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熔金:文學研究所50年記事

歲月熔金:文學研究所50年記事

《歲月熔金(1編):文學研究所50年記事》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前輩學者各自獨具的性格特點、淵博學識、不畏壓力的精神進行了回顧,在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歲月熔金:文學研究所50年記事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57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06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438809
內容簡介,文摘,媒體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歲月熔金(1編文學研究所50年記事)》這本紀念文集雖然不可能全面地反映研究所50年的歷史,但它的內容還是比較廣泛、豐富的,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的側面記錄和描述了文學研究所50年的跋涉,和幾代學者獻身學術的精神風貌;進而顯示出全所民主和諧的工作氛圍和實事求是的學術傳統。它們可以喚起過來人的記憶和聯想,也能夠激發後來者的思索和評判,與作者一起重溫這段既美好又不無苦澀的歷史歲月。
圖書目錄
前言
深切懷念老所長鄭振鐸何其芳同志——文學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紀念
悼念鄭振鐸先生
記憶中的鄭振鐸先生
何其芳同志如何領導科研工作
回憶何其芳先生
和其芳同志一起養豬
身為將軍夫人的副所長——回憶唐棣華同志
新時期開端時的文學研究所
沙汀、荒煤同志對文學研究所建設和發展的貢獻
記荒煤同志
新時期文學所的三項重要工作
文章千古事,品德萬人欽——懷念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先生的晚年生活
記憶的碎片——緬懷錢鐘書先生
可親可敬的錢鐘書先生
坦蕩君子風仁厚長者心——懷念余冠英先生
懷念孫楷第先生
折腰胼手非無苦,一念新苗樂有餘——憶吳世昌先生教我做學問
逝者如斯川水長流——紀念吳曉鈴先生
餘光酬盛世夕照映霞天——蔡儀同志晚年生活片斷
他就是典型——蔡儀先生印象
臨風想望更見良師益友情深——緬懷唐弢先生
唐弢:一盞不滅的學海明燈
記毛星同志
文學所“三老”印象
古代組“老先生”印象記
“文革”前兩年古代組雜憶
緬懷幾位師長和學長
珍視“三寶”風範長駐
毛澤東主席與《不怕鬼的故事》
參加編寫《新中國十年文學》的前後
三卷本《中國文學史》的編寫經過
記胡喬木同志對三卷本《中國文學史》的意見
蔡儀同志與《文學概論》
編撰《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若干背景材料
《唐詩選》編注工作的回顧
毛星同志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文學研究》的創辦與改刊
《文學評論》復刊的前前後後
憶1978年的《班主任》討論會
春寒時節的愛智山莊——憶《文學評論》編輯部舉辦的進修班
早期的《文學遺產》和它的復刊
回憶《文學知識》
《文藝理論譯叢》及《古典文藝理論譯叢》
的創建及工作概況
《中國文學研究年鑑》的創建
我在“文研班”的讀書生活
一段難忘的經歷
永遠溫暖身心的情誼
文學研究所工作回憶片斷
我對文學所資料室工作的點滴回顧
初進文學所的時光
憶往日
從“當代組”到“當代室”
我對文學所的回憶
一切從“不惑之年”重新開始
憶幾個老人
“文革”中文學所的一些人和事
丙辰·清明·文學所
回顧在文學所工作的日子
艱難的選擇
理想·攀登
我的專業選擇
文學所圓了我的文學夢
文學所——我人生的第二個平台
我愛文學所的“冷板凳”
學術的歡欣與困窘——獻給五十歲的文學所
後記
封底封底

