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業(以殺生為罪業)

殺業(以殺生為罪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業”在此意為罪孽,“殺業”是佛家的說法,佛家以殺生為罪業,稱“殺業”。《東周列國志》第九九回:“殺業之重如此,為將者可不戒哉!” 明 李贄 《史綱評要·三皇五帝紀·黃帝有熊氏》:“ 西陵氏 教蠶,又是一重殺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殺業
  • 拼音:shā yè
  • 釋義:1.佛家以殺生為罪業﹐稱"殺業"。 
  • 出處:佛說賢愚經
基本信息,名詞詳解,黎耆彌,毗舍離,國王殺三十二子,佛解殺業,

基本信息

【引經據典】:償還殺業 佛經的故事 (出佛說賢愚經)

名詞詳解

黎耆彌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黎耆彌。有子七人,成年以後,陸續娶室。第七幼子娶得新婦,名毗舍離,非常賢慧,博聞廣見,善謀能斷。黎耆彌在諸子中眾婦中多方考察,覺惟有幼婦最有賢德,見識超卓,才能豐富。便把家業管理權,完全交付幼婦手中。幼婦善得人和,諸婦皆樂受其調遣,全家和樂,感化鄉里,賢名遠著。時波斯匿王以賢婦毗舍離為婦女中希有人物,非常欽敬他。欲借他超越的才德,做全國婦女模範,特別的榮耀他,認他為義妹。

毗舍離

毗舍離某年懷著一個怪胎,月分滿足後,接連產出三十二個與鵝蛋一般的肉蛋,家人里以為怪事。那裡知道肉蛋生下了不多時,一個個自行破裂,每個肉蛋里跑出一個好男兒,容貌很端正。後來撫養成人,都勇健非常。一人的腕力,能敵千夫,大眾稱他們為國家的干城。三十二子年長後,一一為之選婦,都是一代豪賢的女子。賢婦毗舍離聞佛出世,敬治齋供,請佛弟子來家供養。佛為說法,合家老少,除卻了一個不曾開悟的外,其餘都得須陀洹果(斷盡見惑,證入聲聞乘四果第一位。)。不曾開悟的是誰,就是從肉蛋里跑出最末後的一人。當大眾就座,寂然的聽如來說法,宛同嘗了異味一般的時候,惟有末子心不在焉。聽如不聽,等不到散會,他便溜出去。獨自一個走到園子裡,牽出大象來,跨上象背,到外邊浪遊去了。走到王城外大橋邊,一眼望見宰相家小公子,坐了寶軍,迎面來前。毗舍離末子好頑耍,仗著他的雄武有力,在橋面上,伸手把小公子從寶軍上提起來,輕輕的往橋下濠溝里一擲。來勢雖不甚猛厲,然已破傷身體,險些兒鬧成命案。過了片時,小公子回去,在父親前哭訴。父對小公子說:此人力壯,且靠著了王家勢力,不好與他計較,只好暗中設法報仇罷。

國王殺三十二子

後來宰相設了一條毒計,托製造馬鞭的工匠,代做可拆可裝的空心馬鞭三十二條,鞭上嵌了七寶,很值錢,很美觀。另外托鐵匠把純鋼造菖蒲葉式的快刀三十二柄。兩件東西取回家,把鋼刀納入空心鞭內,合逢處用好漆塗治,贈送與毗舍離家三十二子。諸子得了此鞭,都愛不釋手,常常帶著這條美麗寶貴的鞭子,出入王城。雖在國王面前經過,也不迴避。國王也因愛屋及鳥,毫不在意。那時的國法,見王是不準帶刀的。宰相見他們執鞭過國王前,以為報仇雪恥的機會到了,便在王前進讒。說毗舍離兒子,年盛力壯,一人當千,今懷異謀,各作利刀,藏馬鞭中,幸大王注意。王聞讒失察,以切身利害關係,心極震駭。即喚衛士盤查諸子,索鞭驗看,果如所言。便立時下令殺戮諸子,既殺之後,國王余怒未息,把三十二頭裝入一匣,嚴密封閉。即使從人,送與義妹毗舍離。
當日毗舍離又請佛及佛弟子到家供養,見王送物,誤認為助供,急欲開看,佛力阻使勿開。待午飯用罷,佛為說無常苦空等法,時毗舍離得了阿那含果(即斷盡欲界煩惱,不復來欲界的意思。)。佛去後開匣,見三十二頭,因已經斷除欲愛,不至懊惱。但言悲哉痛哉,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五道:一地獄道,二餓鬼道,三畜生道,四人道,五天道,為一切有情以善惡業輪流托生處。),何苦乃爾。三十二兒婦家親族,得此兇惡訊息後,大家憤恨不平。就有喜歡生事的,在旁邊說了幾句火上澆油的說話,激出干戈來。眾口一聲,說國王無道,枉殺善人,如此暴主,急應懲治。遂齊集兵馬,欲往報仇。王大恐怖,走避佛處,求佛庇護。

佛解殺業

眾人領兵進逼王城,索王不得,知在佛處。便率領兵眾同赴如來說法處,密層層圍繞祇桓(如來說法處)。弟子阿難見王殺毗舍離家三十二子,婦家親族欲為報仇,合掌問佛:以何因緣,三十二子為王所殺。佛告阿難:過去時代,三十二人,盜得一牛,牽至一老母舍,欲殺彼牛。老母欣喜,為治殺具。臨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決計欲殺此牛。牛臨死誓言:汝今殺我,我於來世,終不放舍。佛告阿難:彼時牛身,今波斯匿王是。諸盜牛人,三十二子是。彼時老母,今毗舍離是。一次殺業,多劫多生,加利償還。老母助惡,每次惡報,彼必與有關係,悽慘致死。今生聞法,幸得解脫,證阿那含。婦家親族聞佛所說,瞋火平息。各作是言,此人殺報,原由自種,僅殺一牛,今尚如此,何況多殺。遂率領多人,共沐佛化,持不殺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