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松友

毛松友,名仿梅,字松友,1911年10月15日出生在江山縣仕陽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農村的貧困、農民的艱辛以及舊中國軍閥割據,戰火、兵災帶來的混亂、痛苦,使他立志要發奮學習,增長知識和本領,並決心融入時代進步潮流,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松友
  • 別名:仿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山縣仕陽村
  • 出生日期:1911年10月1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
  • 畢業院校:江山縣文溪國小 中國公學大學
  • 代表作品:《雞年感懷》
  • 性別:男
基本信息,人物生平,重要事件,代表作品,

基本信息

去世年月:
所處時代: 近代
職業: 攝影師
記者
畢業院校: 江山縣文溪國小 中國公學大學
政黨: 中國共產黨
重要事件: 1927年2月,由江山人毛振森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早期的革命活動積極分子之一。
1934年上海晨報還出版《新夜報》,報頭旁邊固定刊登照片一幅,每天由毛松友供稿。
代表作品: 《雞年感懷》

人物生平

毛松友7歲上學,江山縣文溪國小高小畢業,1924年8月考入衢州浙江省立第八中學讀書。他的攝影興趣在省八中進入萌芽狀態。當時八中文體活動非常活躍,毛松友積極參與體育課中的“疊羅漢”活動,一位老師將此活動現場拍了照片。毛松友交了錢,洗了一套“疊羅漢”的照片,看著照片憨態的自我形象,他開心地笑了,從此萌發了對攝影的好奇和興趣。毛松友平時發奮讀書,業餘就拍照,同時積極參加進步活動。1925年6月,他與一批進步青年學生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2月,由江山人毛振森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早期的革命活動積極分子之一。
1928年9月,毛松友以優秀成績考上了中國公學大學部經濟系。在將要離別家鄉、告別親人赴滬學習的時刻,他特意借了一架照相機,在家鄉拍攝了一張仕陽村風光。照片中的遠山、近樹、水田、池塘鵝卵石小路、挑擔的農民以及池塘中的倒影,非常清晰,自然得體。他取名為“家鄉的記憶”,成為畫冊中第一張得意之作。自從拍了這張家鄉照後,儘管生活在上海大都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縱橫交錯的城市交通、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但總抹不掉對家鄉的熱愛、眷戀之情。他一有空餘時間,就偷偷地欣賞這一傑作,以寄託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中國公學大學部位於上海市郊吳淞。當時該校學風嚴謹,名教授雲集,如許德珩羅隆基高一涵鄭振鐸趙景深沈從文王造時徐志摩李石岑等均在該校任教,魯迅先生也來校作過講演。毛松友同一屆的同學有吳晗張兆和何家槐等。大師和名人的教誨,高材學生的相互影響,形成了毛松友學業大進的氛圍。由於校址位於吳淞海濱,毛松友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利用課餘時間,約幾位相好同學,背著照相機來到海濱,看海天一色,帆船點點,海鷗飛翔,同時選準角度,拍下自認為得意之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32年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中國公學大學部被兇惡的日寇炮火擊毀。毛松友和同學藍文海懷著家仇國恨的心情,冒險進入吳淞戰區,拍攝了被轟炸後校園頹垣殘壁的照片。那時用的是散頁底版老式相機,幾張已拍過的底版,已從暗箱中抽出放在衣袋裡。在歸途中,突然被敵寇巡邏兵扣留盤查。毛松友機警地把照相機給了野蠻刁難的巡邏兵,才得以脫身。而深藏在口袋裡的照片,加上後來又拍攝的《上海北站》、《水浸南京路》等抗戰時期的照片,成了珍貴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
1932年9月,毛松友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擔任《上海晨報》記者。畢業時,我國傑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當時任中國公學董事長蔡元培親筆寫了一幅立軸送給他,其詩云:“飛觀霞光啟, 重門平旦開。北闕高箱過,東方連騎來。” 校長馬君武也親筆書贈“學然後知不足”的字幅相勵。
