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傳書

毛傳書

毛傳書,男,1935年出生,龍泉人。退休前在浙江麗水市蓮都區政協工作,曾任麗水市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文史委主任。他多年來致力於地方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最先呼籲保護麗水的處州府古城牆,並會同37名政協委員和社會知名人士聯名提案,建議結合甌江做防洪堤,保護修復沿江古城牆,使古城牆遺址得到部分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傳書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5年
  • 職業:書法家
  • 代表作品:《傳書散文》
  • 性別:男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文物保護,

人物簡介

毛傳書,麗水市蓮都區政協退休幹部,龍泉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雜文學會理事,曾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理事,書法作品收入《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為2009年“浙江書法60年”系列大展之《浙江書法名家作品展》46位名家之一。書學論文曾三次入選全國書學討論會,有四篇選入《書法文庫——美的沉思(美學篇)》。出版著作有《傳書散文》、《吾鄉吾土》、《感悟政協》、《見證麗水》。

人物生平

毛傳書出生龍泉山區農村貧苦農家,少年失學,13歲進縣城當學徒,人生經歷坎坷。16歲參加革命工作後,迅速成長,1953年調麗水。1957年在麗水縣機關被錯劃為“右派”,歷經22年艱難歲月。在逆境中他頑強堅持自學,從未間斷。改革開放剛剛迎來人生第二個春天,妻子又患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疾病。他攜妻奔波杭州、上海、北京求醫,歷盡艱難困苦,前後三年之久。最後終於在北京天壇醫院手術成功得救,為妻子延續了18年生命。他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了《求醫記》和中篇紀實文學《三千里尋醫記》,使社會為之感動。《求醫記》被我國最大對外刊物《中國建設》(現名《今日中國》)6種外文版刊發海外。1994年“國際家庭年”,毛傳書家庭被評為浙江省“十佳美好家庭”(得票排名第一),併名列全國30戶美好家庭名單之中。《今日中國》再次為他刊發了專稿《嚴冬過後綻春蕾》並配發了“全家福”。
三年求醫之後,毛傳書已進入“知命”之年,他發奮工作,不斷進取,特別在人民政協理論研究中取得成果,先後在《人民政協報》《統戰理論研究》等中央專業報刊發表有獨到見解的論文10多篇,引起全國政協和中央統戰部領導重視。1994年應邀出席在深圳舉行的全國首次“新時期人民政協理論研討會”。同時還有多篇被全國各省政協作學習資料轉載印發。同時他還在撰寫對台對外宣傳文章中取得優異成績。《求醫記》獲《今日中國》中文版創刊10周年總評稿一等獎,《橋畫寓情思》(對外刊物中國《橋》雜誌)、《天涯歸子》(刊人民日報海外版)等6篇在浙江省委對台辦評稿中分獲一、二、三等獎。1989年毛傳書被評為麗水市(縣)“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98年毛傳書退休後,受聘擔任麗水市政協特邀信息員和文史委員,繼續勤奮寫作,先後出版了《吾鄉吾土》、《見證麗水》兩本鄉土書籍。他熱心祖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為保護麗水古城牆作出了突出貢獻。2009年被評為“第二屆星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傑出人物”,受到國家表彰。央視網站有86條網民投票後留言,對他評價很高,誇他是“麗水一寶”。

