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道茶

武當道茶

武當道茶,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時植茶、制茶、飲茶多在道觀寺廟風行,由此也出現了名山道觀出名茶的現象。武當道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功效和濃厚的道教色彩,與西湖龍井、武夷岩茶、寺院禪茶並列為中國四大特色名茶。武當道茶綠茶產品色澤翠綠,湯色嫩綠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武當道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當道茶
  • 產地名稱:湖北省十堰市竹谿縣
  • 品質特點:湯色嫩綠,香高持久,鮮醇爽口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78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15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觀,內在品質,等級分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觀

武當道茶歷史悠久,自古就有梅子貢茶、太和茶等作為貢品敬獻朝廷。武當道茶綠茶產品色澤翠綠,湯色嫩綠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集高香、有機、醇和為一體;武當道茶功夫茶產品色澤沙綠,湯色黃綠尚亮,滋味醇和甘爽,葉底黃色淺綠,鑲有紅邊,香氣馥郁持久。
武當道茶武當道茶

內在品質

武當道茶游離胺基酸≥2.80%,茶多酚20-35%,水分含量≤6.0%,總灰分≤6.0%,碎末茶≤6.0%,粗纖維≤13.5%,水浸出物≥36.0%。

等級分類

武當道茶分級:名優茶分一級、二級、三級;普茶分為一級、二級。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十堰市位於鄂西北部漢江中游的秦巴山區腹地,其北靠秦嶺余脈,與陝西商洛、河南南陽接壤;南有大巴山系和荊山山脈,與重慶萬州毗鄰;西經漢江與陝西安康相連,東至湖北省以襄樊為界。

土壤地貌

十堰市武當道茶分布區屬秦嶺余脈和武當、大巴山系,地質以變質岩和石灰岩構造為主,地勢起伏明顯,高差懸殊。茶園海拔一般在500米—1200米的中山及高山地區,在大巴山與武當山之間有房縣、竹山、竹溪等山間河谷盆地和丘陵低山帶。由於受漢江南北特殊地形和地質構造差異的影響,十堰轄區的地表土壤及植被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地域性。土壤大部屬黃棕土和沙質土,植被豐富,土壤有機質含量1.0%-2%左右,pH值在4.0—6.5之間。

水文情況

十堰市境內有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水和漢江最大的支流堵河,≥1億立方米庫容和≥100億立方米庫容的大、特大型水庫3座,分別位於市境東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區。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市境北部三縣一市,堵河由南向北流經竹溪、竹山、十堰城區,後經鄖縣匯入漢江,水能水力資源十分豐富。

氣候情況

十堰市位於漢江流域的秦巴山區,地處中國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區的最北部。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冬少嚴寒,夏少酷暑,溫度年際變化不明顯,氣溫年較差小,屬典型的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境內山地起伏明顯,海拔高度相差懸殊,北有秦嶺山脈對北方冷空氣的阻擋和削弱作用,南有大巴山系對西南暖濕氣流的阻隔和擾動影響,加之境內丹江口、黃龍灘等大型、特大型水庫巨大庫容的“水體氣候效應”及眾多散落分布的山間河谷、盆地的“地形效應”,使得市境氣候即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典型特徵,又有別於同類氣候區域內其它地區所獨有的個性特點。年平均氣溫15.3度,無霜期期242天,年均降水量834.4毫米。年均日照時數為1834.5小時。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沛的優質水資源,廣闊的山地面積,為優質綠茶的生產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武當道茶武當道茶

歷史淵源

武當道茶自古有之,由來已久。相傳,玄天大帝真武祖師武當修道,玉皇大帝賜茶修性養生,得道成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武當道人都要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用最好的茶敬奉真武祖師,並將這一儀式沿傳至今。
茶道源於道家鼻祖老子。《道經·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記載:“老子出函谷關,令尹喜迎之於家首獻茗,此茶之始。老子曰:食是茶者,皆汝之道徒也。”老子第一個將茶作為道家待禮之物,並納入道的範疇,禮的規範,茶道由此而生。
武當道茶源於武當道人。初始,武當道人直接含嚼茶樹鮮葉,從中汲取茶汁,感茶之芬芳,用以清心明目,久而久之,茶之含嚼成為一種嗜好。隨著時間推移,生嚼茶葉之習轉變為煮服,天長日久,漸漸成為沸水沏茶品茶的習慣。武當道人常飲此茶,清心明目,心平氣舒,人生至境,平和至極,謂之太和,所飲之茶亦謂之“太和茶”,武當道茶也由此而來。
受歷史條件的局限,武當道茶最初的生產製作主要在名山道觀中流傳,唐代鄂西北山區竹溪梅子貢生產的道茶被朝廷列為貢品;明代皇帝大興土木,動用20萬能工巧匠大興武當宮觀14年,其間武當道人將道茶作為貢品,敬奉給朝廷,為皇帝獨自享用。
新中國成立後,武當道茶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並得以廣泛種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十堰山區茶葉產業發展迅猛,武當道茶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2009年以前,武當道茶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十分有限。當時,十堰市茶葉可採摘面積僅21萬畝,經營主體卻多達300多家。大大小小100多個茶葉品牌各自在外“闖蕩”,雖然先後拿到60多個國際國內評比獎牌,但在全國名茶強手如雲的市場環境下,卻很難形成大的氣候。隨著農業品牌建設日益興盛,擁有優質茶葉資源的十堰市,立志深挖文化資源,放大品牌效應。
2009年,湖北省農業廳領導到十堰市調研茶葉產業時,聽到十堰市政府將重點打造武當道茶品牌時,表示“一定大力支持”。
2013年10月21日,《湖北日報》相關報導,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湖北省農業廳決定,2014年將在全省啟動茶葉品牌整合示範區建設,重點支持“武當道茶”和“湖北青磚茶”兩大品牌整合,旨在通過品牌整合,帶動企業重組抱團發展。

