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導論

歷史研究導論

《歷史研究導論》是一本麥可斯坦福編制,由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在2012年8月出版的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研究導論
  • 印張:18.5
  • 字數:403千
  • 定價:46.00元
世圖版,圖書信息,內容簡介,本書特點,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圖書目錄,人大版,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世圖版

圖書信息

書名:《歷史研究導論》
出版社:後浪出版諮詢(北京)有限責任公司、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書號:978-7-5100-4047-4 /Cㄠ87
開本:787×1092毫米1/16
插頁 4
版次:2012年8月第1版 印次:2012年8月第2次印刷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處理“歷史是什麼”的主題,以及基於這個主題擴展出來的研究歷史應遵守什麼原則。全書結構嚴謹、語言簡潔流暢,自出版以來廣受學者和學生的好評,多年來不斷再版。
作者在書中將歷史區分為“作為事件的歷史”和“作為記述的歷史”,分別標記為歷史(甲)和歷史(乙),以此為橫軸,以作為統一體、行動、觀念、論述、知識、遺蹟、事件、順序、理論、形上學的歷史這十個透視角度為縱軸,內容涵蓋了從古至今歷史研究中所有可能面對的概念和問題。全書不僅澄清了歷史的本質、作為記述的歷史、作為事件的歷史、歷史理論及其相互之間的互動等等學理上的問題,也注重如何使用證據這種方法論層面的傳授。另外,書中雖然涉及大量不同歷史學派的歷史觀點,但是作者力圖避免學術術語的使用,儘量以富含常識的日常語言論述,直觸和直面問題的核心關鍵。
因此,本書雖然名為導論,所述卻務求廣博,行文曉白通暢,足以作為從事歷史研究人員的首選入門指南。

本書特點

廣受好評:本書自出版後,數年內不斷重印,受到專業歷史學家和歷史專業學生的一致好評。
常識視角:本書雖然處理的是歷史的核心觀念和歷史理論,但是行文上儘量避免專業術語,以富有常識感的清晰寫作風格進行論述。
結構嚴謹:書中共分十章,每一章都是從一個視角對歷史進行透視,可以單獨成篇,而連綴在一起之後,又是一個邏輯自洽的整體。
材料豐富:本書處理的主題屬於歷史哲學範疇,但是書中充滿了豐富的包括文獻、史實和生活實例的分析材料, 有些材料貫穿全書始終,在不同的章節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作者簡介

麥可斯坦福(Michael Stanford),英國歷史學家,曾獲歷史與哲學雙學位,長期執教於西英格蘭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擔任該校資深歷史講師多年,直至1983年退休。退休之後致力於撰述史學著作,先後出版了三本書:《歷史知識的本質》(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Knowledge,1986,Blackwell)、《歷史研究導論》(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1994,Blackwell)、《歷史哲學緒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1999,Blackwell)。

譯者簡介

劉世安,淡江大學歷史系及歐洲研究所畢業。主修西洋上古史及西洋近現代史,現任淡江大學和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兼任講師。 譯作有《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麥田,1999)、《秘密德國》(麥田,2009)。

