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岩

段寶岩

段寶岩,1955年3月出生,河北冀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機械工程專家,分別於1981年、1984年、1990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受國家教委公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校工作。2002年至2012年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黨委常委,現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機械工程分會主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裝備部衛星有效載荷專家組成員,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先進制造技術專家組成員。

段寶岩,致力於交叉學科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成果套用於嫦娥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主持了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批准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總體設計。

基本介紹

人物履歷,個人生平,榮譽成就,個人訪談,火爐效應,

人物履歷

段寶岩分別於1981年、1984年、1990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獲得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1991年受國家教委公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段寶岩段寶岩
1994年回校工作。致力於交叉學科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成果套用於嫦娥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艦、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
2002年至2012年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段寶岩教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總裝備部衛星有效載荷專家組成員,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先進制造技術專家組成員。國際計算力學學會(ISCM)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士及電子機械工程分會主任委員,全國機械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電子機械工程》雜誌主編。

個人生平

1975年至1978年河北冀縣漳淮中學教師。
1978年至1982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電子機械系電子機械專業學習。
1982年至1984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電子機械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1984年至1991年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電子機械系助教、講師、副教授(1987年至1989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系博士研究生學習)。
1991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國家教委公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做博士後研究,期間赴日本北海道大學做客座研究員。
1993年至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學科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5年至1996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學院副院長。
1996年至199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學院院長。
1998年至2002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
2002年4月至2012年7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2011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7月10日,卸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職務。
2012年10月29日,榮獲2012年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榮譽成就

段寶岩教授主要從事電子機械、機電控制與自動化、工程結構最佳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線、雷達領域的科學研究與工程套用方面、尤其是在天線結構的機電綜合最佳化、面向反射面保型設計的系統最佳化以及精密控制等三方面,為雷達、通信、射電天文以及航天等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參與的大射電望遠鏡國際合作項目中提出了新一代大射電望遠鏡光機電一體化創新設計方案,使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美國Arecibo望遠鏡的重量由1000噸降至20-30噸,造價降低1-2個量級。段寶岩教授先後4次應邀在法國、英國、美國及澳大利亞召開的相應國際會議上報告。
在天線結構的機電綜合最佳化設計方面,段寶岩教授提出新的電磁場與結構位移的場耦合數學關係式,彌補了著名的Ruze公式的不足。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天線結構機電綜合最佳化設計的三種典型的數學模式,為將機電綜合最佳化設計套用於工程實際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段寶岩教授段寶岩教授
段寶岩教授系統地進行了面向反射面保型設計的系統最佳化,研究了集尺寸、形狀、拓撲與類型變數於一體的系統最佳化設計問題,並研製了天線結構最佳化設計軟體。他的理論、方法和軟體成果被套用於多家研究所的陸、海、天基的多個天線、雷達型號和預研項目中,不僅使結構變輕、剛度增強,而且使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具備樂天派態度、踏實嚴謹治學作風的段寶岩教授曾入選陝西省“三五跨世紀人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與陝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了“全國勞模”稱號。
段寶岩教授曾被授予電子工業部“優秀科技青年”、電子工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陝西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等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2002年被授予陝西省勞動模範。
200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被授予“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稱號。
2009年曾入選年度科技中國人。

個人訪談

記者:在你心中,為什麼把師資隊伍建設看得如此重要?
段寶岩:大學乃大師之學,無大師則無大學。世界一流大學普遍擁有一批公認的學術權威和知名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原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也說過:“大學的榮譽不在於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於它一代又一代教師的質量。”一所大學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教師隊伍是最重要的基礎,是決定性因素。
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使者,是大學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第一推動力,更是學校區別於他校的核心資源、無形資產和獨特優勢。我認為,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樹立教師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強化人才興校的意識,才能真正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的頭等大事來抓,從而真正確立教師在學校的“辦學主體”地位。
記者:這樣一支以青年為主體的教師隊伍是怎樣形成的?
段寶岩:根據學校發展戰略及學科發展規劃,我們在IT技術學科、電子科學技術學科、管理學科、套用基礎學科和國家急需人才的學科等領域加快增長教師的數量,逐步形成我校獨特的人力資源體系,構建區別其他高校的特色鮮明的人才隊伍。
在吸引優秀青年教師方面,我們確實動腦筋想了很多辦法。譬如舉辦基礎學科師資班,充分利用每年本科、研究生招生的有利時機,吸引優秀學生作為師資進行本碩連讀、碩博連讀攻讀學位,補充到基礎學科的教師隊伍中;抓住IT產業大調整時期,將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作為新生力量補充進來;根據生物、環保、能源、新材料以及經濟管理類學科與IT技術結合的趨勢,有計畫地吸納新興學科或新技術方向的人才群體,吸引在這些學科方向上有特色的高校畢業生加盟;實行“雙聘教師”計畫,按照新機制、新模式辦學實體和工程碩士培養的需要,聘請一定數量的在著名企業、研究所、公司中供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擔任教師。經過努力,我校的教師隊伍終於由1999年以前的負增長轉變為正增長,教師的學歷層次顯著提高,學緣結構和年齡結構也趨向合理,為學校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記者:數量顯然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在於教師的質量。在青年教師的培養方面,你們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經驗?
段寶岩:青年教師是學校的希望與未來,青年教師的培養要形成“火爐效應”。

