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民報擷珍:藝術詠嘆

民國民報擷珍:藝術詠嘆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民報擷珍:藝術詠嘆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頁數:269頁
  • 開本:16
  • 作者:郁敏 楊婧
  • 出版日期:2011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0102995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由郁敏、楊婧編著的這本《藝術詠嘆》從民國時期的北京《晨報》、上海《申報》、《民國日報》和天津《大公報》的副刊上選編了既談戲劇、電影,又談美術、音樂的散文、小品80多篇。閱讀此書,且聽名人漫談藝術真諦,品味作品美感。看它們如何剪裁生活的鏡頭,匯成生命的詠嘆。

圖書目錄

前言
劇壇攬勝
北京初次出現的聯合劇
捧角家是戲劇藝術之賊
男女合演的討論
新劇與觀眾
戲劇的歧途
戲劇與現在中國的民眾
神的遊戲
魔術家與大禮帽
我對於今後戲劇界的希望
中國戲劇運動的將來
關於劇評的我見
論劇評
讀了田漢的戲曲
“畫龍點睛”
讀《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兩個喜劇成分
《以身作則》
《雷雨》
我如何寫《雷雨》
《雷雨》及其作者
讀曹禺的《日出》
曹禺的《原野》
我看《春寒》
從《春寒》想起
讀《春寒》後
《命運》讀後
為俄國歌劇團
中國新歌劇的創造
《王昭君》的上演
推薦《孟姜女》
意料之外的眼淚
《茶花女》和《曼依》
高爾基的《夜店》
《夜店》
高爾斯華綏的《鴿》
《威尼斯商人》的意義
亞爾遂斯特到那兒去
影壇摭芳
萬惡的偵探長片
中國電影應從自己的本色著想
談國產影片
神怪影片之影響
國產影片的復興問題
告中國的電影工作者
“電影”與“演劇”的藝術難易觀
表演電影與表演話劇
關於“表面真實”
觀《木蘭從軍》後雜談
好人不寂寞——評《乘龍快婿》
論《萬家燈火》
我對《新閨怨》的意見
關於國民音樂會的談話
介紹黃今吾先生之《懷舊曲》
爵士音樂與跳舞
與石人望談口琴
畫苑雜談
看了劉海粟繪畫展覽會之後
司徒喬的畫
司徒喬君的展覽會
司徒喬新疆風物畫
從找尋自己說起
林風眠的繪畫
西湖藝專畫展的一瞥
其故
從“竹溪書畫展覽會”歸來
觀藝風畫展後
對於倫敦藝展的意見
中國繪畫的新路——從藝風社展覽會引起的感想
弘一法師的書法論
深秋讀畫
豐子愷論
《子愷漫畫我輯》序
談自己的畫——《色彩子愷新年漫畫》
關於木刻
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印象記
茅盾談版畫
談中國現代木刻
美術與生活——八月十三日在上海美術專門學校講演
畫與看畫的人
論人物畫之難與線條的重要
中國美術家底責任
嚴滄浪的藝術論
畫家的生命與作風
評畫與看畫
雕塑藝術與西洋畫在中國失敗之原因
我們怎樣看中國畫?
故宮所藏繪畫之寶
詩與畫——給友人的一封信

