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池(母池廟)

王母池

母池廟一般指本詞條

王母池,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紅門路70號,主祀西王母,始建年代無考,現存建築為明清時期所建,是西王母傳說的原始發源地。

王母池坐北朝南,是一座廟堂式建築,共三進院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5374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王母池、王母殿、藥王殿、斗姆殿、悅仙亭、七真殿、蓬萊閣、禪房等。

1992年6月12日,王母池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包含王母池在內的泰山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母池
  • 地理位置: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紅門路70號
  • 所處時代:明至清
  • 占地面積:5374 m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山門,王母 池,王母殿,藥王殿,斗姆殿,七真殿,悅仙亭,歷史文化,藝文,王母池子考,相關人物,傳說軼事,王母蟠桃會,文物保護,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北宋皇佑五年,群玉庵重修。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群玉庵重修。
1966年,王母池七真殿內明代彩塑遭毀。
1986年,重塑王母池七真殿內彩塑。

建築格局

王母池坐北朝南,是一座廟堂式建築,共三進院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5374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王母池、王母殿、藥王殿、斗姆殿、悅仙亭、七真殿、蓬萊閣、禪房等。

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正上方,有一牌匾,上書“王母池”三個字,匾額落款處有兩枚印章,一枚為“徐宗乾印”,另一枚為“伯楨”。
王母池
山門

王母 池

王母池又稱放生池,位於山門以北,是一方形水池,水池面積不大,四周石欄圍護,池正中有一座石質拱橋豎跨於池上,南北橋頭有抱鼓石。石橋兩側石柱間有石板相連,每根石柱各有一石雕蚣蝮伏於其上。池西有王母泉。

王母殿

王母殿為王母池中院正殿,面闊三間,前後步廊式,門上巨匾上書“瑤池瓊琳“,殿內神台上主祀明鑄西王母銅像,董雙成許飛瓊像左右侍立,兩側陪祀有太陰娘娘九天玄女,兩側為耳房,殿前東西分列日石和月石。

藥王殿

藥王殿位於王母殿前西側,為西配殿,面闊三間,原祀神醫扁鵲,現祀藥王孫思邈,兩側陪祀財神文昌帝君

斗姆殿

斗姆殿位於藥王殿西,門匾上書“神威浩蕩”,殿內主祀斗姆元君,左右陪祀碧霞元君慈航真人

七真殿

七真殿又稱呂祖殿,是王母池後院正殿,是一座前廊後殿式建築,前廊五間,後殿三間,殿門牌匾上書“呂祖靈洞”,殿內原祀有明代彩塑,後被毀,現主祀呂洞賓、陪祀左右何仙姑李鐵拐及呂祖弟子柳樹精、苗慶、焦廣成、濟霄堂等七真像,殿前廊四根石柱上刻有兩副楹聯“朝游北海暮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陰飛過洞庭湖。”

悅仙亭

悅仙亭又稱會仙亭,位於王母池後院,是一四角四柱式方亭建築。

歷史文化

藝文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想像鸞鳳舞,飄颻龍虎衣。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明晨坐相失,但見五雲飛。——唐·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
仙人攬六箸,對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韓終與王喬,要我於天衢。萬里不足步,輕舉凌太虛。飛騰逾景雲,高風吹我軀。回駕觀紫微,與帝合靈符。閶闔正嵯峨,雙闕萬丈余。玉樹扶道生,白虎夾門樞。驅風游四海,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潛光養羽翼,進趣且徐徐。不見昔軒轅,升龍出鼎湖。徘徊九天下,與爾長相須。——三國魏·曹植仙人篇