文摘

書摘
我們飼養班無愧於文學所這個集體(記得當時有人說文學所總是吃虧,不如別的單位拔尖占強,大概是因為學文學的人總有些浪漫主義,不大實際),做出了成績,也曾在全校大會上介紹過典型經驗。原因並不在於我們個個都是天兵天將,而的確是由於我們飼養班有鑽研精神。這種鑽研精神的提倡、發揚,應該歸功於我們這個小集體中一位“長者”,即何其芳同志。
翻開保存下來的《養豬日誌》,其中其芳同志的筆跡,歷歷在目。當年,他在一天工作完畢之後,坐在一個小馬紮上,伏在床邊,借著馬燈的黃光,寫下《養豬日誌》的。
現在選錄兩天的記錄,以見一斑。
《養豬日誌》
4月15日 上午晴,下午陰,轉小雨。
餵三頓。早飯餵後和張書明趕豬到林場牧放,順便到經濟所豬圈參觀。席棚內有二人剁豬食(冬天存的白菜葉),一人燒火。據說專餵豬者三人,另有二人磨豆腐兼管養豬。養豬22頭:母
豬3頭,小豬19頭。他們的經驗是:菜要剁細,一切餵的東西都要煮熟。一人特別介紹他們的經驗是一切豬食煮熟,所以他們的小豬架子長得大。但我觀察他們養的三個多月的小豬,架子也並不特別大。回來,經濟所的看守棚的一個老病號(原司機工人),大給我講了一頓養豬的理論,他反對豬牧放,說他們家鄉人都願意買圈養豬及其肉,不願意買散放豬及其肉,說散放豬肉粗,不嫩。圈養豬蹄尖,散放豬蹄圓,因跑路過多。又說“豬八月”,八月長多重就是多重。又說摸豬的牙齒,一年以內的牙有刺,一年以上吃東西多了,牙就沒有刺(尖?)了。
昨天發現第二窩的一個最瘦弱的小豬不大吃食,精神萎靡不振,今天仍如此。張書明下午到東嶽去請獸醫,獸醫雖未帶體溫表,也判斷它發高燒,說它皮色紅,沒有精神。打了一針青黴素。晚食時,好像它精神好了一些。
餵晚食時因張書明陪獸醫看小豬病,我第一次挑了兩大桶豬食,但不滿,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然後又提了兩個小桶。挑兩大桶時雖覺吃力,還是努力一口氣挑到了豬圈旁邊。
4月23日 早晨豬跑出八頭。四頭大豬和四頭小豬。昨天和昨夜下雨,後院(積水池)後牆倒塌,母豬帶頭出走。
餵三頓,晚上糠16碗,麩子8碗,調兩桶(差一點快滿)和一大半桶(餵母豬,摻麩子)。各槽吃得光光的,似乎這樣的量恰好。羅山一號看來長大,胖了一些,吃食到最後。母豬吃剩不願
吃的食,它也去吃。15號小豬也是吃食到最後。我看它們的病不是豬瘟。15號精神也不壞,羅山一號只是仍然有些咳嗽,其他原來咳嗽的小豬都沒有聽見它們咳嗽了,大概是打土黴素針的效果。只是16號仍瘦小可憐,精神仍不振作,應該單獨給它餵。
老馬(按:指馬世龍同志)和王燎熒把原豬圈後院後牆用濕泥塊修起來了。豬大概跑不出去了。
下午天有晴的趨勢,還出現了一會兒陽光。
從這些記錄,可以看出其芳同志對工作的熱忱。他在一次座談會上,曾套用了《紅樓夢》里的兩句話,說自己是“豬憂亦憂,豬喜亦喜”(《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有條燈謎是:“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謎底是一面鏡子。“象憂亦憂,象喜亦喜”原出於《孟子》的《萬章》篇,意思是說舜對他的弟弟非常好,其弟名象,象憂愁,舜也憂愁,象歡喜,舜也歡喜。《紅樓夢》用來說明照鏡子時的形象)。有的同志開玩笑說,這恐怕有點唯心論,你怎么知道豬是憂還是喜呢?正合了一句古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其實,其芳同志的話是很有道理的。每個做過飼養工作的人都能觀察到,豬要是搭拉著尾巴,無精打采,老挨牆角站,或鑽人褥草,不願起動,那就是因為有病而情緒不佳,得倍加留神;而如果豬在槽旁吃食,尾巴搖晃不停,有時尾巴上面還卷個小圓圈,那就是它高興的時候。其芳同志還說過,任何工作都有它的特點,有一些微妙之處,只有鑽研進去,才能有所體會,蓋不僅養豬而已。
我們製作發酵飼料,還有點創新。發酵是複雜的學問。要先做出黃酒麴,醋曲、醬曲,再把三樣混合,才能造出“中曲”的曲種來。要有一間消過毒的房,操作人員穿白罩衣,做曲種要用好多個木盒,一天24小時進行觀察,像搞化學實驗。我們沒有這些條件,壓根兒辦不到,只好望洋興嘆。在摸索中我們找到了一種用現成的江米酒麴的發酵方法,很簡便.效果很好。一小塊江米酒麴能傳好多代,而且不易發酸。做出來,軟熟香甜,酒味撲鼻。溫度能達到四十多度,摸之溫手,豬很愛吃,吃了納頭便睡,便於長膘,還能增加營養。其芳同志很擅長做這種發酵飼料,常常在小窩棚內獨自操作,先用粉碎的米糠拌上捏碎了的江米酒麴,發酵成為曲種,分量約滿滿一個臉盆。作好曲種,再把它們摻和在裝有一麻袋粉碎的米糠的大缸內,用大鐵杴來攪拌。加上水,使其約微濕潤,把麻袋鋪在缸口,過了一天,就全部發酵了,在餵豬食之前,先從中挖出約一小盆,即作傳代的曲種用。
