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歷史與思想》是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於1976年出版的書籍,作者為余英時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與思想
  • 作者:余英時
  • ISBN:13051-1002
  • 頁數:476
  • 定價:21.45
  • 出版社: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出版時間:1976-09-0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這部《歷史與思想》是我近二十年來所寫的單篇論文的一個選集,其中最早的一篇發表於1956年,最遲的則成於今年5月。但全書在時間上雖先後跨越了二十個年頭,而實際的撰寫則集中在50年代之末和70年代之初,中間足足有十年的歲月我幾乎沒有寫中文論著的機會。1973年之秋,我回到香港工作了整整兩年,重新結下了文字因緣,因此本集所收的,70%以上是最近兩年的作品。
為了照顧到一般讀者的興趣,選在這部集子裡面的文字大體上屬於通論的性質,凡屬專門性、考證性的東西都沒有收進去。所以這部選集的對象並不是專治歷史與思想的學者,而是關心歷史和思想問題的一般知識分子。通論性文字之不易落筆,我是深切了解的。通論是所謂“大題小做”,往往不免要把非常複雜的問題加以簡化,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而且作者的知識和主觀見解,又處處限制著論點的選擇、資料的運用,以至文章的剪裁。因此任何通論性的題旨都達不到最後的定說。照理想來講,通論必須建立在許多專論研究的基礎之上,立說始能穩妥,而事實上,每一範圍稍廣的通論性的題旨都包括著無數層次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要等到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才能寫通論,那么通論便永遠不能出現了。這裡面實際上牽涉到哲學上的一個“弔詭”(paradox),即“一個人如不是對一切事物皆有知識,便不能對任何事物有知識”(One does not know anything until one knows everything)。這種說法當然是不能成立的。但是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對於某一題旨密切相關的種種問題全無所知,也可以動手撰寫關於該題旨的通論。清末的朱一新曾說:“考證須字字有來歷,議論不必如此,而仍須有根據,並非鑿空武斷以為議論也。”又說:“此其功視考證之難倍蓰,而學者必不可無此學識。考證須學,議論須識,合之乃善。”朱氏所說的確是深識甘苦的話。本書所收的一些文字,在我已力求其有根據,但限於學識,議論卻未必中肯。讀者不妨對這兩個方面分別地看待。
本書所收諸文先後曾刊載於各種期刊上。香港方面是《自由學人》、《人生雜誌》、《祖國周刊》、《中華月報》(以上四種均已停刊)、《新亞書院學術年刊》、《中國學人》、《香港中文大學學報》和《明報月刊》;台北方面是《幼獅月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和《聯合副刊》。我願意藉此機會向主持以上各種刊物的友人們表示衷心的感激。我的文字幾乎全部是被主編、朋友們逼出來的,沒有他們的熱情鼓勵,這些東西是不可能產生的。至於這部文集之終於能和讀者見面,則要感謝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熱心,特別是編輯組陳秀芳小姐的說服力,他們使我相信這些散篇文字還有匯集成冊的價值。這部文集基本上是從一個知識分子(intellectual)的立場上寫成的,所以它不能被看作一個專業史學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的專門著作,雖則我的專業訓練處處影響著我的知識分子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中,一個知識分子必須靠他的知識技能而生活,因此他同時必須是一個知識從業員(mental technician)。相反地,一個知識從業員(無論他是教授、編輯、律師或其他知識專業)卻不必然是一個知識分子,如果他的興趣始終不出乎職業範圍以外的話。Richard Hofstadter曾指出,一個知識分子必須具有超越一己利害得失的精神;他在自己所學所思的專門基礎上發展出一種對國家、社會、文化的時代關切感。這是一種近乎宗教信持的精神。用中國的標準來說,具備了類似“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才是知識分子;“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則只是知識從業員。但我們不能說,知識分子在價值上必然高於知識從業員。事實上,扮演知識分子的角色的人如果不能堅持自己的信守,往往會在社會上產生負面的作用;知識從業員倒反而較少機會發生這樣的流弊。

作者簡介

余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律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方以智晚節考》、《論戴震與章學誠》、《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兼論他的學術精神與晚年心境》、《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現代儒學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