王母池子考

現在泰安當地人把道觀稱為“王母池”,道觀內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母池子”,道觀東側的石渠稱為“梳洗河”。可是這幾種指代並非從來如此固定而且明確,因此考證“王母池子”、“王母池”、“梳洗河”這幾種指代是必要的。學者呂繼祥曾經考證過“池”的所在,認為王母池原來在梳洗河內,與虬在灣同出而異名。嚴文聖也持同樣論點。《岱史》引用《圖志》,認為王母池就是瑤池,也就是虬在灣:(王母池)一名瑤池,又名虬在灣。《泰山道里記》雲在白鶴泉東北,飛虬嶺下。《水經注》雲,古者帝王升封,鹹憩此水上。西北為王母殿,殿東跨澗為王母樓,俗名梳洗樓,圯。故址猶存,其水為中西溪所逕,遂名梳洗河,《山海經》所謂環水也。據孔貞瑄《泰山記勝》所述王母池水勢與規模,並區分群玉庵與“池”,可見當時認定的“王母池”不在群玉庵內,並非現在王母池道觀內部的王母池子:池受小蓬萊之水,深廣可勝小艇。左呂仙洞,右群玉庵。夏秋山水暴漲,聲沉沉作江潮吼,震搖城市如殷雷未吐,郡人有竟夕不能寐者。
《泰山志》記載王母池“池大盈畝,懸流注之”。道觀內的水池,東西長僅7.3米,南北寬不過3.45米,無論如何不足以盈畝;平時水深不過兩米,更無法“深廣可勝小艇”。王母池子與道觀內的王母泉相通,本是泉水匯集於此,而王母泉一年到頭細流涓涓,不會隨著季節出現暴漲或者斷流的情景。梳洗河內的虬在灣,南北長30餘米,東西寬25米,足以盈畝;在虎山水庫截流水源前,豐水期潭水深,水域廣,足以泛舟;夏秋水勢暴漲時,水流自高處奔涌而下,激流湍然,聲勢如雷也是可能的。因此,“王母池”所指代的水塘,應該是今梳洗河內的虬在灣。
唐代《雙束碑記》記載,大曆七年(772年)唐代宗遣使到岱嶽觀修齋,並投告“瑤池”、建中元年(780年)“登岱嶽因訪瑤池”,唐代“瑤池”一稱毋庸置疑。王母池道觀內的水潭開鑿於道光年,據民國泰安縣誌記載:清光緒六年,邑宰曹鐘彝以郡城乏水,開渠引澗水,自北門入,從西南隅出。恭亭前作雙龍池以蓄水,商民便之。道光前,已經有以“王母池”命名的記載。與“瑤池”的稱呼幾乎同時,在《雙束碑記》中,也可見“王母池”一名:《淄州刺史王圓遊記》提到“大曆十四年,…各攜茶果相侯於回馬嶺,因憩於王母池”。唐代詩人李白《泰山吟六首》中,有“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的句子。宋皇祐間的《王母池辦置花園記》,宋代官員以“王母池”一名稱呼此地。
待到元明,“瑤池”一稱漸漸式微,“王母池”逐漸成為正名。由元代至元二十九年《王母池禁約刻》可知,“王母池”作為廟宇的正式稱謂出現在文告中。明代李養正詩作《飲王母池》中,王母池、瑤池二名並用,其中,也有文人出於懷古幽思,以古稱“瑤池”稱謂廟宇的可能性。
清代以降,王母池一名越發模糊。據乾隆四十七年《泰安縣誌》,其中《卷三·山》認為王母池即瑤池,包括“虬在灣”:王母池,亦曰瑤池。中有潛虬化龍去,因名虬在灣。今於上立王母殿,別有池有橋。可是後面一句令人迷惑,似乎指向今王母殿前的水池。據王母池文獻資料,王母殿的殿址自明代至今,並無變動;王母殿位於二山門內,自水池進殿,要拾級而上,確實殿址在水塘“之上”,在梳洗河內的虬在灣之西,也在谷底低洼處的虬在灣“之上”。緊接著同一本書的《卷七·祠祀志》又說:王母殿,在老君堂東。殿下臨虬在灣,有泉側出,匯為池。甃以石欄,曰瑤池,又名王母池。此處明確指出王母池就是道觀內的水塘,卻又陷入了另一個疑問:此時的虬在灣指哪一個?從這本志書修纂的自相矛盾、模稜兩可可見,清代當時的人對“王母池”這一地名的界定十分模糊。可能一名多指,也可能一地多名。
《岱攬》卷十二《分攬二·岱陽中》提到,“群玉庵祠王母,西廂為藥王殿,東廂為觀瀾亭,辟東牖梳洗河,潺湲其下。庵前有幡竿,石上有宋人題名。重門外石□丈所,下臨方塘一鑒,蓄紫鱗噞喁荇藻。”這個方塘沒有被叫做“王母池”。民國十八年的《重修泰安縣誌》中,祠宇志介紹“群玉庵”詞目時說,“群玉庵,即王母池,在老君堂東。王母池下臨虬在灣,王母池者,側出之泉所匯,甃以石欄,曰觀瀾亭。又增置八仙殿。”民國縣誌中的“王母池”已經是廟宇的專稱,與“虬在灣”是截然分開;更直截了當地指出,廟宇得名王母池,就是因廟宇內的王母泉水集匯為池。而同書的《輿地·山水志》中還有個相反的說法:“王母池在白鶴泉東北,一名瑤池,又名虬在灣……”文句與《岱史》相同。
與乾隆縣誌一樣,民國縣誌在“王母池”的指代上,重又陷入了一個名詞、兩種定義的局面:王母池一方面是指廟宇群玉庵;另一方面,也是梳洗河內水潭的名稱。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王母池一名自清代以來,所指稱的範圍變大了,泛指群玉庵以及周邊左近的梳洗河等景觀,清代以來,在文獻中,它們向來作為一個整體存在。
且看民國縣誌對於“王母池”條目的記述:王母池……出飛虬崖下,池上為群玉庵,祀王母;西為藥王殿,後為八仙樓,塑像頗工。前有飛鸞泉、曹公渠……之東有觀瀾崖,下為呂公洞。又東跨澗為樓,俗名梳洗樓,圮。因名其水為梳洗河。此山為中溪,《山海經》所謂環水也。其中很多景觀無法分離,都是作為王母池整體景觀的一個部分,比如呂公洞、觀瀾崖(亭)、梳洗樓、梳洗河、虬在灣等,都與王母池或者“王母”傳說相關,因此屬於廣義的“王母池”範圍,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從屬和衛星式的環繞分布,在文化或者象徵的意義上,也是王母池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或者有力補充。正是它們的存在,使得王母池的文化體系層次豐富,意味悠長。

