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灣明代瓷器坑

毛家灣明代瓷器坑

毛家灣明代瓷器坑,位於北京西城區前毛家灣1號院,在坑內出土的大量瓷片的年代下限為明代中期,全部瓷器涉及唐至明代,有專家認為它,也可能是因城市擴建而集中填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家灣明代瓷器坑
  • 地點:毛家灣
  • 年代下限明代中期
  • 形成原因:可能是和某種事件有關
毛家灣瓷器坑,發掘狀況,分布特點,未解之謎,最新觀點,

毛家灣瓷器坑

1988年3月22日發現了毛家灣瓷器坑,之所以年代下限為明代中期,肯定和漕運有關。可能是隨著城市的擴張,將碼頭改地,毛家灣一帶已不再是瓷器的終點站,堆砌的碎瓷片可能會被掩埋掉。而在垃圾的翻運過程中會產生釉面摩擦,這也會讓人感覺是使用過的痕跡。

發掘狀況

2005年位於毛家灣的中央文獻研究室日前在鋪設供暖管道工程時,發現一個大型瓷器坑,坑內填埋有大量古代瓷器碎片。坑內的上百萬塊瓷器碎片已經全部發掘清理完畢,絕大部分屬於明代早中期的,目前正等待進一步研究考證。有關文物專家、瓷器研究專家認為,一次出土數量如此之多的瓷器,不僅在北京是首次,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
2005年100多萬個瓷器碎片在北京西城區前毛家灣1號院被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發掘出土。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整理、研究,專家認為,對這些瓷片的研究梳理了中國瓷器史。2005年1200餘箱瓷器碎片在西城區一個工地被市文物研究所發掘出土,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整理、研究,對這批瓷片進行的研究結果終於在出爐,經過專家考證:此次考古成果豐富了中國瓷器的使用歷史中的幾大空白。在了解此次研究重大意義的同時,也為兩年前有關這批瓷片身份的諸多謎題揭曉了答案。

分布特點

這上百萬塊瓷器碎片已經根據其顏色、圖案等進行了大致分類,分裝在上千個塑膠整理箱中。據北京市文物局介紹,埋藏這些碎片的大型瓷器坑略呈不規則長方形,坑口大底小,坑壁傾斜,坑的東壁已經被近代施工所破壞。據史書記載,前毛家灣位於明皇城西北角的西側,其北面是明代所設的太平倉,西面緊挨鳴玉坊。鳴玉坊是當年較大的居民點,坊內的石碑胡同、武安侯胡同、太寧侯胡同等都緊挨著前毛家灣。據此推測,這個瓷器坑的形成原因,可能與當時其附近的官府倉庫、居民點有一定關係。

未解之謎

1、顯然是當年瓷器碎了後才被埋藏在這個坑中,而如此多的碎片又不是幾輩人所為,那么究竟是因為怎樣一個事件,才使得這裡埋藏了如此多的碎片?
2、碎片多為明代早中期的,如果這樣處理瓷器碎片是一個慣例的話,那么周圍是否還集中埋藏著其他年代的瓷器碎片?
3、很多碎片底部都有一條呈褐黃色的立體金魚圖案,但現在已經找不到用這種工藝裝飾的瓷器了,這一技術是否已經失傳了呢?
4、專家們同時也表示,因為在埋入坑中時,已經就是瓷器碎片,所以再想將其復原,是不太可能了,目前考慮有可能直接展出碎片。

最新觀點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專家認為,這一瓷器坑的形成與漕運無關,它應該是明朝的一處瓷器垃圾場。對此,著名陶瓷鑑定專家馬未都先生有不同的觀點:它的形成肯定與漕運有關,雖然是垃圾場,但絕對不應該是生活用瓷垃圾場,而是商業用瓷運轉過程中形成的垃圾場。毛家灣疑是瓷器倉庫集中地,明朝垃圾場的解釋有點兒牽強。既然是生活垃圾場,為何沒有其他類垃圾,大量瓷器如此集中,今天的人們對於垃圾的分類做得都不夠好,怎能想像古人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呢?
而對於“因發現瓷片有使用痕跡,漕運應是新瓷器”的說法,馬未都認為不能成為否定“漕運說”的足夠依據。馬未都解釋說,碼頭或倉庫在運轉過程中誠然主要為新瓷器,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許多船工也使用瓷器。由於古人常常下河活動,因此行船者不會將垃圾傾倒在河內,一般都會在碼頭附近傾倒,毛家灣有可能是瓷器倉庫的集中地,這裡當時也應該是碼頭,加上周圍居民使用瓷器的集中傾倒,因此會形成瓷器坑。何況,毛家灣瓷器坑內的瓷器碎片中雖然有使用過的,但更多的是未使用過的,它們可能是在搬運過程中打碎的,因此就近掩埋,憑此一點也不能否認漕運之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