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成縣書法四傑

民國時期,成縣先後有四位名著當地,聲聞周邊的書法家,一曰楊濟川,二曰張培義,三曰喬崧年,四曰權柏黨。因四人主要生活在民國時期,被後人雅稱為民國成縣“書法四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成縣書法四傑
  • 出生地:甘肅成縣
  • 職業:書法家
  • 主要成就:書法
  • 人物:楊濟川、張培義、喬崧年、權柏黨
民國成縣書法四傑,楊濟川,張培義,喬松年,權柏黨,

民國成縣書法四傑

民國時期,成縣先後有四位名著當地,聲聞周邊的書法家,一曰楊濟川,二曰張培義,三曰喬崧年,四曰權柏黨。因四人主要生活在民國時期,被後人雅稱為民國成縣“書法四傑”。

楊濟川

楊濟川,字仙洲,成縣北街楊家巷人,攻於書法,尤長於隸書。1942年,成縣縣長陶自強發起修建蓮湖公園,並於縣署內衙園建一小亭。陶氏家學淵源,工於詩文,亦精書法,對地方名士禮遇有加。新亭告竣之日,他特邀楊濟川等地方名士雅集小酌,為新亭題名。濟川從陶淵明詩中得到啟示,“悠然亭”一名即脫口而出,陶和在場的地方名士擊掌叫好。
1943年10月,國民政府甘寧青監察使高一涵蒞臨成縣,當時在各抗日戰場陣亡的成縣籍官兵已達一百四十六人,高一涵聞知此事深為感動,提議為陣亡壯士立碑,以作永久紀念。訊息傳開,成縣各界人士積極回響,經多方籌資,很快做成了兩通高一百五十厘米,廣一百厘米的石碑,其中第一通即為楊濟川用鐵線鏤刻隸書大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下款鐫刻著“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十月成縣各界敬立”等字樣。濟川次子楊士朴亦工隸書,頗有聲望。嫡孫楊立強為著名國畫家。

張培義

張培義(1897~1958),字由軒,成縣南街張家巷人,為清同治癸酉科舉人張震之子。由於出身書香世家,自幼研習書法,潛心入古,抉微探奧,樂此不疲。稍長即從唐人楷書入手,後又遍臨漢碑,以求質補雄渾之氣,故其書風以厚重拙樸見長。
1943年10月,成縣各界為抗戰陣亡將士立紀念碑,其中抗戰陣亡將士英名錄碑乃為由軒所書。此碑碑額上書“勿忘國恥驅逐倭奴”八字,魏書,字徑約10厘米,下方鐫刻著一百四十六名陣亡將士姓名,落款與“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同。兩碑鐫成後立於成縣東門外北側,1958年拆除成縣古城門時散佚。張由軒書法墨跡在成縣流傳較少,至今多有仰慕者。

喬松年

喬崧年,成縣南街人,擅長書法,尤精行楷。菘年出身名門,自幼受家學薰陶,廣臨碑貼,苦練傳統筆法,深受其益。青年時在外讀書,返里後曾任縣教育局長、建設科長多年,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深得各界人士好評。其書法作品多為行書,流傳較廣。昔時,縣城各商行字號多請其題寫匾額。因崧年書法造詣較高,又深得地方人士所重,當其向書法大師於右仁討字時,於右仁欣然為其題寫了條幅。惜此墨寶今己下落不明。

權柏黨

權柏黨,成縣西街人,工於書法,亦精於佛經研究。20世紀30年代後,柏黨皈依佛門,為成縣佛教協會會長。曾親自寫印《地藏經》、《金剛經》、《藥師經》、《華嚴普賢行願品》、《朝暮課誦》等典籍百餘部。一些佛教寺院的碑刻、榜書、門聯多為柏黨所書,流傳較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