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精選集:蘇軾集

歷代名家精選集:蘇軾集

《歷代名家精選集:蘇軾集》分詩、詞、文三部分,各按時序排列,每篇均註明蘇軾創作時間、時任職務及所在地,俾使讀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釋力求簡潔,但都注出蘇軾的出處行藏和所用典故出處,也儘量吸取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見解均有註明。對於難句略加串講,難字亦標出注音,以方便讀者閱讀。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名家精選集:蘇軾集
  •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 頁數:330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陶文鵬 鄭園
  •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643928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歷代名家精選集:蘇軾集》共選錄蘇詩一百一十一首,詞五十首,文三十篇。選材兼顧到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使讀者可略窺全豹,同時以能突出蘇軾的創作個性為旨歸。所選作品依據底本,詩文以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和《蘇軾文集》為主。

圖書目錄

前言
詩選
和子由澠池懷舊
石鼓歌
王維吳道子畫
郿塢
次韻子由論書
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禱磻溪。是日宿虢縣。二十五日晚,自虢縣渡渭,宿於僧舍曾閣。閣故曾氏所建也。夜久不寐,見壁間有前縣令趙薦留名,有懷其人
和董傳留別
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泗州僧伽塔
游金山寺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戲子由
吉祥寺賞牡丹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五首選二)
吳中田婦嘆
新城道中(二首選一)
法惠寺橫翠閣
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選一)
山村五絕
於潛女
有美堂暴雨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五首選一)
雪後書北台壁二首
和文與可洋州園池(三十首選二)
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行,中途雪復作
和孔密州五絕(五首選一)
韓斡馬十四匹
讀孟郊詩二首
續麗人行
百步洪(二首選一)
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
送參寥師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舟中夜起
大風留金山兩日
予以事系御史台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復用前韻二首
梅花二首
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二首
初到黃州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琴詩
南堂(五首選一)
東坡
和秦太虛梅花
海棠
題西林壁
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二古銅劍
次荊公韻四絕(四首選一)
次韻蔣穎叔
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
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
登州海市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將老焉
虢國夫人夜遊圖
杜介送魚
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選二)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贈劉景文
淮上早發
和陶飲酒(二十首選一)
次韻吳傳正枯木歌
慈湖夾阻風(五首選三)
壺中九華詩
南康望湖亭
秧馬歌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