圖書目錄

譯序1
導讀2
導論4
第1章作為統一體的歷史1
1.1經驗——歷史關懷4
共同經驗4
社群與想像4
歷史是可能的嗎?5
我們如何面對歷史?6
我們如何解說歷史?6
1.2時間與變遷——歷史精髓7
恐懼變遷7
編年與承續8
歷史的韻律8
1.3累積——歷史總和9
歷史記載有累積性嗎?9
歷史事件可否累積?9
1.4歷程——歷史進程10
什麼樣的歷程?10
成長11
進步11
結語12
延伸閱讀13
第2章作為行動的歷史15
2.1行動的分析17
如現在之往昔17
行動與行為18
行動的分析19
往昔的影響:亦即歷史(甲)19
往昔的認知:亦即歷史(乙)20
2.2行動的背景與結果21
三種背景21
背景:意義22
背景:意義的軸線23
背景:不同意義23
結果:失敗23
避免失敗:物質方面24
避免失敗:人24
文化背景24
心態25
後果的解說26
兩種回答方法27
墨菲定律27
我們了解歷史嗎?27
2.3歷史的運用與濫用28
你我有何用?28
歷史學家的用途何在?28
歷史對行動的作用:(a)目的28
以保存往昔為目的29
目的是重現往昔29
有所行動時歷史的功用:(b)評估29
歷史對行動的作用:(c)手段30
歷史對行動的作用:(d)驅策31
作為鼓舞的典範31
為尊者諱,可行嗎?32
分析濫用33
我們是不是擁有太多的歷史?33
忘懷既往是否更好?33
理論的專橫34
政治的專橫35
偏見危機36
劣史37
結語37
延伸閱讀38
第3章作為觀念的歷史39
3.1個人對歷史的態度41
歷史感41
個人對歷史的態度42
依三種方式尋求歷史43
延續感43
3.2公眾對歷史的態度44
誠摯的方式44
社群的歷史感45
邪惡的操縱46
為世變過程編纂情節46
找尋替代品46
自歷史中學習?47
歷史不應成為某種號召的工具48
教育與歷史48
孩子該知道些什麼?49
歷史無定律50
歷史具有理性嗎?51
我們所尋獲的是否就是我們所置入的?52
3.3歷史與社會科學52
歷史與社會學52
社會變遷53
時段的多重性54
歷史是否是社會科學?55
自內在進行了解55
意義56
解釋與理解57
量化解釋58
歷史計量學58
分界線?59
比較研究60
類似不能證明任何事61
歷史學家對通論的疑問61
社會科學的回答62
社會科學予歷史以幫助63
歷史予社會科學以幫助64
結語64
延伸閱讀65
第4章作為論述的歷史67
4.1溝通70
借溝通可分享某些事物70
構成良史的條件70
出問題之處71
字句如何表達意義?72
歷史學家究竟致力於何務?72
歷史的不正當利用73
欲溝通就必須羈留另一方73
歷史著作是否應當有所針對74
歷史是否應遵循我們的利害?75
尚未解決的問題75
4.2敘事76
故事是什麼?76
虛擬敘事與歷史敘事有何不同77
敘事史的發展80
敘事的褪色81
我們能否捨棄敘事?82
見諸事件之中的敘事83
敘事出自歷史學家創作:(a)韋納的觀點83
敘事出自歷史學家創作:(b)閔克的觀點84
敘事出於歷史學家創作:(c)懷特的觀點84
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故事84
編織情節的方法85
敘事形式寓於行動之中:奧拉夫森85
敘事形式寓於行動之中:卡爾及個體86
敘事形式寓於行動之中:卡爾與社會88
4.3非敘事性歷史88
為何撰寫非敘事性歷史?88
需要更廣闊的視野89
靜態的記載如何處理變遷?90
分析的困境90
馬克思與年鑑學派91
4.4其他相關論題92
風格92
敘事92
非敘事92
結語93
延伸閱讀93
第5章作為知識的歷史95
5.1歷史知識是什麼?98
知識之界定98
歷史知識必須依賴證據98
歷史知識的三個前提99
時間的維度99
三種形式的知識100
關於往昔的知識:一個範例101
關於往昔的一手知識102
關於往昔的二手資料102
關於往昔的三手知識103
演繹與歸納103
歷史通論104
二手知識的重要性104
5.2建構還是重建?105
展現往昔105
往昔的重建105
模式的價值105
歷史中模式的問題106
模式的改進106
5.3事實、真相與客觀性107
我們如何知曉它是正確的?107
人們定義的客觀與主觀108
文字與客觀知識109
事實109
歷史中的真相109
全部真相?110
意義111
應當消除的疑慮111
波普爾的示意112
接近真相112
人們能否知曉往昔?113
5.4另一個相關主題:想像114
結語114
延伸閱讀115
第6章作為遺蹟的歷史117
6.1證據的概念120
意在證明120
判斷證據121
適當的證據121
有關證據的四個問題121
17世紀英格蘭的巫術122
四個議題123
證據的適當性——第三個問題與第四個問題124
6.2歷史證據的性質125
觀察的限制125
間接知識125
所有事物都是證據126
歷史學家所用的證據是什麼126
一手證據與二手證據126
一手或二手?126
同時代的意見127
證據的類型128
硬性證據與軟性證據128
刻意證據與非刻意證據130
6.3證據的運用130
歷史學家的工作方式130
著作的成型過程131
選擇主題131
篩選證據132
研讀資料133
建構模式134
出版134
證據的放置134
橫向知識與縱向知識135
辨識證據136
遺蹟並不發言137
三種詮釋137
詮釋的多樣化138
事實與詮釋139
證據的關聯性139
引述證據140
6.4證據的淵源141
證據的橋樑141
四類橋樑141
哪些已不復存在142
起源的背景142
6.5另一個相關論題:口述歷史143
結語145
延伸閱讀145
第7章作為事件的歷史147
7.1什麼是事件?150
發生了什麼變化?150
留心變化151
“事件”的定義151
歷史中的事件151
事件的時限長度152
歷史的多重步調153
持續與變化153
事件不是物件154
事件並非事實154
7.2歷史的形式與結構155
歷史著作映照歷史155
時序雖然必要,卻不充分156
歷史領域及其範圍156
歷史領域中的居民157
組織與群體157
歷史運動158
歷史中的合與分158
國家、民族、帝國159
通史?160
7.3時間161
時間是什麼?161
它是內容還是容器?161
時間不真實嗎?162
現代觀念163
什麼是時間的速度?163
我們為何不能造訪往昔?164
時間的車輪164
柏拉圖的時間理論165
更多的周期166
個人之時與公眾之時167
提醒歷史學家的五個要點168
結語169
延伸閱讀170
第8章作為順序的歷史171
8.1歷史中的因果關係174
自然的力量及其方向174
利用自然:社會規律175
四種能量渠道175
四類因果關係176
原因的選取176
尋找歷史原因177
事件發生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177
歷史中的必要原因178
歷史中的充分原因178
最近原因179
什麼是“重要”原因?180
反事實條件181
8.2歷史的動力182
機遇?182
不,唯有自然與人182
自然力量182
人類意圖183
來自往昔,抑或走向未來?184
自然法則與人為法則184
意圖性的體制185
歷史中無神秘力量186
8.3解釋186
何時解釋?186
歷史學家如何解釋?解釋什麼?187
何者需要解釋187
歷史是否有特殊類型的解釋?188
全盤解釋與妥當解釋188
對歷史的全盤解釋是否可能?189
覆蓋律之爭論:亨普爾理論190
何以歷史中不流行亨普爾的方法?191
支持亨普爾的論點191
對亨普爾學說的批判192
歷史的獨特性192
判斷的重要性193
解釋“如何”的需求193
普遍法則能解釋嗎?194
預測194
言之有理194
設身處地式解釋195
設身處地是恰當的解釋方式嗎?196
通過設身處地做出用來解釋的假設196
德雷與行為原則197
性情與典型行為197
重溫思想198
感受重要嗎?199
文化研究199
8.4其他相關主題200
結語200
延伸閱讀200
第9章作為理論的歷史203
9.1思辨歷史哲學?206
什麼是歷史哲學?206
兩種歷史哲學206
思辨歷史哲學207
反駁思辨歷史哲學的論點208
歷史學家思辨的一個範例209
我們需要歷史哲學嗎?210
尋求歷史的意義211
對實用的歷史哲學的需求212
古典歷史哲學的倒退213
活人的歷史214
9.2歷史模式214
試圖通過找出規律及模式來理解歷史214
規律215
模式216
歷史學家尋求模式216
歷史學家的模式通常對實際目的無用217
歷史學家的模式無效?218
模式是強加的?對更具批判性的方法的需求219
結語219
延伸閱讀220
第10章升華的歷史——形上學、馬克思、神話與意義221
10.1形上學:歷史主義、實證主義和唯心主義224
特殊與普遍224
歷史上的個人獨一無二225
民族226
歷史主義與德意志民族227
歷史主義的界定227
波普爾的變體228
歷史主義的十個要點228
啟蒙運動仍在繼續229
社會科學?230
歷史學家適用的模式?230
實證歷史231
構建知識232
科學與歷史232
心智重要嗎?233
黑格爾的哲學233
宇宙的自我認識234
歷史就是宇宙過程235
10.2馬克思235
重點在於改變世界235
歷史哲學的五個問題236
對黑格爾的詰難236
費爾巴哈的影響237
“一切批判的前提”237
無產階級238
1848年和《共產黨宣言》239
馬克思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239
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240
對第三個問題的回答241
對第四個問題的回答242
對第五個問題的回答243
馬克思與歷史243
10.3神話與真相244
流行故事245
神話時代的魔力245
神話的功能246
歷史神話246
歷史中的真相247
一致還是符合?247
10.4意義248
“意義”的意義248
歷史中的意義249
結論252
10.5其他相關主題253
結語253
延伸閱讀253
參考文獻255
出版後記268