文物保護

1953年春天毛傳書調到麗水工作,至今已在麗水生活52年。他目睹了新中國成立後半個世紀以來麗水古城牆——處州府城的變化。初到麗水,麗水城還不到3萬人,到處都是遭日本飛機轟炸破壞留下的殘垣斷壁。除了麗陽門外有幾幢矮小的平房之外,居民都住在古城牆的圈子之內,而且在城內還有水田,如今市政府所在之地和納愛斯廣場北側樓房都是水田。廣場西北側為小山坡,麗水縣最早的氣象站就建在這小山坡上。府前菜場前中東路以北除了工人文化宮會堂和會堂左右兩座平房小院(右邊為閱覽室,左邊為職工業餘學校),再加後面一個藍球場外,其餘一大片全是野草叢生的荒地。環城公路就沿東邊城牆腳,向北轉至今燈塔街向西到中山街再右轉到麗陽門。城牆就在今新城東路中間,但南邊穿過火柴廠,直通到廈河門。火柴廠內過一個小山坡,坡頂西側為太保廟。城牆只剩夯土基,長滿青草。不見有城磚。城背可行走,但未見有松樹。城牆外便是田野。當時完好的城門除麗陽門、大水門以外,還有虎嘯門、左渠門,但城門上面的古建築都沒有了。1953年春天,麗水縣政府決定引好溪堰水入城,開挖一條從虎嘯門外好溪堰至市人民醫院再與環城河相接的水渠。發動全城幹部民眾義務勞動。毛傳書當時在百貨公司,分配地段(單位一般1至2米)就在虎嘯門北側城牆缺口地方(今中東路城東路至大洋路地段內)。在那裡挖城牆鑿渠。現這條渠還在,但已被覆蓋成為暗渠。自那以來幾十年間,殘存的古城牆不斷被公家和私人建房所占用。城西一段被做人民運動場所占(今糧油市場外城西路地方)。東邊虎嘯門為縣經委建辦公樓所占。中東路至燈塔街一段多為私人挖平造屋。火柴廠擴建,將今城東路口解放路至環城路南段一大段連公路圍進廠區之內。將環城公路改道城外(至今還留有兩段斜道與大洋路相接),這一時期廈河門以北的古城牆也全被挖平建了民房。而改變最大的是1978年擴建中山街,拆除了麗陽門城門和堆埋了大水門至小水門沿江古城牆。當時有口號:拆除麗陽門,削平華祠嶺,打通梅山背。原先的中山街只從太平坊到麗陽門,又狹又短,太平坊到梅山腳也算一段,實際上是一條小巷,南有一個坡,叫華祠嶺。再往南就是梅山。當時口號是國慶之前拆除麗陽門,元旦之前削平華祠嶺,春節之前打通梅山背。從打梅山和華祠嶺挖出的大量泥石方都往大水門外西邊城牆腳溪灘上傾倒,堆得與岸邊地面城牆相平,形成一大片平地,後來在此種樹,建成一個江濱公園。從那以後大量建築垃圾都往城牆外溪灘倒,大水門東側的古城牆也被堆埋。久而久之,後人便不知道沿江有古城牆。1997年設計造防洪大堤時,經辦人與設計者就不知道。都認為沿江只有一個殘破的大水門。東西兩邊的城牆都不存在了。所以把防洪大堤設計造在城牆外面。實際上沿江古城牆不但存在,而且很雄偉。2004年3月,經浙江省考古隊考古發掘,被埋部份高達8-9米多。如果把它挖掘出來,恢復歷史原貌,那是何等的壯觀!
毛傳書對於沿江古城牆被埋的情況十分清楚。1996年,麗水市政協曾組織去台州地區參觀考察。當時臨海正在大修台州府城古城牆。他看了受到啟發,心想麗水沿江古城牆如修復,比他們還氣派,只是麗水沒有財力辦這件事。而且認識也未到這個程度。因為早在80年代,當時分管城建的麗水市(縣級)副市長沈廣堯就想修復大水門古城樓。曾讓他我幫助搞民意測驗。他設計的表格分別由人大、政協發給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徵求意見。結果政協委員多數贊同,人民代表多數反對。有的農村代表說,政府的錢無處用給他們造機耕路,修城門樓有什麼用?以致這件事未能辦成。1987年麗水市(縣級)建委搞中山街南段規劃,把江濱路規劃在城牆外面。12月23日在徵求意見會上,毛傳書建議江濱路建在城牆內,拆去大猷街以南至城牆附近民房。修復大水門古城樓和沿江古城牆,並在內側配以綠地。意見有人贊同,有人反對。贊同者認為這樣便有麗水特色了,反對者則認為城牆外已有江濱公園,裡面沒有必要再搞綠地。他再三講明城牆外是河道。江濱公園為梅山泥石所堆成,本身是設障。要從長遠防洪角度考慮,江濱路絕對不可做到外面。當天他在街上碰到沈廣堯副市長,對沈副市長談了會上講的上述建議。沈副市長聽了很支持,希望辦成這件有意義的大事。但後來未見動靜。而今要學臨海修城牆,在麗水是行不通的。直到聽說麗水要做防洪堤,毛傳書才認為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
1997年在市(縣級)政協十屆五次全體會議大會發言時,他便提出利用做防洪堤修復沿江古城牆的意見。同年8月29日《麗水日報》發表了他在政協大會上的發言。1998年初在當時中共麗水地委和麗水地區行政公署召開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迎春茶話會上”,他發言又向領導提出利用做防洪堤修復沿江古城牆的建議。講明江邊古城牆就是防洪堤。修復後,千年古城就有一個地方好看,古處州就有一個標誌性建築,麗水的文化品位就會凸現出來。而且增添一個有特色的旅遊景點。這是惠及子孫後代的好事,望領導一定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時地委、行署主要領導也在場。為了讓領導加深印象,會後他又寫了《千年古城看什麼》文章,在1月24日《麗水日報》上發表。只是他的呼聲並未引起領導和有關部門重視,防洪大堤已設計好,即將開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