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最後34天實錄

毛岸英最後34天實錄

《毛岸英最後34天實錄》內容簡介:毛岸英,這個二十八歲的鐵血男兒,在祖國的安危繫於毫髮的關鍵時刻,以共和國最高領導人長子的身份,主動請纓,慷慨赴義,並且出師未捷便壯烈亦且默默地犧牲。“壯烈”——為國捐軀當然壯烈;而“默默”二字,就比“壯烈”更加令人欽敬、令人扼腕、令人感到心酸!毛岸英從報名參軍到壯烈犧牲,剛好五十天(在朝鮮只有三十四天)。反觀當年種種,尤其令人痛惜不已而又嘆息不已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兒子犧牲在一場正義戰爭的戰場上,非但屍骨未能還鄉,而且我們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也未見任何公開的宣傳。

基本介紹

  • 書名:毛岸英最後34天實錄
  •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 頁數:244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 作者:武立金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800120, 9787516800126
  • 品牌:天下書盟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毛岸英最後34天實錄》以紀實的筆法,從一個側面再現了朝鮮戰場上毛岸英的真實生活,其中也適當夾敘了毛岸英赴朝前各個歷史時期的生平事跡。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其中有些故事鮮為人知,的確是一本歌頌先烈、教育後人的好書。

作者簡介

武立金,筆名蘇北,江蘇邳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傳記文學會會員、中央電視台特邀嘉賓。著有長篇紀實文學《毛澤東遇險實錄》、《險難中的劉少奇》、《周恩來遇險實錄》、《險難中的鄧小平》、《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等。以上作品有的被列入暢銷書排行榜,有的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有的被多家報刊和電台連載或連播,有的還被外國出版社譯成外文版本。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火燒鴨綠江
第二章參加志願軍
第三章神秘的旅伴
第四章勇敢的小卒
第五章偉大的友誼
第六章血染大榆洞
第七章遲到的噩耗
第八章灑淚祭英魂
中朝領導人評說毛岸英
後記