這種發酵方法,似乎不見於記載。目前農村的個體養豬專業戶,也不妨試試看,肯定會比泔水拌生糠或者煮糠糊糊強,而且頗為經濟。錄之以供參考,庶不負其芳同志之苦心耳。 當年我們曾養了一口大白豬,買來時有30斤,一共餵了兒個月,重達346斤。平均每月增重28.7斤,每天增重0.95斤。徹底打破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傳統觀點,
這也是件痛快的事情。
然而,其芳同志畢竟是帶病工作。我們雖然減輕他的負擔,終竟在當時不能根本改善他的處境。直到他調回北京,我們才算放心。這一段困難日子,我們是在一起度過的,永遠銘記在
我的心中。常常在我眼前,浮現出他那不屈的身影,鼓勵著我前進……
1986年12月
轉載自(衰心感謝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身為將軍夫人的副所長
——回憶唐棣華同志
劉士傑
我在1964年進文學所時,唐棣華同志是文學所的副所長。她個兒不高,瘦瘦的,戴一副眼鏡,給人以精幹的印象。她這位副所長主管文學所的行政工作,是所長何其芳同志的得力助手。在她任副所長期間,文學所的行政工作被安排得井井有條。許多瑣屑、難辦、難纏的事,到了她那裡,三言兩語就做出了決定,並且雷厲風行,說做就做。在她身上絕對看不到機關工作中常見的互相推諉,拖拉等不負責任的現象。她的果敢、負責的工作作風,不憚繁瑣、勤懇踏實的敬業精神,贏得大家的交口稱譽。人們從她身上,看到一位革命老幹部的本色。
來所不久,我就聽人介紹過唐棣華同志的情況。她是湖北人,出身於書香門第,是一位大家閨秀。後來,她衝破封建家庭的約束,投身於革命洪流,最後與黃誠將軍結為伉儷。儘管廬
山會議已過去多年,但是黃克誠將軍仍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為將軍夫人,她沒有頤指氣使、飛揚跋扈的官太太派頭;這當然不是因為丈夫在政治上被黜才如此。據與她過從甚密的同志說,在廬山會議之前,她一貫就是平易近人的。她衣著樸素,貌不驚人。在人群中,她看起來是一位知識女性。作為副所長,她也沒有一點架子,待人真誠熱情,人們有困難,總要去找她。而她總是盡力予以解決。當時,有一件事給大家留下極深的印象。一次,當人們翻開新的一期《文學評論》時,都不約而同地驚訝起來,原來上面發表了一篇頗有水平的研究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論文。而署名竟是唐棣華!《文學評論》是文學所的機關刊物,可以說是代表了國內最高水平的文學研究刊物。在人們心目中,老幹部一般文化水平都較低,更遑論學術研究了。而主管行政工作的副所長在繁忙瑣碎的行政公務之餘,居然能寫出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真是難以令人置信。從此,大家對唐棣華同志就刮目相看,更增加了一分尊敬。
“文革”的風暴降臨後,唐棣華同志遭受了比其他“牛鬼蛇神”更加猛烈的衝擊。因為她是“雙料黑幫”:既是“走資派”,又是“反黨分子的老婆”。我親眼看見紅衛兵們對她進行瘋狂的揪斗,及至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每當紅衛兵沖她揮舞拳頭,高喊:“打倒反黨分子黃克誠的臭老婆唐棣華”時,她總是平靜沉著地說:“黃克誠是黃克誠,我是我!再說黃克誠也沒有反黨!”聲音不大,但很有力。紅衛兵被激怒了,揮拳吼叫: “不許為反黨分子黃克誠翻案!”“打倒唐棣華!”還逼她承認黃克誠是反黨分子。她高昂著頭,緊閉嘴唇,就是不說話。於是,一個紅衛兵上去揪住她的頭髮,把她的頭往下摁,叫她“低頭認罪”。但只要一鬆手,她又高高地揚起頭。她的倔強,引來了憤怒的紅衛兵一陣猛烈的拳打腳踢,她額前頭髮散亂,嘴邊噙著血,就是不肯低頭。我不忍卒睹,心想:你只要低一下頭,何至受皮肉之苦?由於她在“牛鬼蛇神”中“認罪態度最壞”,所以她吃的苦頭最多。
粉碎“四人幫”後,隨著彭德懷的冤案得到昭雪,黃克誠將軍也獲得平反,重新回到中央領導工作崗位上來。而唐棣華同志則從文學所調到近代史所任副所長。從此,我就很難見到她了。
……

