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李家村

段李家村位於濱城區東北10公里, 單寺鄉駐地南2.8公里處,東與南賈村相鄰,西依朝陽河, 南界北籍家村,北同殺虎劉村接壤。全村總面積260公頃,耕地面積55公頃。 該村地處黃河下游的魯北黃泛沖積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水利條件優越,南有韓墩乾渠二分乾,西有朝陽河,能澆易排,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段李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濱城區
  • 面積:260公頃
段李家村概況,農村經濟,大事記,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組織建設,人物簡介,

段李家村概況

段李家村曾用名李家。永樂掃北時李敖倖存,生八子,曰八虎,家大勢凶。明末,李太自河北棗強縣遷入,因懼李敖遠居建宅,後李敖又於宅西隔地建房,該村成為數段,故稱段李家村。
境內交通便利,村內街道“一縱兩橫”。南通省道濱海路,北接省道永莘路。該村屬勝利油田重點開採區之一,境內井架林立,並駐有熱采站,為發展該村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
段李家村
2000年,全村共有89戶,總人口2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1‰,現有李、王、孫三姓,以李姓居多,均為漢族。

農村經濟

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1.7萬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1.3萬元,人均純收入2550元。
該村生產、生活秩序穩定,政通人和,村民安居樂業,全村計畫生育、安全文明等方面達到要求標準,農村經濟收入名列前茅。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文明達標示範村”“先進基層黨組織” 等稱號。是年8月被濱州市治保領導小組評為“八五期間治保先進集體”。該村連續多年獲地區行署、濱州市政府授予的“計畫生育先進示範村”稱號。1997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998年被濱州市委授予“安全文明村” 稱號,村圖書室被評為“地級先進圖書室”。村黨支部在2000年被濱城區委授予“五好村(居)黨支部”稱號。

大事記

1943年,李長安、李學增、李洪峰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是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建黨小組。
1947年,成立中共段李村第一屆黨支部委員會,李學增任書記。
1949年,建私人“興隆堂”藥所,經營中藥,出診四村。
1953年,李澤普組織6戶村民成立了農業生產互助組,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7年,高級社組織村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挖渠2500米,改善水澆條件。同年蓋粉條加工房5間,為該村第一個副業項目。
1958年,在該村建公社診所1處,解決了周圍村民看病、吃藥難的問題。
1968年,村集體購置中型磨麵機、磨米機、粉碎機、12馬力柴油機,建磨坊1處,方便了民眾,增加了集體收入。
1978年,建變壓室1處,安裝50千伏變電器1台,架設照明線路1500米,至此全村通電,結束了點油燈的歷史。是年購置電機5台,用於磨坊、澆地。
1979年,率先實行了土地小段包工,推行“五定一獎”制,當年大見成效。
1980年,在全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具牲畜作價到戶。
1986年,投資4.3萬元,建成六配套學校(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校門、廁所配套)。
是年,修路600米,挖渠2000米,建閘橋各2座。
1987年,糧食畝產突破千斤關。
1992年,投資12.5萬元,挖占地0.7公頃水庫1處。安裝自來水,戶戶用上黃河水。
1996年, 動土方3萬立方米,挖溝渠21條,修橋、涵、閘16座,全村土地實現方田化。
1997年,投資20萬元,鋪設村內柏油路1300米,改變了村容村貌。
是年,段李村被濱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1998年, 投資8萬元,建成村民文化大院,內設籃球場、體育活動室、圖書室及村辦公室。圖書室藏書5000餘冊。文化大院文化體育用品齊全。
1999年,投資5萬元修築了橫跨朝陽河50米渡槽1座,挖占地0.7公頃水庫1個。
2000年,修路600米,整修街道、挖地下排水溝,修地上渠,建涵洞2座,村容村貌進一步得到改善。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46年,進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戶,實現耕者有其田。但由於種植結構單一,且土地鹽鹼,生產技術落後,生產資料不足,嚴重製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糧食畝產不足50公斤。新中國建立後,自1953年起逐步辦起了互助組、初級社而後又辦起了高級農業合作社,全村走上了集體化的道路,改變了過去的小農經濟狀況,調動了農民民眾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經濟有了較大發展。1957年,挖溝渠2500米,改善了水利條件。並建學校3間,糧食加工房5間。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在左傾錯誤影響下,集體經濟和社員利益受到很大損害。1962年貫徹中央《六十條》指示精神,糾正“五風”,實行了農村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實行小包工、自留地,大力發展副業生產,採取以副養農的政策,使農業經濟得以發展。日工值從過去的不足0.1元提高到0.8元,農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1969年以來利用韓墩總乾渠的開挖,用上黃河水,組織勞力挖溝渠2000多米,搞了水利工程,併購備了柴油機、水泵等澆地設備。同時還購置了脫粒機、鍘草機。1977年架設了照明線路1500米,全村通電。並挖渠1500米,購買電機5台。
1979年對土地實行了小段包工,推行“五定一獎”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1980年全村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全部承包到戶,同時大力扶持專業戶、重點戶的發展,更加激發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棉產量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1978年糧食畝產180公斤,棉花畝產皮棉23公斤。1983年糧食畝產325公斤,籽棉畝產250公斤,基本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1985年後由於出現了賣棉難,加之蟲災嚴重,棉種退化,棉花生產一度受阻,種植面積明顯減少。1996年,結合本村的實際,推行了“三田制”(口糧田、承包田、拍賣田)改革,全面推行農村土地開發使用政策,實行土地使用權30年不變,並允許轉讓、繼承、互換的基本原則,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開發土地的積極性。為開發和利用好土地資源,村黨支部和村委會根據本村的土地分布情況,合理規劃布局,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自1996年以來,組織勞力和機械, 挖渠21條,動用土方3萬立方米,修橋、涵、閘16座,使全村土地實現方田化, 溝林渠路配套,同時還投資5萬餘元修築了橫跨朝陽河的50米的渡槽,挖成了占地0.8公頃的水庫1個,使全村用上了自來水。2000年又投資5萬元,修路600米,修地下排水溝2500米,改善了村貌,同時還修涵洞2座,地上渠1條,使全村的水澆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達到了旱能澆、 澇能排,使農業豐收有了更充分的保障。2000年糧食總產519400公斤,棉花總產皮棉12300公斤。
自1991年以來,針對本村的實際,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努力提高糧棉產量。同時大力調整農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興辦畜牧業,發展漁業,積極推廣牛、羊品種的改良,黃牛改良品種普及率達到100%。2000年牧業收入18萬元。

