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灣村(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毛家灣村)

毛家灣村(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毛家灣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勝毛家聚居、以“毛家灣”命名的村莊有八個,這裡說的“毛家灣”,指的是永勝南片金沙江乾熱河谷壩區,程海西南角的毛家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毛家灣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雲南省麗江市
  • 氣候條件:溫暖濕潤
概況,歷史,

概況

永勝毛家聚居、以“毛家灣”命名的村莊有八個,這裡說的“毛家灣”,指的是永勝南片金沙江乾熱河谷壩區,程海西南角的毛家灣。
毛家灣坐落在雄偉的鳳凰山北面的山彎彎里,又有北灣、南灣之分。兩村相隔一條自西向東流淌的小河,土地平坦,出產豐富,水清山秀。自古遠離主要交通幹線,人們過著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存在六百年,人口三千多,始終不為之外的人所知曉。是共和國的偉人,揭開這裡的靜謐,把它推向了世界。

歷史

1997年4月,毛澤東主席的女兒李訥到永勝,真正揭示了永勝毛家灣與湖南韶山的淵源關係。
《韶山毛氏族譜·源流記》載:“吾族,派接江西,自宋工部尚書讓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書讓公就養,占籍吉之吉水龍城家焉。二十一世傳至伯溫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考據西江宗人,執譜相訪,實屬西河嫡派。而始祖太華公位下有載:元至正年間,避亂由江西吉州遷雲南瀾滄衛,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攜長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鄉北門外緋紫橋。十餘年後,清一、清四復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開種鐵陂等處,編為民籍。”
按韶山毛氏源流所記,歷史上毛澤東主席的始祖毛太華元朝末年(1341-1368)由江西吉州來雲南“瀾滄衛”,沒有不同的意見。有爭議的是,有人說,“瀾滄衛是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有人則反駁說:“不,瀾滄衛指的是今永勝縣!”誰是誰非,一時間,似乎難有公斷。其實,以《毛澤東傳》編著者為代表的“瀾滄縣”之說,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明史》卷四十六《地理志》七載:“北勝:原北勝府,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降為州,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正統七年九月之隸布政司,弘治九年徙治瀾滄衛城。瀾滄衛在州南:本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置,屬都司;弘治九年徙州來同治。尋罷軍民司,止為衛。西南有瀾滄山,南有九龍山;西有金沙江,環繞州治,亦曰麗江。”
用不著更多地引證歷史,這一段既說“北勝州”又講“瀾滄衛”的史料,一段出自正史的文字,把“瀾滄衛”與“北勝州”同城而治,衛所因城西的“瀾滄山”得名的歷史、地理,說得明明白白了。今永勝,就是明朝的“瀾滄衛”!麗江納西話至今仍稱“永勝”為“拉查厄”,正是古地名的遺音。
“北勝州”於元至正十七年(1280)設立,一說這裡是大理通往四川等的門戶,稱“北國勝門”;一說忽必烈征大理時,首捷此土,故名“北勝”。它位於滇西北,曆元明兩朝,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將永寧、北勝兩州合併改稱為“永北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降為“永北直隸廳”。1933年9月,雲南省議會正式將“永北縣”改為“永勝縣”——修改的原因,據說是:永北,永北——永遠敗北——這裡更需要勝利來鼓舞。