媒體推薦

前言
“日光如熔金,湧上蒼海流”,宋詩這一名句展示了歲月流轉的燦爛和蒼茫。伴隨著日光熔金,滄海涌流,這裡有談論不盡的歲月的故事。讓我們打開回憶的窗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腳步已經踏過了50個春秋。經歷過建國初期的青春激情、“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烈日烤灼、“文革”期間的瘋狂荒謬和改革開放後的全面振興,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我們的研究所也到了經歷過風雨、感受過滄桑的中年時代。在這50年裡,文學所的悲歡榮辱與共和國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文學所50年的歷程實際上都已構成當代文化發展的重要篇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文學所的成長歷史就是整箇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縮影。對一個人,50年幾乎是他一生的大部分;對一個研究單位,50年的時光所賜予的,也會有無數豐富而曲折的故事。翻閱文學所的歲月故事,回憶文學所大師們的音容笑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觸摸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和命運的神經,就是解讀中國學術和政治的密碼。
歲月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且說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決定成立這個文學所,任命鄭振鐸為所長、何其芳為副所長。並且在不長的時間匯聚了俞平伯、錢鐘
書、余冠英、王伯祥、孫楷第、蔡儀、唐鎪、吳曉鈴、卞之琳、潘家洵、羅念生、楊絳(季康)、戈寶權、羅大岡、李健吾、毛星、賈芝、葉水夫等學養深厚的學者,發揮了學科完備、人才密集的聚合效應,展示了“選豪俊,講文學”的漢唐盛世的抱負。在共和國經濟基本恢復而重新規劃建設藍圖的關鍵時刻,就成立這么一個國家級的文學研究中心,其宗旨在於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地建設與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文學學術體系,以期建立一個泱泱大國的學術風範。如此強大的人才陣容對文學所取得輝煌的學術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這些在當代學術文化史上擲地有聲的名字為文學所撐起了一片學術史上的燦爛星空,儘管經常出現陰晴不定、群星隱輝的時分,歲月熔金,但真金不會在歲月中銷蝕。編寫本書的目的,就是以深摯的情感和歷史的理性,看取學術的名宿真金如何在歲月中沉埋、淘洗和熔鑄,閃爍著令人一睹難忘的光彩。字裡行間,時時鳴響著何其芳一首詩的旋律:“從那邊路上走過來的人,你看見了什麼?你又經歷了什麼?”
歲月的故事交織著學人的本色和人格的光澤。在本書中,我們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這些在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前輩學者各自獨具的性格特點、淵博學識、不畏壓力的精神進行了回顧,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在那些平凡和不平凡的日子裡,學界耆宿潛思於文山學海,面對名利而淡泊,面對逆境而從容,言談舉止於清醇儒雅中不乏幽默的情趣。撰寫回憶文章的人,也多是文學研究在當代不同時期的中堅和後勁,在他們和那些前輩學者之間,存在著長期相處形成的深厚師友情誼。因而,這些回憶文字也多帶有寫作者個人深厚的情感。
歲月的故事,本多憂患。這半個世紀以來,有許多時候文學被置於政治運動的潮頭浪尖,文學所作為中國最大的文學研究機構自然免不了被波及。
……

目錄

前言
深切懷念老所長鄭振鐸、何其芳同志
——文學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紀念
悼念鄭振鐸先生
記憶中的鄭振鐸先生
何其芳同志如何領導科研工作
回憶何其芳先生
和其芳同志一起養豬
身為將軍夫人的副所長
——回憶唐棣華同志
新時期開端時的文學研究所
沙汀、荒煤同志對文學研究所建設和發展的
貢獻
記荒煤同志
新時期文學所的三項重要工作
文章千古事,品德萬人欽
——懷念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先生的晚年生活
記憶的碎片
——緬懷錢鐘書先生
可親可敬的錢鐘書先生
坦蕩君子風仁厚長者心
——懷念余冠英先生
懷念孫楷第先生
折腰胼手非無苦,一念新苗樂有餘
——憶吳世昌先生教我做學問
逝者如斯川水長流
——紀念吳曉鈴先生
餘光酬盛世夕照映霞天
——蔡儀同志晚年生活片斷
他就是典型
——蔡儀先生印象
臨風想望更見良師益友情深
——緬懷唐瞍先生
唐瞍:一盞不滅的學海明燈
記毛星同志
文學所“三老”印象
古代組“老先生”印象記
“文革”前兩年古代組雜憶
緬懷幾位師長和學長
珍視“三寶”風範長駐
毛澤東主席與《不怕鬼的故事》
參加編寫《新中國十年文學》的前後
三卷本《中國文學史》的編寫經過
記胡喬木同志對三卷本《中國文學史》的意見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