“一·二八”事變後,淞滬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上海市民無比憤慨,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捐獻了5架飛機支持抗日。1933年5月,上海虹橋機場舉行5架飛機命名典禮。面對著10萬多名參加觀禮的民眾,100餘名採訪攝影的中外記者,毛松友不慌不忙,以千分之一秒的快門,在一剎那間,成功地拍攝了5架飛機同時起飛和萬眾仰望、歡呼雀躍、氣勢磅礴的壯觀盛況。這張照片將中國人民熱烈抗日救國的心情和中華民族不可悔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照片在《上海晨報》登出後,全城轟動,銷售一空。
毛松友攝影藝術的精湛,既得到廣大讀者的稱讚,又得到名人大家的推崇。1933年2月17日中午,毛松友正在看書,突然接到蔡元培先生派人送來的條子,命他帶上照相機速到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公寓裡。原來宋慶齡魯迅、蔡元培、楊杏佛、林語堂、伊賽克等先生,相聚在宋慶齡家中共進午餐,熱情歡迎英國愛爾蘭的偉大作者、戲劇家、哲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肖伯納來滬。7位大名人緊靠在一起,毛松友拍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與此同時,毛松友又懷著崇敬的心情,為肖伯納與魯迅、蔡元培3人合影。又徵得肖伯納的同意,單獨給他拍了1張半身像。這些照片均成了珍貴的歷史文獻。當年2月17日《魯迅日記》中也記得清楚:“即乘車赴宋慶齡夫人宅午餐……飯畢照相二幅。”
1933年12月,毛松友回鄉探親,順便約幾位朋友遊覽了仙霞關。只見仙霞古道層林接岫,關雄峽險,泉壑潺湲,煙霞爛漫。古道中的雄關、天雨庵、浣霞池等景點,風貌古樸,氣勢肅穆。毛松友一一拍下這些景點,保存了日寇侵占江山炮火轟擊仙霞關前的原貌,可為當今進一步開發仙霞關資源,還原來面貌提供真實圖本。
1934年秋,國民政府在上海舉行全國運動會,毛松友負責攝影報導工作。他每天早出晚歸,在江灣新建的體育館內臨時設定的暗房和印刷車間裡,認真整理、修改體育專刊。凡是當天拍攝比賽項目的照片,隨時沖洗,及時送審,立即製作印刷,晚上出版,當夜銷售,開創了中國報業史上最迅速、最及時的攝影報導的先例。
毛松友對攝影題材的表現形式,力求創新。1934年10月,英國駐華公使韋特瑪拜會上海市市長。在公使和市長見面親切握手的瞬間,韋特瑪夫人正笑容可掬的站在兩人中間。毛松友屏住氣,“咔嚓”一聲,拍下了這一歷史鏡頭,改變了已往接待外賓呆板站立、面部嚴肅的公式化畫面。這張照片在報紙登出後,引起了韋特瑪和夫人的讚賞,並特意來報社看毛松友,並請求他將這一照片放大12寸、印刷10張帶回英國。
1934年,上海晨報還出版《新夜報》,報頭旁邊固定刊登照片一幅,每天由毛松友供稿。毛松友懷著對勞動人民深厚感情,深入工廠、街巷,認真拍攝反映市民生活、工廠生產、大學生體育運動等照片。同年5月,毛松友加入上海黑白影社,精選攝影作品參加展覽。1935年又在《黑白影集》雜誌上發表《新聞攝影概論》一文,這是我國最早系統探索新聞攝影的論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毛松友目睹日寇燒殺搶奸的殘暴行為,深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毅然放棄了《上海晨報》優厚待遇的工作,參加了“世界紅萬字會”。他隨著小分隊奔赴前線,輾轉滬、粵、桂、黔、鄂等地,積極救護傷員,疏散難民,收容和教養戰區的難童,同時拍攝了許多難民、難童逃亡的照片,反映了戰亂時期苦難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實況。
1939年5月,他護送一批從戰區搶救出來的難童去重慶北碚,正遇到日寇飛機向重慶市區進行滅絕人性的大轟炸,死傷3000多人。後來又是連續幾天轟炸,造成大梁子隧道躲避空襲的居民悶死7000多人的大慘案,他和救護隊隊員一起破門進入大隧道搶救,並趁機拍攝了《被日寇炸毀的民房》、《流離失所》、《戰時的重慶》等控訴日寇殘暴罪行的照片,留下真實的歷史資料,其中一部分照片被選送到蘇聯莫斯科展出,激起了世界反法西斯軍民的憤慨。在重慶的這幾年中,他和救護隊先後救護從戰區逃出來的難民數萬人,設立難民臨時收容所安置。同時,他還在四川萬縣、北碚、自流井、五通橋等地籌設戰區兒童慈幼院,收容和撫育流亡兒童先後達5000餘名。隨後他又在萬縣創辦印川中學,任校長,對流亡兒童繼續培養教育。在印川中學任教期間,毛松友還帶領學生在校園內外平整土地,種了許多蔬菜、雜糧,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並拍攝了《川江晚霞》、《種瓜得瓜》等照片。其中《種瓜得瓜》照片,其畫面上一大堆剛摘的冬瓜和17個喜笑顏開的學生,栩栩如生,暗示了勞動創造世界和祖國建設的希望所在。印川中學培養出來的難民子弟,練就了堅強的性格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後來大多數成了專家、教授、醫師、工程師和官員。當年10月,抗日將領馮玉祥大為感動,親筆寫了“任勞任怨教育從敵寇炮火中搶救出來的孩子”的字幅給他。1988年11月29日,定居台灣的9位學生也給毛松友夫婦送來了一面刻有“慈心永抱,永懷師恩”的鍍金銀匾,銘記著毛松友先生在印川中學對他們的關心和教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松友調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局工作,兩年內拍攝了100部科普幻燈片,供全國各地工廠、農村放映,為廣大工農民眾普及科學知識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還在業餘時間,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著書立說,於1952年3月由中華書局出版了《新聞攝影》一書。全書共9萬字,插圖照片50幅,先後再版6次,發行12000冊,深受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業餘攝影愛好者的歡迎。