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在滇西南,元至正二十六年(1298)置木連路軍民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廢木連路,後置孟定府。1914年,設立瀾滄縣——因瀾滄江橫貫其境而得名。1959年,改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與歷史上的“瀾滄衛”沒有任何關係。
歷史講清了,永勝毛家灣跟韶山毛家,是否就是一家呢?
經雲南省原省委副書記王天璽同志與湖南聯繫,2000年6月,永勝毛家第20代孫毛華詩、毛唐詩,第21代孫毛志能並永勝毛氏研究者簡良開、陳志雄“永勝毛氏課題組”一行五人,攜永勝毛家光緒年間修訂的宗譜、相關資料走進了湖南湘潭。
宗譜也對上了:湖南毛氏從始祖太華公起,至今是25代;永勝毛家灣不算始祖毛太華,如今是24代。雙方都有人口三千餘人。毛太華攜長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把二子清二、三子清三留在永勝,現永勝毛家灣全是毛太華的後代。兩處同祖共源,連語言、生活習俗等等,都有許多共同、相似之處。
永勝“毛氏課題組”到了韶山毛家宗祠,還碰上一個有趣的細節。宗祠門頭橫了一塊大匾,上書“聰聽彝訓”四個大字。管理人員說,來了全國的好多專家、學者,一直對它費解,最難明白的是“彝”字。永勝遠客聽了,想起了當地自明代以來“夷娘漢老子”的典故,說明朝洪武年間,中原駐瀾滄衛軍屯的大軍規定必須在當地結婚生子,好多軍士從老家娶不來媳婦,就娶了駐地的少數民族女子為妻。
這些女子,多為彝族,是從大理洱海等地遷徙而來的,《明史》等史書上都有記載……韶山毛氏宗祠的人一聽,恍然大悟,興奮地說:始祖太華公的原配王氏是彝族,難怪,她的話讓人聽了聰明了!“聰聽彝訓”的疑難解決了!
筆者初次聽到這個插曲,覺得有理有趣,在同題的文章中大膽而快樂地作了引用,認為彝族的“彝”解答韶山毛家宗祠大匾,於歷史、於語言都講得過去。後來,與永勝縣文管所的張順彩老師私下交談時,他有不同見解,認為“聰聽彝訓”是史書典故。筆者回家翻了很長時間的書,還真得到了另一番見識。
“聰聽彝訓”源出《書·酒誥》的“聰聽祖考之彝訓”一句,孔傳解釋:“言子孫皆聰聽父、祖之常教。”也就是說,經常聽到祖父等尊長的教誨,是會使人聰明的。——毛家祖上曾出過“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的休公,“聰聽彝訓”大概出於他的手,實與永勝歷史無關,儘管明朝以前,永勝壩區生活的都是彝、僳僳。納西等少數民族,文章典故畢竟不是家庭傳說。
可不管“聰聽彝訓”的插曲如何,“瀾滄衛”的歷史在說話,雙方的宗譜也對上了,永勝毛家灣與湖南毛家“同宗共祖”是再也沒有疑義了。受湖南湘潭之託,永勝毛家灣人踏遍青山尋古墓,還真找到了已改名“毛用”的二世祖毛清二等人的墓碑,並將當地習俗、地理、人口繁衍等對光緒年間的宗譜作了補充。修葺一新的《永勝毛氏宗譜》帶去湖南,已入籍湖南毛家宗譜,出版後向世人證明:永勝毛家灣是湖南毛家最早的發祥地,兩處擁有共同的夷漢血脈!
1959年以前,毛家灣一直是清水驛、清邑“外三堡”的一個堡,清水乾隆年間的進士楊嶸,其墳塋至今仍埋在馬軍新建毛氏宗祠旁;與之形成佐證,早於楊進士去世的劉慥,其墳塋卻遠在河口雞心嶺——毛家灣是1958年劃出清邑歸入當時的“星湖”的。它位於繁華的清水驛與程海湖之間,坐落在鳳凰山下的山坳里,遠離主要交通幹線,人們在這裡收穫一年一季的水稻、玉米,把他們栽種的的生薑、甘蔗、花生等經濟作物人背馬馱運去最近的清邑街上出售,買回茶葉油鹽,添置衣服鞋帽。晨起圍著火塘喝一罐油茶後出門下地,傍晚歸家再熬一罐油茶後上床休息,耕耘一片土地,安息一份心靈,日子過得一如既往的安寧。
然而,“青萍之水,起於微末”,寧靜的山村,房屋依舊,小巷依舊,人心卻起了微妙的變化。村中心的北灣國小一直占用著毛氏宗祠,現在,國家某部已撥專款,新建了有正殿、兩側廂房,規模宏大的毛氏宗祠,正逐步充實碑額、實物、書籍、繪畫等內容,依託程海湖,與神秘的他留文化形成東西兩翼,以通往麗江、大理、攀枝花市等地的泊油路,迎接“毛主席家族之謎”的紅色旅遊的到來。
載周榮新、朱永貴編著《文化麗江》(雲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註:“毛澤東祖先紀念園”和“中國·永勝 雲南邊屯文化博物館”已落戶永勝毛家灣,今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誕辰日開館,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