相關人物

  • 西王母
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因所居崑崙丘於漢中原為西,故稱西王母。道教創立以後,西王母被納入神系,成為道教至高無上的女神。
  • 呂洞賓
呂洞賓(796年5月-?),或作呂嵓、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岩客子,自稱回道人,以字行世,世稱呂洞賓,唐代河東蒲州河中府(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人,道教丹鼎派祖師、妙道天尊。

傳說軼事

王母池與呂祖洞:泰山東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瑤池仙境。廟的後面是風景清幽的小蓬萊。
這座廟的東樓,下臨溪谷。樓上有塊匾,上書"山不在高"四個大字,取"有仙則名"的意思。樓下有個不大的水灣,清澈見底,山雨大作之時,咆哮如雷,浪花四濺。這個水灣,名叫虬在灣,俗稱虬子灣。
相傳,小蓬萊有一條神虬,在溪澗中修煉,不知犯了什麼天條,被王母娘娘囚禁在這個小水灣里。它在這灣淺水中,既不能興風,也不能作浪,終年蜷縮著它那細長身子,過著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來了一個瘋瘋癲癲的老道士,自稱姓單,人都稱他單道士。他白天遊山玩水,化緣討齋,晚上住在虬在灣東岸的石洞裡。
這年中秋節的夜裡,皓月當空,王母池內外,寂靜清爽。單道士帶著一壺酒,拿著一支簫,還帶了文房四寶,來到虬在灣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會酒,吹一會簫。悠揚的簫聲,引得潛藏在水底的神虬躍身水面,還不斷向老道點頭朝禮。這時,老道用竹簫敲著石坪,大聲喊道:"功業已滿,就此飛升,此時不走,還待何時?!"道士拿起毛筆,在虬頭上點了一筆。再看那條虬,在水中一滾,立刻化做一條墨龍,騰空而去。泰山上空,馬上烏雲翻滾,大雨傾盆。
風雨過後,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從此單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蹤了。第二天,人們在石坪上見到了一首墨跡飛舞的大草字,寫的是"昔年此地我曾來,事滿華夷遍九垓。無賴虬蛟識吾面,使我蹤跡不沉埋。"後面大書"回回翁"三字。
以後人們從單字的兩口和回字的兩口,恍然悟出了,這是呂字的變形,知道這是呂洞賓專門來泰山解脫神虬升天的。因此人們就把他所住過的石洞,稱做呂祖洞了。

王母蟠桃會

王母蟠桃會是山東泰山傳統盛會,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在王母池舉行。王母池作為西王母傳說的原始發源地,農曆三月初三,王母池將舉行道場活動,慶賀西王母蟠桃盛會。主要活動包括“百姓祈福、消災、迎祥道場”“祝壽道場”“ 慶賀道場”“ 問事”“ 請太歲”“請藥王聖水”等活動。

文物保護

1992年6月12日,王母池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包含王母池在內的泰山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王母池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紅門路70號。
王母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