第二產業

1978年前,工業發展緩慢,村內只有粉坊、小型糧食加工和木材加工,為村民服務,收入十分微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加大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至2000年,已有農機修理2家,香油作坊1家,豆腐作坊2家,白鐵加工1家,木材加工3家,麵粉加工廠1家。全村工業從業人員30餘人。

第三產業

建國初,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後,村內建有糧所。1976年建供銷社分銷店,村設代銷店1處,集體有磨坊、粉坊、豆腐坊,主要為村民服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為加快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大力支持和鼓勵富餘勞動力從事個體產業,按規劃沿街建起了酒店、餐館、理髮店、醫療室、經銷店等,年創收10餘萬元。這既改變了村容村貌,又繁榮了農村經濟,為村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村內建築業、個體運輸業也有所發展。同時勝利油田的開發, 也帶動了該村的經濟發展。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1.3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28萬元,第二、三產業年創收20餘萬元,人均純收入2550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建國前, 民眾文化科技落後。1938年成立段李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35%。 建國後,逐步改善了辦學條件,學齡兒童入學率逐年增高。1964年投資1000元對國小進行修建擴建。1986年投資4.3萬元,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學校1處,並達到了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校門、廁所六配套,使學校告別了“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 的歷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1995年,為實現“兩基”的需要,根據鄉黨委、鄉政府的要求,與單寺管區聯合創辦了占地3996平方米的段李完全國小。設8個教學班,教師13人,在校學生225人。為改善辦學條件,段李村又投資2400元為學校的教室、辦公室安裝了吊扇。段李村先後有30名學生考入了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專10名。 為豐富村民的文化、體育生活,1998年投資8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內設圖書室、 桌球室、籃球場,並配備了各種文體娛樂設施,僅圖書室就投資4萬餘元,藏書10000冊, 包括農業科技、文化教育、政治、哲學、文學等九大門類。1998年村圖書室被濱州地區授予“先進圖書室”稱號。村內還建有人口夜校、成人教育學校。利用春冬兩閒季節,結合實際需要,開展科技、計畫生育、新婚教育等培訓活動,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質,活躍了農村的文化體育生活。
為倡導農村新風尚,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做到新事新辦,喪事簡辦,在全村形成了厚養薄葬的良好風氣。村黨支部、村委會還聘請了常年法律顧問,既方便了民眾,又增強了村民法律意識。1996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達標示範村”稱號。1998年被濱州地委、行署授予“計畫生育先進示範村”“安全文明村”等稱號。
人民生活建國前,大多數村民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多以野菜充飢,年人均糧食不足50公斤,不少人常年在外逃荒要飯或在外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建國後,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農村經濟逐漸恢復發展,村民生活狀況有所改善。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150公斤,人均純收入50餘元。1978年,人均糧食205公斤,人均純收入75.4元。1980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70年代以玉米、高粱、地瓜為主食,輔以瓜菜、鹹菜,80年代逐步提高到吃細吃好,以麵食為主,加雞、魚、肉、蛋。穿著方面做到了六七十年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顏色方面是清一色的“藍、灰、白”,80年代逐步向多色多彩、樣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各種金銀飾品也屢見不鮮。如今多數村民住上了磚石結構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積45平方米。 全村擁有各種機動車輛55輛,各種機車40餘輛,電視機擁有率達100%,程控電話、手機近40部,大多數青年人家庭都擁有影碟機、音響、電冰櫃、洗衣機等家用電器。1997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土木結構為主,房屋低矮, 泥抹平頂,習稱土平房。人均住房面積不足4平方米,建國後逐漸以磚、土坯結構代替。進入80年代,大多數新建房屋改為石磚加土坯結構。90年代後,建房用材大多使用磚、石、鋼筋水泥預製件。住宅裝飾逐年向高檔化發展。1992年,村黨支部按照村規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村民拆舊房建排房,經濟的發展使段李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1997年投資20萬元,開通了村內3條1500米的“一縱兩橫”街道。並逐步實現了硬化、美化、綠化,安裝了路燈,修建路兩側地下排水溝,修建橋、 涵,改變了村容村貌,同時有5名專職環衛人員負責街道的衛生。在規劃村莊建設的同時,對照明線路、自來水進行了統一規範整理。為加快個體經濟的發展,規劃建設了沿街個體經營區,內有飯店、餐廳、醫療室、經銷部、理髮店等,村莊建設已初具規模。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5平方米。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92年投資12.5萬元,為全村居民安裝了自來水。