後記

毛岸英是毛澤東的兒子,世人皆知;毛岸英早已作古,世人皆知。然而,馬革裹屍未還鄉,英魂一縷飄天外!忠骨青冢,於今何在,卻是鮮有人知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曾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工作三年。我們的工作崗位就在朝鮮的三八線上,也就是著名的“停戰村”板門店。在任期間,我和我的戰友們每年兩次專赴志願軍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毛岸英烈士的遺骨就沉睡在那裡,迄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
遙想當年,第一次為志願軍烈士掃墓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那是一九七五年四月四日,也就是中國人民祭祀亡靈、緬懷親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前夕。為了和使館的同志一起乘車去檜倉掃墓,我們從志願軍代表團駐地開城提前趕到了平壤。
使館的車隊迎著晨風和朝霞,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向東行進。車隊駛入連綿起伏的山區,志願軍代表團首席參謀、開城聯絡處處長苗傑同志指著窗外不時出現的山洞告訴我:“小武,你看,前面這些都是金礦,戰爭年代這些礦洞是我們志願軍戰士抵禦美軍飛機空襲的天然防空洞。”苗傑同志當年是志願軍司令部的情報參謀,他對這一帶的地形尤其熟悉。
車行約兩小時,我們到達位於平安南道東南部的軍事重鎮檜倉郡,受到朝鮮人民軍中央護衛局副司令池京珠中將和平安南道責任書記鄭東益同志以及當地軍民的夾道歡迎。
韓戰時期,檜倉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所在地,彭德懷司令員等志願軍高級將領曾在這裡運籌帷幄。停戰以後,朝鮮政府在附近山丘上闢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我們沿著用條石鋪就的陵道拾級而上,一道飛檐翹角、琉璃瓦頂的陵門映入眼帘,門楣上刻著“浩氣長存”四個大字。過陵門是一座六角攢尖的碑亭,亭中石碑上刻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樣。碑亭後面巍然屹立著志願軍戰士的青銅雕像和兩組反映志願軍戰鬥以及中朝友誼的大型群雕。
繞過群雕,循台階再往上走,就是志願軍烈士的墓地了。墓地乾淨整潔,墓前鮮花簇簇。四周遍植松柏,蒼翠挺拔,顯得莊嚴肅穆,令人盪氣迴腸。這裡安葬著一百三十四名中華兒女,其中毛岸英烈士安葬在最前排的正中間。
上午十時三十分,在悲壯的樂曲聲中,中朝雙方代表向志願軍銅像和毛岸英烈士墓敬獻花圈。
韓戰結束以後,每逢清明節和志願軍赴朝參戰紀念日,朝鮮的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都要來此掃墓,告慰英靈。金日成同志生前曾二十多次來到這裡,向志願軍烈士獻花圈。朝鮮人民都知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特別是毛澤東長子毛岸英是為了他們的民族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因此,一年四季、年復一年,他們都在精心保護著毛岸英和所有志願軍烈士的陵墓。
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向長眠在這裡的志願軍先烈們鞠躬致意,而後繞行陵園一周,瞻仰了烈士墓。最後,我又回到毛岸英烈士墓前,拍照留念,並掏出小本子作筆記:
墓碑:長方形大理石,高約一米,豎刻“毛岸英同志之墓”。
碑文: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0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中朝方面)委員陳健吾同志悄然來到我的身邊,他用濃重的皖南口音問:“小武,你在乾什麼?”
“我在作筆記。有朝一日,我想寫一寫志願軍,寫一寫毛岸英。”
“那好啊,我支持你!”
“我對志願軍老前輩很有感情的,在我的親屬中、鄉親中和我所在部隊的首長中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我要用手中的筆墨弘揚他們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捨生忘死的國際主義精神,告慰長眠於異國他鄉的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
一九九七年十月,我在《老照片》雜誌第四期上發表一篇題為《異域祭英魂》的短文,第一次介紹了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和毛岸英烈士墓的情況,此後,報、刊、書、網紛紛轉載,引起了較大反響。
近幾年,我通過蒐集和研究相關史料,採訪當年曾接觸過毛岸英的老同志,對毛岸英的英雄事跡又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其問,我數次游訪了中朝邊境城市丹東,並沿著當年毛岸英走過的路線重走一遍,瞻仰了坐落於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一件件觸景生情的戰爭文物,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禁令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在志願軍老前輩和戰友們的鼓勵下,在中共黨史研究室的幫助指導下,我夙願得償,終於寫出這部歌頌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事跡、記述毛岸英烈士生命最後三十四天的紀實文學。
回首寫作這部書的經歷,從立意並一點一點地積累資料,到今天定稿已有三十多個春秋了。幾十年的心愿一朝實現,我如釋重負,但又心懷忐忑,因為尚不知道尊敬的讀者們,尤其是熟悉那段歷史的志願軍老前輩,對這部歌頌毛岸英的紀實文學將作何評說。
在編寫過程中,曾採訪了接觸過毛岸英的老首長、老同志,或採用了他們的第一手資料,主要有:張文秋、劉思齊、邵華、洪學智、趙南起、柴成文、杜平、任榮、楊鳳安、楊迪、楊大群、楊志明、董安瀾、裴善卓等;參考借鑑了新聞界、出版界、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邸延生、郭智榮、毛新宇、孫佑傑、吳紀學、徐焰、徐京躍、王穎、王天成、王宇清、解力夫、葉雨蒙、趙志超等同志的有關作品;特別是我最尊敬的劉思齊同志帶病審閱了書稿並親自作序。使本書大為增色。我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值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五十五周年之際,此書謹獻給深受全國人民尊敬和愛戴的志願軍老戰士。

