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殼麝香

毛殼麝香

毛殼麝香,是獐子的肚臍,名貴的中藥材麝香就取自於此。麝香可以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同時也具有催產的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殼麝香
  • 拉丁學名:Moschus
  • 產地:四川、西藏、雲南
  • 類別:開竅藥
名稱:毛殼麝香
別名:當門子、臍香、四味臭、臭子、臘子、香臍子
藥用部位:分泌物
藥材性狀:毛殼麝香:為扁圓形或類橢圓形的囊狀體,直徑3~7cm,厚2~4cm。開口面的皮革質,棕褐色,略平,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從兩側圍繞中心排列,中間有1小囊孔。另一面為棕褐色略帶紫的皮膜,微皺縮,偶顯肌肉纖維,略有彈性,剖開後可見中層皮膜呈棕褐色或灰褐色,半透明,內層皮膜呈棕色,內含顆粒狀、粉末狀的麝香仁和少量細毛及脫落的內層皮膜(習稱“銀皮”)。:
產地:四川、西藏、雲南
採收加工: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獵取。獵獲後,割取香囊,將毛剪短,陰乾。
性味歸經:溫;辛;歸心、脾經
功能主治: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厥,氣鬱暴厥,中惡昏迷,經閉,瘕瘕,難產死胎,心腹暴痛,癰腫瘰癧,咽喉腫痛,跌扑傷痛,痹痛麻木。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03~0.1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摻、調敷或入膏藥中敷貼。
禁忌:虛脫證禁服。本品墜胎,孕婦禁內服外用。
來源:原麝
科屬:鹿科麝屬
形態描述:體長約85厘米,體重12千克左右。耳長直立,上部圓形,鼻端裸出無毛。四肢細長,後肢比前肢長,臀部比背部高。主蹄狹長,側蹄長能及地面。尾短隱於臀毛內。通體為棕黃褐色、黑褐色等,嘴、面頰灰褐色,兩頰有白毛形成的兩個白道直連額下。耳背、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耳內白色,從頸下兩側各有白毛延至腋下成2條白色寬頻紋,頸被、體被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斑點,排成4~6縱行。腹面毛色較淡,多為黃白色或黃棕色。四肢內側呈淺棕灰色,外側深褐色。尾淺棕色。雄性上犬齒髮達,露出唇外,向後彎曲成獠牙。雌性上犬齒小,不露出唇外。
生態環境:棲息于山區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多岩石地區的隱蔽、乾燥。分布於黑龍江、吉林、河北、安徽。
來源:馬麝
科屬:鹿科麝屬
形態描述:馬麝體形較大,體長約85~90厘米,體重15千克左右。全身沙黃褐色或灰褐色。面、頰、額青灰色,眼上淡黃,耳背端部及周緣黃棕色,耳基沙黃色或黃棕色。頸被有栗色塊斑,上有土黃色或肉桂黃色毛叢形成4~6斑點排成兩行。頸下白色,帶紋不顯,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雜而形成黃白區。腹面為土黃色或棕褐色。
生態環境:棲息于山區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多岩石地區的隱蔽、乾燥。分布於西北及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
來源:林麝
科屬:鹿科麝屬
形態描述:體長約75厘米,體重10千克。毛色較深,深褐色或灰褐色,成體身上一般無顯著肉桂黃或土黃點狀斑紋,耳背多為褐色或黑褐色;耳緣、耳端多為黑褐色或棕褐色,耳內白色,眼的下部有兩條白色或黃白色帶延伸至頸部和胸部。四肢前面似體色較淡,後面為黑褐色或黑色。前肢短,後肢長,弓腰似兔,後肢為跖行性。成年雄鹿有1對上犬齒外露,稱為獠牙,腹下有1個能分泌麝香的腺體囊,開口於生殖孔相近的前面。雌麝無腺囊和獠牙。尾短小,掩藏於臀毛中。
生態環境:棲息于山區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多岩石地區的隱蔽、乾燥。分布於西北及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西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