村里對老人晚年生活做了妥善安置,凡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春節村委會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年滿70周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退伍軍人、困難戶、五保戶免交一切費用,除政府補貼外,村委會還給予他們一定的福利和補助。使他們老有所養,生活有保障。對57戶自覺實行計畫生育,終生只要一個孩子的家庭辦理了獨生子女“雙全”保險、母子平安保險,並免除年內村級義務工6個。 每年還為育齡婦女查體補貼20元,村民的三提五統費60%由集體負擔,村民澆地全部由集體統一組織,並負擔一切費用,每戶還補貼電費20元。在農忙季節,特別是麥收期間,村委會集體組織專人為困難戶搶收小麥。村中建有中西藥俱全的衛生室,配有儀器設備,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村民享受合作醫療待遇。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3年,李學增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該村的第一名中共黨員。是年,李長安、李洪鋒參加了黨的地下工作,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建黨小組。當時,日軍侵占濱縣,全村處於白色恐怖下,黨組織的活動只能秘密進行。1947年,成立第一屆村黨支部, 李學增任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全村有7名青年參軍參戰,李青海、李仁堂參加了德州、濟南、淮海等戰鬥、戰役。中共地方組織公開後,全村共有黨員8名。1953年,建立了由6戶組成的農業生產互助組,李澤普任組長,後又建立了農業初級社、高級社。段李家村黨支部先後有李學增、李仁堂、李之河、李學田、李清澤任書記。現任村黨支部書記李美枝。多年來,村黨支部十分重視加強自身的建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1995年分別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奔小康紅旗黨支部”“文明達標示範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稱號。1996年被濱州市委命名為“五好黨支部”。1997年被濱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小康村”。2000年全村共有黨員17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4年8月,濱縣七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相繼成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等組織,帶領民眾參軍參戰,開展擁軍支前活動,並組織民眾剿匪反特,進行土地改革運動。當時李學增任村長。1956年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李仁堂任社長。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村設段李家生產大隊,李學增任大隊長,下設2個生產小隊。 之後李仁堂、李清澤先後任主任、大隊長。1985年12月建立段李家村民委員會,設委員3人,李美林任主任。2000年段李家村民委員會由5人組成,主任王祝先,委員李文泉、李文強、李寧波、藉國枝,民兵連長李收良。婦女主任藉國枝,團支部書記李寧波。自1995年以來,村民委員會連續被濱州地委、行署,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單位稱號。 1996年被濱州市授予“八五” 期間治保先進集體稱號。1997年4月被濱州地委、行署命名為“計畫生育先進示範村”。

人物簡介

李澤民 1928年1月生, 主任科員。現居住北京東城區安定門外和平里九區一號四門(11-13) 。1951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21師直屬警衛連工作期間曾立三等功。1954年12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零二一零部隊五六九團三分隊重機槍連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3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老幹部局離休。
李美枝 1950年12月生, 大專文化程度。198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畢業於單寺衛校,是年任村赤腳醫生。1972年任村團支部書記,曾出席地、縣級團代會。1993年12月任村黨支部書記。任職期間,他帶領村民走脫貧致富的路子,先後挖渠修路, 規劃建房,治理村容村貌,修硬化路2100米,安裝了路燈。動土3萬餘立方米,對農田進行綜合配套治理,修橫跨朝陽河渡槽,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的方田化標準,為全村的農業豐收打下堅實基礎。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體育生活,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 內設圖書室、 籃球場、 體育活動室等文化娛樂場所。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21.3萬元, 人均純收入2550元。1998年1月當選為濱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他任黨支部書記期間, 村支部於1995年2月被濱州市委命名為“奔小康紅旗黨支部”。他本人1996年被濱州市衛生局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1997年被濱州市委評為全市奔小康黨員標兵,2000年被濱城區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王祝先 1954年8月生,中專學歷。1973年11月入伍,197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8月退伍,三等甲級殘疾軍人。1994年1月任村委會主任,任職期間與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起帶領村民走脫貧致富的路子,先後挖渠修路規劃建房治理村容村貌,修硬化路2100米, 並安裝路燈。動土3萬餘立方米,修橫跨朝陽河渡槽,對農田進行綜合治理,使農田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的方田化標準。同時還建起了農民文化大院,豐富了村民文化業餘生活,多次被評為“模範黨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