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氏

母氏

母氏是早期人類社會的形態,因為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占主導地位,因此以女性為主,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後來,母氏,特指皇帝母親的家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母氏
  • 拼音:mǔ shì
  • 注音:ㄇㄨˇ ㄕㄧˋ
  • 解釋:母親
  • 詞性:名詞
基本信息,起源,

基本信息

mǔ shì ㄇㄨˇ ㄕㄧˋ
母氏
(1).母親。《詩·邶風·凱風》:“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清 劉大櫆 《程孺人傳》:“又數年, 定 補縣學生,將以報母氏之劬勞。”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四:“舅曰舅氏,母曰母氏,並見《詩經》。所以獨母舅稱氏者,以母與舅皆他氏故也。其父兄姊妹即不言氏矣。”
(2).《後漢書·皇后紀下·虞美人》:“自 漢 興,母氏莫不尊寵。”《後漢書·皇后紀下·陳夫人》:“隆 漢 盛典,尊崇母氏,凡在外戚,莫不加寵。”

起源

麻城孝感鄉在我國歷史上八大移民集散地、中轉地中,對四川的影響最大。
四川人的家族譜牒,上面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原籍地——“湖廣麻城孝感鄉”。
但在現今的湖北地圖上,根本找不到“麻城孝感鄉”,所以有學者提出,“孝感鄉”是一個子虛烏有的地名。孝感鄉的存在不僅是歷史的真實,而且其鄉都就在今鼓樓街道辦事處的沈家莊。碑記云:“去城東南七里有鄉碑、石磨當路,雲是古之孝感鄉都。昔麻邑存四鄉,獨孝感鄉有遺碑。”

四川土著居民極少,如今絕大多數四川人,其祖先均為明末清初戰亂後的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明、清王朝更替時數十年連綿不斷的戰亂,令巴蜀大地幾為焦土,富饒的天府之國“地曠人稀”。清朝之初,大力推行“移民墾荒”,倡導十餘個省的百姓入川。其中,去得最多是“湖廣人”(當時湖北、湖南是一個省,稱為“湖廣省”)。 民間將此次大移民稱之為“湖廣填四川”。據考證,歷史上四川有六次大移民,尤以“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規模最為龐大,持續時間長達百餘年,移民人口過百萬。

其中避亂入蜀的徙麻城,避紅巾軍賊入蜀的母姓。當明未清初之際,由因巴蜀大地數十年的戰亂和天災、溫疫、饑荒襲擾,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已是十室九空,人煙稀絕,史載、清順治十八年,蜀中戶口統計僅八萬餘人,廣袤大地只有樹木暢茂,鳥飛獸走而土地荒蕪,無人耕種。為此治蜀宮吏驚呼:“若任此拋荒,將征賦無策。”由是清庭御旨,從湖廣移民以實川,並敕官逼兵驅。因此,則有母孝之二十四代裔志遷、永遷、才遷、三遷、福遷眾兄弟迫不得已攜妻帶子,離鄉背井,加入湖廣去西涯的行列。先祖們一路徒步行進跋山涉水,真是苦言難盡。當抵達淅水江邊滑石岩前,大家共商以定,在此分身各奔前程。

其中母志遷獨自定居貴州仁懷,
其餘四弟兄入川母永遷北上去了錦城方向後發派;
母才遷,即明倫祖同妣劉氏,攜育民、新民、安民等一家老幼,分身後定於 富順縣洪合鄉下南路育家壩發派;
母三遷,則到達筠連縣海銀鄉興家立業,發派後世;
母福遷去永寧河畔上馬場附近,定居發派。
今天四川省筠連縣人、宜賓市人、瀘州市人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