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夜鷹

毛腿夜鷹

毛腿夜鷹(學名:Eurostopodus macrotis),是夜鷹科、毛腿夜鷹屬的中型鳥類,體長約41cm,是中國夜鷹中個體最大的一種,而且是惟一的一種帶有耳羽簇的夜鷹。頭頂沙皮黃色,具有非常細的黑色蟲蠹狀斑和少許黑色斑點;頭的兩邊、耳覆羽和頦黑色,耳簇羽黑色,尖端皮黃色,後頸具桂紅色領環;背黑色,雜有栗色和沙皮黃色,翅上小覆羽和外側覆羽栗色而具黑色蟲蠹斑;喉具顯著的白色橫帶。其餘下體具粗著的黑色和皮黃色橫斑。

毛腿夜鷹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地區,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夜間活動的昆蟲。

毛腿夜鷹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腿夜鷹
  • 拉丁學名:Eurostopodus macrot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夜鷹目
  • 夜鷹科
  • :毛腿夜鷹屬
  • :毛腿夜鷹
  • 命名者及年代:Vigors, 1831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毛腿夜鷹頭頂沙皮黃色或金黃皮黃色,具褐色或黑褐色細的蟲蠹狀斑,有時綴有棕色。頭頂和後頸有少許黑色羽毛,具有棕色和皮黃色羽緣,從而形成少數黑色斑點;頭頂兩側具耳簇羽,明顯突出於頭頂,顏色為黑色,尖端皮黃色;頭的兩邊,耳覆羽和頦黑色,微具棕色橫斑;後頸具明顯的棕皮黃色領環;背和腰黑色,雜有栗色和沙皮黃色;肩具褐色和皮黃色蟲蠹斑,並具有黑色和栗色線狀斑;翅上小覆羽和外側覆羽栗色而具黑色蟲蠹斑,內側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具皮黃色和黑色蟲蠹斑;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黑色,具栗色橫斑;尾甚長,具有寬闊的黑色和桂紅皮黃色相間橫斑。頦、頭側和頸黑色,喉有一大的白色斑;胸具黑色和栗色相間橫斑;其餘具粗著的黑色和皮黃色相間橫斑;腋羽和翼下覆羽亦具黑色和皮黃色相間橫斑。
毛腿夜鷹虹膜暗褐色,嘴粉紅褐色,尖端較暗,嘴裂肉色,腳和趾肉褐色到淡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400-410mm;嘴峰10-11mm;翅292-317mm;尾207-225mm;跗蹠21-22mm。

棲息環境

毛腿夜鷹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腳平原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地區,尤其喜歡在有稀疏樹木的陡峻山谷地帶。

生活習性

毛腿夜鷹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蹲伏於林中草地上或臥伏在陰暗的樹幹上,由於體色和樹幹顏色很相似,不注意很難發現。主要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尤以黃昏時最為活躍,不停地在空中迴旋飛行捕食。飛行輕快而無聲響,滑翔時似。多在飛行中捕食,主要以昆蟲為食,特別是夜間活動的昆蟲。

分布範圍

毛腿夜鷹在中國以內分布於雲南西部。中國以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分布中國分布

繁殖方式

毛腿夜鷹的繁殖期為3-5月。通常不營巢,產卵於森林中裸露的地上。每窩產卵通常為1枚。卵的顏色為淡乳黃色到橙紅色,被有少許淡黃色或淡灰色斑。卵的大小為35-44mm×27-32mm。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中文名命名者及年代
Eurostopodus macrotis bourdilloni
毛腿夜鷹印度亞種
Hume, 1875
Eurostopodus macrotis cerviniceps
毛腿夜鷹雲南亞種
Gould, 1838
Eurostopodus macrotis jacobsoni
毛腿夜鷹錫馬盧爾島亞種
Junge, 1936
Eurostopodus macrotis macropterus
毛腿夜鷹蘇拉威西島亞種
Bonaparte, 1850
Eurostopodus macrotis macrotis
毛腿夜鷹指名亞種
Vigors, 1831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毛腿夜鷹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2,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毛腿夜鷹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