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中醫師傳讀本: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

歷代中醫師傳讀本: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

《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是一本中藥學專著。本書作者在原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學習心得及臨床實踐,通過提要、注釋、按語及助讀的形式對原著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幫助讀者更輕鬆地領會原著的精深內涵。實為中醫學的在校生及中醫愛好者臨證參考之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中醫師傳讀本: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
  •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63頁
  • 開本:32
  • 品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作者:朱克儉 朱沛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77817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編輯推薦,文摘,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學習中藥學的入門必讀書——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原著既是普及中藥學的入門之作,也是記述中藥學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重要文獻,與《脾胃論》齊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著的本草經典導讀,國醫大師裘沛然署名推薦。

作者簡介

朱克儉,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臨床藥理研究室主任,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完成的國家及省廳級科研課題中獲省部級、廳科技進步及優秀成果獎22項次,其中省部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主編學術專著9部,發表論文70餘篇

媒體推薦

歷代中醫師傳讀的就是它——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

圖書目錄

總賦1
寒性1
熱性8
溫性12
平性17
用藥發明23
卷二
主治指掌52
用藥須知109
用藥法象109
四時用藥法114
用藥丸散115
藥本五味歌117
炮製藥歌(計六首)118
妊娠服藥禁歌120
卷三
玉石部122
草部(上)147
草部(中)162
草部(下)182
卷四
木部199
人部225
禽獸部228
蟲魚部234
果品部248
米谷部253
蔬菜部256

編輯推薦

《歷代中醫師傳讀本: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助讀》:歷代中醫在師承教育實踐中形成的讀本有它的獨到之處,對今天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仍然具有補充作用和參考價值。

文摘

竹葉上清心火、下利小便,善清心除煩,生津止渴,治療熱病傷津的煩熱口渴,以及多種煩渴證,還可治療心火上炎、。又下移小腸的口瘡尿赤證。竹葉還有止咳化痰之功。賦文謂其“能止咳喘促氣勝之上沖”;《名醫別錄》也言竹葉“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食療本草》稱其“主咳逆”;《日華子本草》記載其“消痰”。古方中亦有大量的方劑用竹葉治療咳喘、痰嗽,如竹葉湯,通苓散等。注意:另有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莖葉,與竹葉非同物,但二者藥性較相近似,即均能清熱除煩及利尿通淋。不過比較而言,竹葉清心除煩作用較強,而淡竹葉尤長於清熱利尿。
蔥白辛溫不燥烈,發汗不峻猛,可用於風寒感冒的輕證;還善宣通.陽氣,溫散寒凝,可治療陰盛格陽、陰寒腹痛及寒凝膀胱氣化不行的小便不通證。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其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白喉棒狀桿菌、結核分枝桿菌、志賀菌屬、鏈球菌、皮膚真菌等。蔥白既宣通陽氣、溫散寒凝,又抑制志賀菌屬,所以賦文謂其對風寒邪氣內入陽明的下痢效好。
天麻入肝經,善熄風止痙,且藥性平和,適用於各種病因的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均可使用。如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的鉤藤飲、醒脾丸中均用天麻;其還擅平肝陽、止痛,為治眩暈、頭痛的要藥,不論虛實均可套用;其又祛外風、通經絡止痛,可治療中風偏癱、肢體麻木、風濕痹痛等證。
大棗為富含營養成分的補脾益氣藥,可用於脾虛證,單用有效,即“大和脾胃”,其護胃氣之效還可用於緩和毒烈藥性;大棗還善養心安神,為治療心失充養、心神無主的髒躁病證及失眠證要藥。因“心者神明出焉,精神之所舍也”,“心主身之血脈”,所以賦文稱其“助脈強神”,即補脈,強健心神。近年用大棗治療“血小板減少症”、“過敏性紫癜”等血液病、小兒多動綜合徵及焦慮症、癔症失音等取得較好效果。
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風濕痹痛的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無論上下均可用。賦文說其“消胸中痰涎之痞”,《本草綱目》也用其配半夏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現代還用威靈仙配茵陳、白僵蠶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等,說明其有消痰逐飲之功。威靈仙還可消骨鯁,並“散疴癢皮膚之風”,蘇頌謂其治“皮膚風癢,白癜風,熱毒風瘡”,古今臨床均以此配伍治療多種皮膚病。
鼠粘子功能疏散風熱,又長於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兼能透疹。可治療風熱表證兼見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多者,以及麻疹不透、風濕浸淫血脈的瘡疥瘙癢等。其還能解毒消腫治療癰腫瘡毒、丹毒痄腮等。
草豆蔻長於燥濕化濁、溫中散寒、行氣消脹,可治療脾胃寒濕的腹痛、嘔吐、瀉痢等證。
延胡索一藥,宋代《開寶本草》主要強調其具有破血祛瘀之功。至明代《本草綱目》對其功能有進一步認識,明確指出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藥理研究也顯示,本品含有的延胡索乙素有顯著鎮痛、催眠、鎮靜與安定的作用,凡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胸腹諸痛、月經痛、產後瘀滯腹痛及跌打損傷的瘀腫疼痛,皆可套用。

目錄

卷一
總賦
寒性
熱性
溫性
平性
用藥發明
卷二
主治指掌
用藥須知
用藥法象
四時用藥法
用藥丸散
藥本五昧歌
炮製藥歌(計六首)
妊娠服藥禁歌
卷三
玉石部
草部(上)
草部(中)
草部(下)
卷四
木部
人部
禽獸部
蟲魚部
果品部
米谷部
蔬菜部

序言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師承教育是中醫學術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形式。它的肇始可以。認為與中醫藥的起源同步,相傳黃帝是岐伯的學生,僦貸季是岐伯的老師。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文獻《黃帝內經》就是以黃帝向岐伯請教問答的記述。唐宋以來,名醫輩出,他們的醫療經驗及學術特色,大都依靠師承教育的形式,父傳子受,師授徒承,代代相傳,各具特色,組成了一個人才鏈和人才群體。
比師承教育起步略晚的中醫學校教育,據傳在南北朝時期的秦承祖開始創立,及至隋唐時代,始設“太醫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中醫教育機構。此後師承教育與學校教育並行,為中醫學術傳承發揮了較好作用。
在千百年中醫傳承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批薈萃中醫藥理論和名醫經驗精華的讀物。這些讀物,大都文字較淺顯,易記易誦,而內容頗多精湛,如《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湯頭歌訣》、《醫宗金鑒》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大力扶持中醫,全國各省(市)都已創辦了中醫院校,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專業的中醫藥教育體系,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了不少人才。在教材建設方面,已有多版全國統編教材問世。儘管如此,歷代在師承教育實踐中形成的讀本仍有其獨到之處,對今天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仍然具有補充作用和參考價值。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以“提高夯實中醫藥理論與臨床基礎”為宗旨,著手出版此套《歷代中醫師傳讀本》,為中醫藥事業做了一件有實際意義的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