贈王子直秀才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荔支嘆
食荔枝(二首選一)
縱筆
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藤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
行瓊儋間,肩輿坐睡,夢中得句云:“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鐘。”覺而遇清風急雨,戲作此數句
被酒獨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覺四黎之舍(三首選二)
倦夜
縱筆三首
汲江煎茶
儋耳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選一)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次韻江晦叔(二首選一)
……
詞選
文選

序言

蘇軾是北宋文壇的一代盟主,宋代最傑出的文學大家。他才華橫溢,創作力旺盛,著述宏富。在文學藝術上有多方面的重大建樹和深遠影響: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有宋一代詩歌的新風貌,而他被公認為可與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比肩的詩壇巨擘;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詞的開創者;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繪畫與文同米一起建立了宋代文人寫意畫派。蘇軾對詩、詞、文、書、畫的藝術奧秘作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與探討,是有真知灼見的文藝理論批評家。他還深諳園林藝術,精於鑑賞金石,又有博大精深的哲學與文化學術思想。涉獵的領域如此廣闊,並都取得高度的成就。這樣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舉世罕見,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是大器晚成的散文家。母親程氏有文化修養,教蘇軾讀書,使其從小就“奮厲有當世志”。弟弟蘇轍,是蘇軾一生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同道。蘇軾勤奮好學,剛人成年,便“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宋仁宗嘉占元年(1056),蘇軾與父親、弟弟入京。次年應禮部舉,中進士,主考官歐陽修讀其文章,驚為異人,稱“他曰文章必獨步天下”。服母喪畢,於嘉祜五年(1060),應制科考,人第三等。神宗熙寧四年(1071),官至太常博士。此時,正值王安石變法。蘇軾鑒於前朝失敗的教訓,不主張太激烈的變革,針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危機,提出一系列改革主張。但是遭到了當權派的排斥,難以立足朝廷,於是自請外任。自熙寧四年起,先後任杭州通判,徐州、密州、湖州知州。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羅織罪名,誣陷蘇軾以詩文訕謗朝廷,致使其被捕下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蘇軾遭受了幾個月的折磨,僥倖獲釋,責貶黃州。元豐八(1085),哲宗繼位,高太后任用舊黨領袖司馬光為宰相,盡廢新法。蘇軾因與舊黨關係親厚,被調還朝,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由於他在地方任上,對新法的益處有所認識,所以與舊黨也產生分歧,結果,又一次被放外任,歷知定州、杭州、揚州。高太后死,哲宗親政,新黨再度執政,蘇軾又遭貶謫,先至偏遠的惠州,後被貶至天涯海角的儋州。元符三年(1100),徽宗繼位,蘇軾遇赦。次年,病逝於北歸途中。蘇軾的一生,時時處處關切國計民生,屢遭迫害而忠貞不渝。每到一處,便為當地的老百姓盡心盡責地做事。他的政績和他的崇高品格,在當時已廣受人們推崇和愛戴,以致在常州去世時,“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
蘇軾的思想以儒家為本,同時受道家和佛家影響很深。他少年時就十分傾慕屈原、諸葛亮、陸贄等經世濟時的人物,認為“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和子由苦寒見寄》),可見,他輔君治國、大濟蒼生的抱負。同時,他又博覽佛道典籍,與許多和尚道士交往。他景慕陶潛,追求老莊隱逸生活,熱衷道教養生之術。蘇軾將儒家與佛老融會貫通,善於從日常的人情事理把握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相通相近之處,以致用為歸旨,圓通地觀照事理。總之,蘇軾奉儒而不迂執,好道而不厭世,參禪而不佞佛,通三家之變,成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簡易圓通。在升沉之中,始終能做到窮達如一。