人大版

圖書信息

定 價:¥35.00
作 者:(法)朗格諾瓦,(法)瑟諾博司 著,李思純 譯
歷史研究導論
出版時間:2011-4-1
版 次:1
頁 數:198
字 數:184000
印刷時間:2011-4-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30013483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歐洲近代討論史學方法論的代表作,講述了如何搜尋史料、如何鑑別史料、如何綜合史料,並且善於從史學研究的具體實例出發,進行深入解析,很快即被譯成英文出版,享有近代史學經典的美譽,集中反映了近代歐洲實證主義史學的基本原則。作為歐洲近代史學方法論的經典論著,論點鮮明,說理透徹,在中外史學界流傳甚廣,梁啓超等中國學術大師的著作深受此書的影響。譯者李思純先生曾親炙於原作者,歸國後將此書從法文直譯為中文,廣受學界歡迎。現將其譯著略作校勘,以饗讀者。

目錄

譯者弁言
著者原序
上篇 初基智識
第一章 搜尋史料
第二章 輔助之科學
中篇 分析工作
第一章 歷史知識之概況
第一部 外形鑑定(校讎考證鑑定)
第二章 原本文字鑑定
第三章 製作原始鑑定
第四章 史料之類分整理
第五章 校讎考證與校讎考證家
第二部 內容鑑定
第六章 命意釋義鑑定(解經鑑定)
第七章 忠實與精確之反面鑑定
第八章 特件事實之個別研究
下篇 綜合工作
第一章 歷史構造之概況
第二章 事實之匯聚分組
第三章 構造之理想推度
第四章 構造之大體編裁
第五章 史文造作
結論
附篇一 法蘭西中等歷史教育
附篇二 法蘭西高等歷史教育
出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