序言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岸英離開我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五十年來,“毛岸英”這三個字鐫刻在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心中而永不褪色,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和鼓勵。我看過許多研究和褒揚毛岸英的著作,但專門介紹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的書,這還是第一本。這本書仿佛帶我走過一條長長的時空隧道,又把我帶回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作者曾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工作過,多次為毛岸英烈士掃墓。他憑著對毛岸英的一種情感、對歷史的一份責任,通過在朝鮮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採訪了不少志願軍老戰士,蒐集並研究了大量的相關史料,費時數載,終於完成了這部紀實文學,其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這本書從一九五。年秋中央決策出兵,寫到一九五九年春我去朝鮮掃墓,其中重點寫了毛岸英赴朝前後一個多月的活動。儘管時間跨度不大,但作者以紀實的筆法,從一個側面再現了朝鮮戰場上毛岸英的真實生活,其中也適當夾敘了毛岸英赴朝前各個歷史時期的生平事跡。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其中有些故事鮮為人知,的確是一本歌頌先烈、教育後人的好書。
岸英在朝鮮大地上度過了他生命中最後的三十四天,我作為他的妻子,當時根本不知道他去了哪裡,直到兩年後的一九五三年初,才知道他去了朝鮮前線,對於岸英赴朝參戰前後的生活與戰鬥我知之甚少。作者在書中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一切,故事生動,發人深思,催人淚下,我被書中的諸多情節所吸引、所感動、所振奮。看完這個書稿,不禁使我想起半個世紀前那場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想起烽火連天的朝鮮戰場,想起為保衛世界和平而英勇獻身的數十萬志願軍烈士。朝鮮的同志曾對我說:“朝鮮的山山水水遍染著志願軍烈士們的鮮血!”
岸英是一個熱愛祖國的人。當美帝國主義侵略軍占領朝鮮半島、威脅中國安全時,岸英主動請纓去朝鮮參戰,第一個報名參加了志願軍。據說,岸英被安排在志願軍總部工作也不是他本人的意願,他想到部隊帶兵打仗親手消滅敵人,為此還托三十八軍軍長粱興初幫他向彭老總說情。
岸英是一個勤學好問、刻苦自勵的人。他去朝鮮時帶了很多書,彭總的秘書張養吾說他是搬著書山上戰場來了!岸英利用防空時間,在敵機翅膀底下閱讀了大量的美軍資料,為彭德懷司令員制定作戰方案提供了不少幫助。
岸英是一個嚴於律己的人。他從不以偉人之子自居,時刻視自己為普通一兵,以至同車入朝的志願軍政治部組織部長任榮同志把他當作一個普通的地方幹部;按當時規定團職幹部應該吃小灶,他卻和大伙兒一起在食堂吃大鍋飯,吃粗糧;他工作積極主動,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危險,他就出現在哪裡,當敵機轟炸志司駐地大榆洞時,他還在作戰室處理工作……
在懷念岸英的同時,我不能不懷念偉大的父親毛澤東。岸英殉國的訊息傳來後,父親忍受了老年喪子的巨大悲痛,一邊一刻不停地處理國家大事,一邊以極大的愛心和耐心,先是隱瞞我,後是安慰我和勸導我,顯示出一份深不見底的親情和作為領袖所特有的堅強自制力與巍然屹立的卓絕風範。失去親人後我曾一度陷入絕望境地,正是在他老人家特別的關愛下,我才又鼓起了生活的風帆。
岸英在朝鮮的三十四天,是我和他永訣的三十四天,也是他一生中最不平凡的三十四天。手捧書稿,我仿佛看到了岸英一身戎裝,在槍林彈雨中從容執行任務時的堂堂然、巍巍然、凜凜然的高大身影,感到有一股熱流涌遍全身,頓時由失去親人的深沉的悲痛中升騰起一種強烈的必須向岸英學習的決心!
希望所有感懷先烈珍惜今天的人,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它不僅給人留下不盡的回憶,使人感到震撼心靈的悲壯,而且也給人以力量。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它將激勵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人民在風雲變幻中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推向前進!
讀罷書稿,有感而發,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