蘇軾為人光明磊落,正直坦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予欲有言,言發於心而沖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己,以謂寧逆人也,故率吐之。”(《錄陶淵明詩》)在關乎國家生民的大事上,他不慮禍福,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不隨人俯仰、苟合趨利。他開朗樂觀,幽默風趣,智慧超卓,在艱難困苦中仍能曠達自適,一生堅持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的人格魅力,不僅使歷代文人士大夫深深傾倒,而且贏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和讚賞。
蘇軾的詩今存約二千七百餘首。他一生於詩用力最勤。他的詩歌與詞和散文相比,題材更廣闊,內容更豐富,風格更多樣。其思想和藝術成就都顯示了對前輩詩人歐、蘇、梅和同時代詩人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超越,堪稱一代宋詩之冠。蘇軾的政治諷喻詩揭露社會矛盾和政治弊病,反映民間疾苦,表達了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在數量更多的抒懷遣興詩中,多方面地表現出蘇軾的性格、胸襟、風神氣度。這一類詩真情袒露,個性鮮明、感受獨到、內涵深厚,活靈活現出東坡飄逸灑脫的自我形象,尤能觸發讀者的心弦共鳴。蘇軾一生喜愛登山臨水,“身行萬里半天下”(《龜山》),探奇訪勝。他用一枝生花妙筆,把雄奇的三峽、壯闊的長江、嫵媚的西湖、怒濤如雪山的錢塘潮、神奇變幻的登州海市、海島儋耳的椰林黎寨,都一一真切生動地收進詩卷之中。他的山水詩善於敏銳地捕捉住大自然中的動景,擅長營構奇氣噴薄、瑰奇壯麗的意境。他的詠物詩也很有特色。他喜愛詠花,寫下了不少詠梅花、杏花、海棠的名篇佳什。他也愛好題詠諸如筆、墨、紙、硯、扇、手杖等文化用品,古代的‘文化遺產以及茶、酒、奇石等,這使他的詩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他描繪景物不即不離,形神兼備,使詠物與抒情水乳相融。他繼承和發展了唐代詩人李白、杜甫、李頎寫人物素描詩的傳統,在詩中成功地刻畫出以落拓不羈、耿介拔俗的奇士為主的多種人物形象。蘇軾在題畫詩、評書詩、論詩詩中寄寓獨到的藝術見解、審美情趣和人生體驗。其中題畫詩充分發揮詩的想像,生動地再現畫境,並寫出畫筆所不能到之處,使濃郁的詩情在畫外蕩漾,實際上是對繪畫的藝術再創造。蘇軾在各種題材的詩歌中融入理趣,表達他對自然、社會、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這些詩的哲理新穎精警,足以啟迪靈智,奠定了宋詩以理趣勝的一大特色。蘇詩立意高遠,構思巧妙,詩思敏銳,其新奇豐富又妥帖自然的比喻令人拍案叫絕。蘇軾在以文為詩方面吸取了歐陽修、蘇舜欽、梅堯臣等人的經驗,使充沛的感情、生動的意象、天矯的筆勢和流暢的節奏結合,避免了淺率浮滑或生硬晦澀。由於借鑑吸收,古文的章法、筆法、句法、詞語,蘇軾的許多古詩和一此律詩都能做到意脈貫通又轉折頓挫,詩意的承接轉換有如行雲流水。蘇詩的語言清新、博洽、鮮活、靈動。舉凡經史詩賦、佛典道藏、生活口語、民間俚語,無不任其驅遣運用。蘇軾胸藏萬卷,善於使典用事,隨手拈來,如水中著鹽,渾然無跡卻內涵深永。蘇詩中的對仗,工整新奇,自然靈活,常以語脈的_流動和上下旬意的疏離反差而增強語言張力並拓展詩意空間。蘇軾駕馭自如地運用古、近各種詩體。他的七言古詩波瀾浩大、變化不測,尤為出色。七律頗得劉禹錫的豪健和自居易的流麗,卻更自由灑脫。七絕清美精妙,有尺幅千里之勢。蘇詩以清雄曠放為主體風格又兼具多種姿態,正如劉克莊所評:“有汗漫者,有典麗者,有麗縟者,有簡淡者,翕張開闔,千變萬化。”(《後村詩話》)錢锺書先生說蘇詩是宋詩中“最真朴出自然”的(《蘇東坡的文學背景及其賦》),見解獨到。總之,蘇軾極大地提高了宋詩的思想與藝術境界,堪稱北宋詩歌之魂。