文摘

北京初次出現的聯合劇
陳大悲
北京女青年會因為要購地自建會所,需籌現款三萬四千元,故於本月二十一日借中央公園社稷壇演聯合劇,名為《藍三角》。每逢開籌賑會總是忸忸怩怩不肯露面的這位太陽先生那天居然也出席助興。但是買票來參觀的來賓並不見得十分踴躍。難道說北京城裡的有錢人當真捐空了嗎?還是別有緣故呢?
據我個人底猜想,或者是因為北京城裡(只怕是中國全國)懂得聯合劇是件甚么東西的朋友太少了。這次女青年會底廣告上稱他為“文藝”,似乎太含混了。普通人對於“文”字大有“敬……而遠之”的習慣。從前因為讀了書好中舉做官才用得著“文”。如今呢,除了那班陪闊人做詩,替死闊人做墓志銘,打著“文”字的幌子混飯吃的之外,能與“文”字有緣的實在是社會裡少數中最少數。文藝與金錢往往是背道而馳的。我不知道為甚么他們要稱《藍三角》為文藝?
聯合劇底英文是Pageant。他底拉丁文中的根源含有“聯繫”“接洽”等意義。所以我以為譯為“聯合劇”較為妥當。
聯合劇底祖先原是迎神賽會中的“儺”與“台閣”。野蠻時代用他來媚神鬼。專制時代用他來媚皇帝與貴族。最近才由藝術家與教育家把這廢物利用起來變成表現色彩美與人體美以及發展大多數人演劇本能的利器。在演者人數過多為別式戲所不能容的時候,聯合劇就能包羅萬象的擔任起來,因為“聯合劇中的主人翁是社會,聯合劇中的演者是團體而不是個人”;在各式戲劇中惟有聯合劇能擺脫人數限制底束縛。
那天服裝底色彩配合得極妙。一對手握銅角的侍從精神抖擻,幾乎不能叫人相信她們是數千年男權積威之下的女子。大隊環行社稷壇時步伐整齊,始終無懈可擊。一盤散沙式的中國社會裡居然能充分地顯露出一種團體精神來,實在是難得的事。
用四幕戲將青年會在中國社會裡舉行的事業抽象地表現出來要給這樣一班觀眾領會,原是一件難能的事。在這樣寬闊的園裡要用女子底聲音念出詞句來使大家聽見尤其是難能的事。而居然能夠留住觀客不見走動一個,可見這齣《藍三角》聯合劇底魔力之大了。
第一幕是“友誼”底表現。但是這一部分不識字,一部分怕看字的觀眾,手裡握著一本卷攏的說明書,眼中只看見紅紅綠綠的女孩兒走來走去,並不知道壇上演的是些甚么東西。偶爾有幾個看說明書的,也不相信她們在那裡表現“友誼”,大約是因為現在社會中的一般人對於友誼的解釋就是“敘蘭譜”,“上館子”,“打麻雀”,“聽楊梅的戲”,“逛……”。
第二幕“智育”演得較為明嘹些,因為壇上有一群女子在那裡讀書,一群在那裡看護小兒,一群在那裡上英文課,一群在那裡做布丁。惟有壇西那一群人在那裡做些甚么,連我也沒有明白。標旗上的字寫得太小了。教員旁邊掛著一張圖上不知畫的是貓捉老鼠,還是除病的疫鼠?或是在那裡教生物學?
“遊戲”是在第三幕里。演來各盡其妙,而尤以女高師附中為最出力,遊戲體操竟練到一刻多鐘。
第四幕貝滿中學學員代表的“藍三角”動作非常自然,想來操練的功夫當已不少。“基督教”舉起“光”來,那位裹在五色旗里,病容滿面的“中國”和諸象徵的人格都向她鞠躬。在此時間我只見大多數的觀客都搖頭嘆氣不以為然。那一種狹窄的態度引我聯想到二十一年前的北京城了。在我前面坐著一位復辟派的老祖師,大有“不忍卒觀”的表示。我後面一位揚州朋友在那裡嘰咕道,“原來是勸人吃教呵。”幾個蘇州人在我旁邊最熱鬧。有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蘇州朋友向我問道:“僚阿懂?”又說,“攪(音膏)落一隻洋,來做子半日天個憨大。” 這樣看來,原來這些知識窮的朋友不但不懂得那聯合劇是甚么東西,就連這一次廣告上的“文藝”二字也沒有看見。他們是來瞧熱鬧來的!要瞧熱鬧的玩意兒,一塊錢可以逛五次城南遊藝園,現在如何能不叫冤枉呢?
研究戲劇藝術的同志啊!你們目睹這樣知識饑荒的社會還忍心袖手旁觀嗎?
在這青黃不濟的時代,我們還得趕快販運些新鮮的精神飯糧進口呀!今日的中國里不怕沒有自鳴“曲高和寡”的知識的闊人,只少了志願跣足下田去散藝術種子的人!有嗎?我願脫了皮鞋來陪你!
一九二一,十,二二。
《晨報副刊》1921年10月25日
P2-4

