潮報》,主編為張奮,後為周珠江。l947年5月東區臨委改為東區地委,《南潮報》改名為《民眾報》繼續出版,主編為陳克攻,後為韓健,謄寫印刷人員有文華、蘇蓮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