蘇詞今存三百四十餘首,是北宋詞人存詞最多者。蘇軾對傳統詞風作了重大變革,詞的詩化是蘇軾大膽的嘗試,即“以詩為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內容和題材的擴大。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除了男女之情、羈旅之愁等傳統題材之外,舉凡山川景色、紀游詠物、悼亡贈友、懷古感舊、傷時論世、詠史遊仙、農事村景等詩人慣寫的內容,都大量寫入詞中。其二,主體意識的強化。突破以往抒情主人公不確指的“共我”,而強調抒寫作者自我,生動具體地表達出自我獨特的生命體驗,抒發自我政治和人生的理想。其三,意境、風格的創新。蘇軾在詞中創造出清雄高遠的意境和豪放曠達的風格,這是詞史上前所未有的。他還將詩的理趣入詞,創造出情、景、理相融的作品。其四,形式、音律的突破和表現手法的發展。傳統詞原是嚴守格律,蘇軾卻有意在一部分詞中不為應歌而作,以便更充分地表情達意,使詞成為一種獨立於音樂而不完全離棄音樂的抒情詩體。陸游稱其“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老學庵筆記》卷五)他融會了前人多種藝術技巧,提高了詞的表現功能。其五,對傳統婉約詞的“雅化”。他充分發揮傳統婉約詞抒情真摯細膩、幽微深曲的特長,運以沉著或疏放的筆墨,不僅顯示出淳厚深沉的自家面目,還使詞向士大夫化的“雅”方向發展,奠定了雅詞為主的詞風格局。蘇軾對詞的革新是全面的,他賦予詞全新的生命,為其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南宋劉辰翁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在我國詞史上,蘇詞和後來發展其豪放之風的辛詞,堪稱兩座巍然並立的藝術高峰。
蘇軾是一位作品豐贍、兼擅眾體的散文大家,今存散文約四千餘篇。他認為寫作散文應當“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他的政論和史論,記、傳和書序,以及雜記、書簡、題跋等隨筆小品,無論抒情或敘事,都體現出他的創作主張。蘇軾的政論和史論,主要創作於初入仕途時期,多為針對現實而發,說古論今,立論精闢,切中時弊,激情澎湃,行文迂迴往復,縱橫馳驟,汪洋恣肆,雄辯滔滔,極有氣勢,顯示了一位傑出政治家、思想家的見識和素養;而其旁徵博引,巧譬善喻,揮灑自如,又見出詩人兼學者的學問與才情。其記、傳、書序等敘事體文章,善於突破傳統框架,自成一格。記敘筆墨簡省而形象生動,神采飛揚,又能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章法結構靈活多變,各極其妙。比其政論、史論具有更高的文學價值,傳世名篇多不勝數。蘇軾的書簡、雜記、題跋等隨筆性文字,更是獨具風韻的神品逸品。這些小品文,或敘身邊瑣事,或述流放生涯,或憶舊懷友,或抒人生感慨,無不從性靈中流淌而出,自然成文。篇幅有時短至寥寥數語,卻意味深雋。它們主要作於其人生的中晚期。蘇軾歷經磨難,卻仍能寫出那么多曠達自適、情趣盎然、幽默詼諧的文字,使讀者從“一中看到了他的浩然之氣與赤子之心。蘇軾自評其隨筆小品“自然超妙”(《得月樓古文緒論》),十分中肯。這些小品文大大提高了古代散文的文學性、抒情性和藝術個性。蘇軾還繼承發展了杜牧和歐陽修開創的散文賦,使之兼具詩、文之長。二十多篇蘇賦都是精品。前後《赤壁賦》,寫奇景,抒逸懷,蘊妙理,是傳誦千古的散文詩。蘇軾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創作的最高成就,是北宋古文運動的豐碩成果,在當時和後世都發生過巨大的影響。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曾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黃、惠、儋三個地方,正是蘇軾兩遭貶謫之處。這自嘲的語氣中,隱含了蘇軾幾多辛酸!但反觀其詩文創作,我們不妨把這看成一個豪語——外在的功業似乎一無所成,只贏得了遠謫的命運;然而遠謫對於精神上的收穫,卻是不可估量的,並在詩、詞、文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不難想像,如果蘇軾沒有兩次貶謫,不曾經受如此艱困險惡的磨難,而始終居於高位,一帆風順,那么我們今天就不可能讀到這么豐富美妙的文學作品了。
本書共選錄蘇詩一百一十一首,詞五十首,文三十篇。選目去取兼顧到題材內容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使讀者可略窺全豹,同時以能突出蘇軾的創作個性為旨歸。所選作品依據底本,詩文以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和《蘇軾文集》為主,詞以鄒同慶、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為主,問采他本。詩、詞、文三部分,各按時序排列,每篇均註明蘇軾創作時間、時任職務及所在地,俾使讀者有一清晰的背景印象。注釋力求簡潔,但都注出蘇軾的出處行藏和所用典故出處,也儘量吸取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凡重要見解均有註明。對於難句略加串講,難字亦標出注音,以方便讀者閱讀。蘇軾研究歷代不衰,早已蔚為大觀,我們的才力有限,疏漏錯舛之處,盼請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