序言

在民國時期的北京《晨報》、上海《申報》、《民國日報》和天津《大公報》的副刊上發表的談論藝術的散文、小品,可以說數量最多,內容也最豐富。我們從複印下來的幾倍於本書的作品中,經過反覆篩選,才編成了這本既談戲劇、電影,又談美術、音樂的《藝術詠嘆》。
《藝術詠嘆》全書收作品93篇,分為劇壇攬勝、影壇摭芳、畫苑雜談三部分,其中“劇壇攬勝”部分收作品44篇;“影壇摭芳”部分收作品17篇,其中還有4篇是談音樂的;“畫苑雜談”部分收作品32篇。這些作品大部分發表在二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作品數量不多,都是抗戰勝利後發表的。這些散文、雜文作品所談的是藝術問題,而所反映的則是歷史;是我國話劇、歌劇和電影藝術的青少年時代;是美術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時代。這些昨天的藝術雖然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語,但也映襯出今天的話劇、電影、美術藝術的輝煌。
在“劇壇攬勝”部分,關於劇作家曹禺作品的評論,我們適當地多收了幾篇,這是因為曹禺劇作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話劇劇本創作已經進入成熟期。曹禺的《雷雨》在創作方法和創作風格上,都超越了他的前輩,為中國的話劇藝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它使舶來的話劇,成為純熟的本地風光的話劇,它為中國話劇建立民族風格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然而,1934年7月,當《雷雨》在巴金主編的《文學季刊》發表後,一年的時間裡,竟然沒有一篇評論文章發表,這對於年輕的劇作家和他的作品顯得有些冷清和寂寞。其實這恰恰是人們認識和接受新作品的一個必要的過程。當1936年6月至9月,曹禺的第二部劇作《日出》在《文學季刊》分四期連載發表之後,擔任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的蕭乾先生便及時而又熱情地在自己主編的《文藝》副刊上,推出了兩期集體批評《日出》的專刊,發表了茅盾、朱光潛(署名“孟實”)、葉聖陶、沈從文、巴金、靳以、黎烈文、陳荒煤、李蕤、謝迪克、李廣田、楊剛、張秀亞(署名“陳藍”)、李影心、王朔等人的評論文章15篇,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日出》作了分析和評價。曹禺先生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不久,便在天津《大公報》上發表了長達萬餘言的《我怎樣寫》一文被割愛了,就是集體批評的文章,也只選了其中的8篇。在這8篇作品中,既有當時已是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文學新秀的作品,如《戲劇的進展》一文的作者張秀亞,發表作品時署名“陳藍”,後來成為台灣的著名作家。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她從小愛好文學,上中學的時候便開始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她發表評論《日出》的文章時只有17歲,而文章是很有見地的。蕭乾先生在向名家組稿的同時,也沒有忘記給天津的這位文學新秀留出一席之地。蕭乾先生是慧眼獨具的。
在“畫苑雜談”部分,我們收入了豐子愷先生的《談自己的畫》一文,雖然它與《豐子愷散文選集》(豐華瞻、戚志蓉編,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和《緣緣堂隨筆集》(豐一吟編,浙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中所收的《談自己的畫》一文題目相同,但是,並非同一篇文章。這是豐子愷先生談自己作畫失誤的一篇隨筆。
1934年前後,在《申報·自由談》上,常常刊登豐子愷的漫畫,雖然只占很小的篇幅,卻為《自由談》副刊增色不少。當時有一位讀者盧蓀出於對豐子愷漫畫的喜愛,竟把刊登在副刊上的子愷漫畫逐日剪下,貼上成冊,並將《論語》雜誌發表的豐子愷照片剪下一幀,貼在卷首;將《自由談》上發表的周啟的《豐子愷論》剪下,貼在卷尾;最後,自己還認真地寫了《序》。這樣,一本自製的《子愷漫畫集》便大功告成了。
正像周啟在《豐子愷論》中所說:“豐子愷的畫兒是簡單明快平和沖淡而帶著人間的苦味,在平凡里有著奇特,淺顯里有著高深,是老的小的,男的女的,村的俏的都能夠看得懂的大眾的精神的糧秣。”正因為豐子愷的畫合於大眾的胃口,所以,他的畫兒格外被大眾所喜愛。這就難怪1935年元旦,《中學生》雜誌出版了“色彩子愷新年漫畫”贈送小讀者後,竟然沒有一個發現畫中有錯的。
那是一張彩色立幅畫,“近景是岸,岸上有一株長松。遠景也是岸,岸上有半個朝暾透出在地平線上,正在發射光芒,驅逐那上面的雲翳。中景是一葉小舟,靠近此岸,正在向著彼岸的朝暾進發。”(豐子愷語)船里有四個人,他們都面向太陽,背向觀者;他們正在打槳,向著光明的彼岸前進。一位朋友從畫中看出:畫中人划船的方法不對,其中有三個人都在倒扳槳,這樣,小船不僅不能達到光明的彼岸,而且還在那裡向後退了。豐子愷先生聽了朋友的批評後,次日便起了一個大早,跑到湖邊雇了一隻船,親自搖槳演習,先按自己畫中的樣子,再按朋友指點的方法,實踐的結果,證明了朋友的話是對的。於是,豐子愷先生寫了這篇《談自己的畫》,發表在《申報·自由談》上。從這篇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豐子愷先生虛懷若谷,對藝術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在編選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既感到了閱讀作品的喜悅,也遇到了我們不曾預料到的困難。當您翻開這本電腦排版的書,看到那雋秀、清晰的字型時,您怎么也想像不出我們在那鉛字模糊不清的民國報紙中翻來覆去地查找作品,藉助放大鏡辨認字跡,挑選作品的情景。有些名家的影評作品就是因為字跡過於模糊難認而未能收入書中。歷史向前發展了,一切都在進步,印刷技術當然也不例外。
本書的資料蒐集工作是我們編選組共同完成的,雖然我們所選的資料並非盡如人意,我們的想像和事實之間還有差距,但是,在這本書中畢竟傾注了大家的心血,我們衷心希望讀者能夠和我們一樣地喜歡它。
郁敏 楊婧
1997年8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