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蟲病

毛囊蟲病

疾病名稱,疾病分類,疾病概述,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疾病預防,

疾病名稱

毛囊蟲病

疾病分類

皮膚性病科

疾病概述

毛囊蟲又稱蠕形蟎,寄生於多種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毛囊和皮脂腺中,是一種永久性的寄生蟲,如蟲體繁殖增多,使皮脂腺腫脹增生,加之蟲體的代謝產物和死蟲崩解物的刺激,可使局部產生炎症反應,有時繼發細菌感染,可使炎症加重。毛囊蟲寄生於人體的皮脂腺和毛囊內引起慢性炎症時稱之為毛囊蟲病或脂蟎病。毛囊蟲病多發於青年人的面部,開始時局部皮膚輕度潮紅,以後紅斑逐漸明顯,持久不退,由鼻尖蔓延至鼻翼、額、面頰、頦部,甚至擴展到胸、背、頭皮等處,在紅斑上逐漸出現丘疹膿皰、結痂及脫屑,日久鼻部皮膚增厚,毛囊口擴張,毛細血管也隨之擴張,形成持久性紅斑,臨床上出現類似酒渣鼻或尋常青春痘的表現。
毛囊蟲病毛囊蟲病

疾病描述

毛囊蟲又稱蠕形蟎或毛囊蟎,寄生於多種哺乳動物,包括人的毛囊和皮脂腺,是一種永久性的寄生蟎。已知有120種,寄生在人體內的有毛囊蠕形蟎和皮脂腺蠕形蟎兩種,這種人蠕形蟎俗稱毛囊蟲。寄生在人體的皮脂腺和毛囊引起的慢性炎症稱之毛囊蟲病或脂蟎病。
蠕形蟎屬於蛛形綱,真蟎目,蠕形蟎科。生活史分卵、幼蟲、稚蟲(若蟲)、成蟲四期。

症狀體徵

人蠕形蟎常棲居在正常人的毛囊和皮脂腺內,一般不引起症狀,如蟲體繁殖增多,使皮脂腺腫脹增生,加之蟲體的代謝產物和死蟲崩解物的刺激,可使局部產生炎症反應,有時再繼發細菌的感染,可使炎症加重。
本病多發生於青年人的面部,初發時局部皮膚輕度潮紅,以後紅斑逐漸明顯,持久不退,由鼻尖蔓延至鼻翼、額、面頰、頦部,甚至擴展到胸、背、頭皮等處,在紅斑上逐漸出現丘疹、膿皰、結痂及脫屑,日久鼻部皮膚增厚,毛囊口擴張,毛細血管也隨之擴張,形成持久性紅斑,臨床上表現為酒渣鼻或尋常痤瘡樣的表現。有的病例鼻部皮膚正常,僅在口周或兩口角出現紅斑、丘疹、脫屑,個別人可表現為眼瞼炎或頭皮脫屑的症狀。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關於酒渣鼻的病因是否是由毛囊蟲感染所引起尚有爭論,有人認為與毛囊蟲感染的嚴重程度有密切關係,有人認為是宿主的個體差異與皮脂腺的分泌量有關。

疾病病因

蟲分長短兩種,毛囊蟎長,皮脂蟎短,蟲體呈蠕蟲狀,長約0.1~0.4mm,雌蟲稍大,有齶體和4對足,蜇腳呈短針狀。雌雄蟲在毛囊口交配,交配後雄蟲死去,雌蟎利用其銳利的口器鑽入毛囊皮脂腺內產卵,孵出幼蟲,經兩次蛻皮變為若蟲、成蟲,約需2~4周,雌蟲壽命2月左右。

病理生理

蠕形蟎多寄生於皮脂腺發達的面部,尤其多見於鼻、頰、頦等處,嚴重者可侵及眼瞼、口周甚至全面部。少數可寄生於頭皮、肩、胸、背、耳道、乳頭或陰莖處。毛囊蟎寄生在毛囊深部,一個毛囊內可生存數條蟎,多時可達200多條。皮脂蟎寄生於皮脂腺內,通常只有一條,部位較淺,兩種蟎均以上皮細胞、腺細胞和皮脂為營養。

診斷檢查

凡面部多油,出現持久性紅斑丘疹、膿皰及脫屑,或表現為毛囊性栓塞,毛細血管擴張伴有細薄的白色或脂性鱗屑,或者是在紅斑膿皰的基礎上伴有乾性脫屑,要考慮有本病的可能,如查到毛囊蟲有助於本病的診斷。
毛囊蟲的檢查方法:在擴張的毛囊口擠壓出一點皮脂或用一隻有彈性的鋼片稍加力刮出些皮脂在載玻片上,加一滴液體石蠟或甘油加上蓋玻片輕壓一下,使皮脂變薄,放在低倍鏡下可查到活的毛囊蟲。
本病易和尋常痤瘡酒渣鼻樣結核疹、脂溢性皮炎等病鑑別。此外,還要和口周皮炎相鑑別,後者對稱發生於口周,並在距唇紅緣0.5cm範圍內無皮疹。

治療方案

目前尚無滿意殺滅毛囊蟲成蟲、幼蟲和蟲卵的藥物,可試用如下藥物:
1.甲硝唑
每次0.2~0.4g,1日3次,連用15d為一療程,間隔半月要再用第二療程。對孕婦及白細胞降低者禁用。
2.有繼發感染者用美滿黴素,每日2次,每次50mg,連用15d為1療程,或用紅黴素0.25~0.5g,每日3次。
3.外用藥 在保持面部清潔的基礎上,選用下藥可獲得一定的效果。
(1)20%苯甲酸苄酯加5%硫磺乳劑或油膏外搽,每日2次。
(2)5%過氧苯甲醯酯乳劑或洗劑,每日2次。
(3)甲硝唑霜搽,每日2次。
(4)γ-666霜劑外搽,每日2次。
(5)對於單純毛囊蟲感染和混合感染者,可選用12.5%的薄荷油,可在4 h內殺滅全部毛囊蟲。

疾病預防

注意面部的清潔衛生,不要公用面盆、毛巾,發現有本病的可能要早期治療,以防炎症進一步的擴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