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鄉小米

武鄉小米

武鄉小米,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武鄉小米”主產區屬於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165天左右,四季分明,季風強盛,氣候溫和,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少雪。武鄉縣是古代沁州黃小米的主產區。武鄉小米的初產物是穀子,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穀子脫殼後成小米,呈卵圓型,晶瑩圓潤,色澤金黃,氣味馥香。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武鄉小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鄉小米
  • 產地名稱: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
  • 品質特點:晶瑩圓潤,色澤金黃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8年2月1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武鄉小米的初產物是穀子,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穀子脫殼後成小米,呈卵圓型,晶瑩圓潤,色澤金黃,氣味馥香。

營養價值

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武鄉小米”內在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蛋白質:9.2-11.65%;直鏈澱粉:15.4-17.45%;脂肪:3.3-3.7%;鋅:12.5-15.5毫克/千克;磷:2001-2015毫克/千克;鉀:1097.5-1207.5毫克/千克;鈣:71.25-83.3毫克/千克;鐵16.9-18.9毫克/千克;硒0.033-0.063毫克/千克。
武鄉小米武鄉小米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武鄉縣屬於黃土丘陵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北端。地跨太行西麓、太岳西峰。地形象一枚綿亘於兩山之間的“如意”。東鄰黎城縣、左權縣,西界祁縣、平遙縣,北與榆社縣毗鄰,南與沁縣、襄垣縣接壤。縣域地形呈西北至東南走向的長帶形,長約150公里。東西高,山巒重疊,群山環抱,中間低而緩,平原嶺谷交錯,屬粘黃土丘陵區,土地肥沃,是武鄉小米主產區,平均海拔800-1300米。

水文情況

武鄉縣水系集中,支流密布。境內主要河流有濁漳北源、涅河、馬牧河、昌源河、雲簇河、洪水河。按其流域歸屬分為黃河、海河兩大流域。水文地質屬沁水自流水盆地區,水文特徵屬夏雨型和山地型。河道寬而闊,雨量集中在6月-9月,雨熱同步。由於水系分布廣,武鄉小米主產區全年平均降水560毫米左右,降雨和地域水源造就了武鄉小米”的口感。

氣候情況

“武鄉小米”主產區屬於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2℃,無霜期165天左右,四季分明,季風強盛,氣候溫和,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少雪。十年九春旱。年日照時數2800小時,年最高溫度37.7℃,年最低氣溫-26.2℃,最熱月份(7-8月)平均氣溫22.8℃,最冷月份(1月)平均溫度-6℃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66%,夏季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冬季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7米/秒,獨特的降水、光照、氣候條件對於武鄉小米獨特口感的形成具有決定作用。適宜的自然氣候、獨特肥沃的土壤為“武鄉小米”生長創造了優良的自然條件,有利於小米品質形成,提升“武鄉小米”品質質量。
武鄉縣環境武鄉縣環境

歷史淵源

武鄉縣是古代沁州黃小米的主產區。
2001-2003年,山西省在長治市的武鄉、沁縣、襄垣、屯留、壺關、長子6個縣實施《採用綠色食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開發優質小米》項目。
2017年10月,“武鄉小米”通過北京2017年第三次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專家評審會審定。
2018年10月14日,中國·武鄉第一屆農民豐收節暨武鄉小米開鐮節在武鄉縣上司鄉舉行。
武鄉小米粥武鄉小米粥