火爐效應

所謂“火爐效應”,指的就是把一個煤球投入原本燒得很旺的火爐中,它能夠很快被點燃;但如果要從頭生火,就不那么容易了。嚴格嚴謹的教學風氣,團結協作的學術團隊,良好的學術氛圍,前沿的科研課題,就是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旺火爐”。
我想,首先要讓青年教師站穩講台。剛剛畢業來的年輕人都非常優秀,但他們還缺乏教學經驗。我們十分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用兩周時間讓他們了解西電歷史,進行素質拓展,然後是試講。我們還十分重視發揮老教授、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學校很早就成立了教學督導團,讓離退休教授隨機去聽青年教師的課,直接和青年教師探討、研究教學方法。我們還注意激發青年教師從事教學的榮譽感,通過兩年一次的青年教師講課競賽、設立精品課程帶頭人崗位等方式,促使青年教師成為教學的行家裡手。
記者:聽說你有一句形象的話,青年教師不能成為游離的電子,怎么理解?
段寶岩: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僅僅搞好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一開始就從事科研工作。青年教師不能成為游離的電子,意思是指要給青年教師一定的項目和支持,他們很快就能成長起來,否則僅上幾門課,沒有經費,也不知道發展方向,自生自滅,幾年就荒廢掉了。
縱向層面,我們根據青年教師的個人研究方向,讓他們進入相關學科的科研團隊,在一些重點項目的研究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學科帶頭人和老教授的帶動下出高水平的成果。橫向層面,我們成立了4個跨院系的研究中心,讓不同學院、不同學科方向的青年教師一起工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在一個濃郁的合作研究氛圍中拓展研究視野,啟迪思維,凝練研究方向,促使優秀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為此,我們除了給每個青年教師常規的科研啟動費外,還設立了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站,每年拿出一筆資金,支持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申報校內課題,進入工作站開展研究,幫助他們在科研工作中起好步。並以此作為一個孵化基地,鼓勵青年教師申報各級研究課題。
可以說,我們已經建起了一個有利於青年教師成長的“旺火爐”。
記者:和許多綜合型大學比起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顯得“專業”了一些。在激烈的競爭中,你怎么來把握髮展重點?
段寶岩:大學不在於“大”而在於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並不都是綜合型大學,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流的學科。譬如,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原來以鋼鐵為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根據形勢發展選擇了IT技術方向作為重點,經過30年建設,IT學科達到美國大學前幾名的水平。這個學校規模並不大,但在學科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全世界數得著。再比如巴黎高師,每年從4000名考生中只錄取200多人,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高精尖水平,它培養了3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所以,我認為:第一,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學科;第二,一流大學並不是所有學科都是一流學科;第三,就是如何正確地理解和區分這兩個問題?那就是要凝練學科方向,體現學科優勢。西電的特色和優勢在於電子與信息技術學科。為此,學校確立了建設特色鮮明、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立志為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要立足自身優勢,突出重點,彰顯特色,帶動相關學科發展,形成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局面。
給人才施展才華的舞台
“如果把人才比做珍珠,大學就應該是匯聚珍珠的玉盤。學校要千方百計提供最有利於人才施展才華的舞台、環境、氛圍、條件和服務。”談到人才強校戰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段寶岩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西電發展歷程中,一大批傑出人才打造了學校通訊、電子、計算機、密碼學、信號處理等優勢學科。比如當年從美國回來的一級教授畢德顯就奠定並新創了西電的雷達和資訊理論學科;再像葉尚輝,從清華畢業以後來到西電,奠定了學校在天線結構等領域的權威地位;還有肖國鎮,在密碼學領域、保密和網路安全方面在全國都叫得很響,目前在軍隊以外全國只有西電有這個學科……沒有這些傑出人才,就沒有西電的今天!”段寶岩動情地說。
“建功必先興校、興校必先聚才。”段寶岩說,“一流的教師和高層次的學術骨幹隊伍是大學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機制創新的原始推動力。沒有一流的師資隊伍,沒有一流的大師,就沒有一流的學科。儘管西電科大地處西部,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沒有區位優勢,但學校近幾年下大力氣匯聚高層次、高水平人才,推出人才工程總體建設的‘兩個工程、四個計畫’,即‘院士工程’和‘3512工程’以及‘長江學者獎勵計畫’、‘優秀留學人員回歸計畫’、‘禮聘教授計畫’和‘兼職教師計畫’,面向國內外積極吸引傑出人才加入到學校的人才隊伍行列中,積極聘請離退休知名老教授對青年教師發揮‘傳、幫、帶’的良好作用,有力地促進了人才隊伍的成長和發展”。
段寶岩認為,團隊建設也好,學科建設也好,如果只想著挖人,人才來了以後沒有適合他的事業可乾,還是難以留住人才。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既引來了人才又留住人才。段寶岩說,首先要堅持把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事業中培養人,在建設中造就人。同時,學校下大力氣搞學科建設,相繼推出校院系三級學科建設體系,即14個校級學科,10個院級學科,18個系級學科,還有以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為主的4個跨學科研究中心。學校引進了21個國內的博士,23個留學回國人員,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成為西電科大的名牌教授、領軍人物、突擊隊長。
其次,要把人才隊伍建設和大的科研項目結合在一起,通過一些大的項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西電科大有一批像電子陣、雷達系統成像、半導體等方面的大項目,周六和周日實驗室里工作的人都是滿滿的,晚上12點以後工作的人還依然很多。
第三就是要注重培養學術土壤。近幾年,學校把學術報告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各個學院都有自己的學術活動計畫。再就是要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一棵樹再好,單獨栽在沙漠裡不僅難以發揮作用,也難以生存。人才也一樣。西電科大在人才隊伍建設中十分注重搞群體團隊建設,提出了“兩層兩線”的戰略。所謂“兩層”,是指既要有學校層面的人才群體,又要有學院層面的人才群體。“兩線”則是指縱向的學科群體建設和橫向的交叉學科群體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