1950年6月,毛松友調到新華通訊社工作,開始參與國家重要會議和全國性重大活動的拍攝工作,有機會接觸許多中央領導同志和名人大家,同時先後赴韶山、井岡山等革命聖地進行採訪攝影報導。其中《韶山》作品被選入1959年國慶十周年出版的《中國》巨型畫冊上。10多年來,他拍攝了許多寶貴的歷史鏡頭。如他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拍攝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於1956年夏參觀日本商品展覽會的照片,拍攝了《彭真市長接見市民》、《賀龍元帥來到體育場》、《梅蘭芳先生告別舞台,演出之前化妝》、《周總理在十三陵水庫工地上》等中央領導和著名藝術家的照片。1953年5月,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各民族體育運動會在天津召開,他又拍攝了《將軍與幼女》的照片,紀錄了賀龍同志臉帶笑容、瀟灑地來到體育場,其小女兒拽著他的衣角款款走來的神態,人們稱讚這照片把賀老總父女拍活了。
在新華社工作期間,他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獲得了不少獎品。後來由於一次保護攝影機,從舞台旁的高架上摔下,傷了肋骨,由組織安排,調任新華社業務專刊編輯,參與負責《新聞攝影》月刊。在這期間,他經常在刊物上發表新聞圖片述評和有關攝影報導文章,並介紹了一批國外優秀新聞照片。1958年7月,他又出版發行了專著《實用攝影》,全書16.9萬字,插圖照片122幅,發行2萬冊。1959年1月,香港萬里書店將《實用攝影》再版,其攝影藝術傳播國外。他多次收到海外華僑的來信,稱讚該書。
1961年1月,毛松友調山西省,參與中國攝影學會山西分會的籌建組織工作。他被選為該分會副主席,併兼任太原市圖片社主任。在山西四年多時間,他相繼出版了《晉祠風光》、《天龍山石窟藝術》、《五台山勝景》、《太原風光》等畫冊。其中《五台山勝景》畫冊,還遠銷東南亞各佛教國家,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進入五台山佛教勝地遊覽、參拜、交流。
1965年12月,中央成立第二輕工業部,組織上又從山西調毛松友回京到該部工作。當時部里正籌備赴法國巴黎舉辦首次“中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急需製作宣傳畫冊。毛松友到任後,便夜以繼日地工作。經過2個多月的準備,終於拍攝印製了《中國工藝美術品》大型畫冊,並附有法文說明。1966年3月,出版10萬套,空運到法國巴黎,在展覽宣傳期間,其高質量的攝影作品贏得國際友人的好評。
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松友受到種種冤屈,被下放到江西幹校勞動。
幹校回來後,毛松友仍回到中央第二輕工業部工作,但因年老體弱,已很少擔負繁重緊張的攝影工作。然而他仍發揮餘熱,不遺餘力地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了《論攝影藝術》、《人像攝影藝術》等書,總計40多萬字。他強調藝術家應為人類作出有益的貢獻,絕不能空談藝術。他指出攝影藝術是有個性的,一切藝術活動是人的實踐活動。
1984年8月,中國老年攝影學會成立,73周歲的毛松友被聘為該會理事。
1985年5月,毛松友參加了中國攝影家協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新老攝影家在一起相互交流攝影工作的坎坎坷坷,酸酸甜甜。他說:藝術家如果不為人類做出有益的工作,那怎能說得上人類靈魂工程師呢?
晚年,毛松友不顧年邁,積極參加在京舉辦的美術、攝影展覽,同時在家練習書畫、閱讀新出的期刊。1993年是雞年,他滿頭銀髮背著照相機,來到北京動物園,興致勃勃地拍攝了密匝匝、亂跳亂叫的一群火雞。他取名為《雞年感懷》,展示出雞年大吉和改革開放的新年新氣象。這是他82周歲時得意作品,也是入選《毛松友攝影藝術作品集》的最後一張照片。
2000年,一生為我國攝影事業作出貢獻的毛松友安詳地閉上雙眼,享年90歲。

重要事件

1927年2月,由江山人毛振森同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早期的革命活動積極分子之一。
1934年,上海晨報還出版《新夜報》,報頭旁邊固定刊登照片一幅,每天由毛松友供稿。

代表作品

《雞年感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