生產情況

2017年,武鄉縣穀子(小米)生產面積6667公頃,產量20000噸。
2018年,武鄉縣穀子種植面積現已達到了10萬畝,總產量突破了2500萬公斤。

產品榮譽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武鄉小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武鄉小米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長治市武鄉縣所轄上司鄉、豐州鎮、賈豁鄉、大有鄉、故城鎮、監漳鎮、蟠龍鎮、洪水鎮、墨鐙鄉、韓北鄉、故縣鄉、石北鄉、湧泉鄉、分水嶺鄉、石盤開發區總計14個鄉鎮1個開發區341個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6′-113°22′,北緯36°39′-37°08′。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保持“武鄉小米”品質特色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土壤地類區域種植、特定的品種、特定生產控制、特定收穫等相關的特定要求:
(一)種植地類的選擇
選擇武鄉小米源產地地域控制範圍內的地塊,由於武鄉縣地處丘陵山區,早晚溫差大,穀子生產區域沒有工礦企業,沒有污染源的影響,穀子大都種植在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土壤耕性好、通風透光的嶺坡地或台田地;穀子不重茬,同豆類、馬鈴薯、小麥、玉米等作物實行隔年輪作。
(二)整地施肥
1、秋耕壯垈:前茬作物收穫後,立即清除根茬秋深耕25厘米以上,結合秋深耕畝施腐熟的優質農家肥5000公斤、純氮10-13公斤,耕後耙耮保墒,達到動手早、根茬淨、底肥足、耕翻透、地平整的要求。
2、三墒整地:次年春季在早凍午消時進行頂凌耙耱保墒,土壤解凍後進行淺犁耙耮塌墒,播種前如果嚴重乾旱則需鎮壓堤墒,經過“三墒整地”使谷地達到土壤細碎無坷垃、上虛下實(陷鞋底不沒鞋幫)地平整的標準。
(三)種子準備
1、備種:使用優良品種晉谷21號、晉谷40號、長生07和長農35號;或購買種子時,應選擇農科院提供純度好的種子,嚴防混雜。
2、種子處理:播前3天,將種子放在濃度為10%-15%的鹽水中,撈出上面漂浮的秕谷、草籽和雜質,然後再撈出下沉種子,用清水洗2-3遍,晾乾。
3、農藥拌種。防治白髮病用35%瑞毒霉按種子量0.3%拌種;防治黑穗病用40%拌種霜,按種子量0.2%拌種。
4、播種期:為避免“胎里旱”和“卡脖旱”,使穀子需水規律與當地自然降水規律相一致,一般應在立夏至小滿播種為宜。
5、播種量:畝播量0.5-0.75公斤。
6、播種方式:採用機播或耬播,寬窄行種植,寬行40-45厘米,窄行17-23厘米,播深3-4厘米,播種後立即隨耬鎮壓(石砘壓或鎮壓器鎮壓),若土壤過濕應晾墒後鎮壓。
(四)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
(1)“黃芽砘”。播種後4-5天,當種子在土壤中發芽後還未出苗時,午後順壟鎮壓一次,可破除板結,預防“卷黃”或“燒尖”。
(2)壓青砘。當穀子長到一葉一心時,在上午11時至下午4時在順壟鎮壓一次,可防治“灌耳”促進紮根。
(3)補苗移栽。出苗後發現斷壟,最好在5葉期移栽補苗。
(4)早間苗。“谷間寸,頂上糞”,就是說穀子間苗要抓小、抓早,最好在4-5葉期間完;問苗時要留壯苗、大苗,去掉弱苗、病苗。一般單株等距離畝留苗3萬株左右。
(5)早中耕。第一次中耕應結合間苗進行,中耕時要淺鋤、細鋤、抿碎土、圍正苗、去除雜草。
2、拔節抽穗期管理:
(1)清壟追肥。穀子拔節後要徹底拔除雜草和弱、病蟲苗,使穀子苗腳清爽,通風透量;10葉期間順壟畝追施尿素8-10公斤,然後中耕培土。
(2)中耕培土。施追肥後應立即進行深中耕培土,鋤深7-8厘米,以防倒伏、增蓄水。
(3)防“兩旱”。嚴重乾旱時,在孕穗期間用抗旱劑400-600倍液畝施60公斤,以緩解“胎里旱”和“卡脖旱”。
(五)適時收穫
當谷穗變黃、籽粒變硬、谷碼變乾時,不論莖葉是否青綠,都應適時連稈割倒,在田間“歇腰”3-5天,然後再切穗脫粒。
(六)脫粒貯藏
1、脫粒。採用脫粒機或牲畜在清潔的專用場地上脫粒,禁止在公路上打場和晾曬,不能在水泥場上暴曬,自然晾乾至13%以下,以防污染和品質下降。
2、儲藏。穀子脫粒後要及時篩選或風選,然後將篩簸乾淨、含水量不高於13%的,在避光、低溫、乾燥、防蟲害和鼠害的容器內貯存,嚴禁與有毒、有害、有異味物共同存放。
(七)生產記錄要求:詳細記錄生產技術措施,建立生產記錄檔案,記載投入品的名稱、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武鄉小米產品質量符合國家農產品質量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武鄉小米所在地域範圍內的主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武鄉小米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