生產情況

2010年,武當道茶總生產面積3萬公頃、產量1萬噸、產值近10億元。
2013年,十堰市茶葉產量達到1.31萬噸,生產產值達23.31億元,綜合產值達到64億元,分別比品牌整合前的2008年增長55%、169%、220%。茶葉鮮葉收購價由2008年的平均40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茶葉平均價格由2008年的45元/斤提高到80元/斤以上,全市60多萬茶農直接受益。2013年茶葉產業對全市農民收入貢獻率達到10.5%,位居特色產業之首。
2014年,十堰市茶葉產量1.46萬噸,產值25億元,綜合產值過70億元。茶葉主產區竹溪、竹山兩縣,茶產業收入已占當地農民收入的60%以上,茶葉產業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
武當道茶武當道茶

產品榮譽

武當道茶先後獲 “亞太(國際)低碳農業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第八屆中國農交會金獎”、“湖北省著名商標”、“湖北十大品牌茶”、“十堰城市名片”等稱號。
2009年10月,湖北省農業廳授予武當道茶“湖北第一文化名茶”稱號。
2012年,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中心舉辦的“中國最具影響力區域公用品牌”評選活動中,武當道茶榮獲中國農產品百強區域公用品牌,在全國24個進入百強的茶葉品牌中名列第一。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武當道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4年,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授予武當道茶“中國第一文化名茶”稱號。同年,該中心在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發布中稱,武當道茶品牌價值達到40.65億元,名列全國農產品類第三位。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武當道茶產自於十堰市所轄的竹谿縣、竹山縣、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房縣、鄖縣、鄖西縣、丹江口市、張灣區、茅箭區。產地位於東經109°29′—111°34′,北緯31°31′—33°16′之間。總計9個縣(市區)、104個鄉鎮。
武當道茶生產核心區為竹谿縣(蔣家堰鎮、中峰鎮、匯灣鄉、鄂坪鄉、天寶鄉、龍壩鄉、兵營鄉、新洲鄉、向壩鄉、城關鎮、水坪鎮、縣河鎮)、竹山縣(竹坪鄉、秦古鎮、得勝鎮、寶豐鎮、擂鼓鎮、文峰鄉、城關鎮、深河鄉、雙台鄉、田家壩鎮)、丹江口市浪河鎮、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共4個縣(市區)、23個鄉鎮,面積2.2公頃。輻射示範區為房縣(軍店鎮、青峰鎮、白鶴鄉、土城鎮、門古鎮、窯淮鄉、大木鎮、紅塔鄉、中壩鄉)、鄖縣(譚家灣鎮、青山鎮、白桑鎮、五峰鄉、葉大鄉、南化塘鎮)、鄖西縣(安家鄉、馬安鄉)、丹江口市(牛河鄉、土關埡鎮)、張灣區(柏林鎮、西溝鄉)、茅箭區(大川鎮),共6個縣(市區)23個鄉鎮,面積0.8公頃。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和特定內容規定。武當道茶基地核心區主要分布在竹谿縣、竹山縣、丹江口市和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輻射示範區分布在房縣、鄖縣、鄖西縣、房縣、張灣區和茅箭區。園地建設在15°—25°的緩坡地,以梯帶種植為主,按照“等高線、繞山轉,三尺深、三尺寬,餅五百(斤)、草兩萬(斤)”的標準建園;15°以下的緩平地以起壟種植為主,施足有機底肥。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NY5199—2002有機茶產地環境條件。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品種選擇以武當傳統優質的小葉群體種為主,引進鄂茶系列、福鼎系列、福雲系列、烏龍茶系列等優良品種相配套。符合DB4203/T64—2010品種選擇及相關要求。
(3)生產過程管理。武當道茶生產過程必須執行DB4203/T64-2010《武當道茶生產技術規程》。為保證武當道茶品質特色和茶葉質量安全,重點抓好以下關鍵環節:
①優勢基地建設技術。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應根據當地實際,以環保為前提,合理選擇基地。選擇遠離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空氣清新、水質潔淨地理地勢有利茶葉生產的基地。在基地發展新茶園時應注意早、中、晚良種的合理搭配,以最佳化茶類結構及緩解勞動力緊張的局面。
②茶園管理控制技術。茶園肥培管理控制技術包括茶園耕作、施肥、治蟲、修剪、採摘等技術,其中茶園病蟲害防治和肥培管理技術對茶葉質量安全影響最大。茶園肥培管理應根據茶樹對營養物質需求特點,在茶園施肥上掌握以下原則:做到重有機肥,基肥與追肥相結合,春肥與夏秋肥相結合,根肥與葉面肥相結合。施肥時間基肥為10月中旬;追肥強調早施、多次、足量,春肥在2月上中旬施入,用量占全年追肥用量的40%以上,全年追肥4—6次。施肥方式溝施,對土質疏鬆的茶園提倡免耕施肥。肥料種類基肥採用餅肥、欄肥、有機複合肥為主。此外科學根外施肥,注意鈣、鎂、硫、鐵、錳、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的營養平衡。
武當道茶多為山地高山茶園,天敵資源豐富,病蟲為害較少,一般不用化學藥品防治。因此,茶園病蟲害防治應採取“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防治措施以農業防治為基礎,採用綜合防治的手段進行防控。
a.農業防治措施,主要是合理修剪、科學施肥、合理採摘;新植茶園做到選用抗性良種,茶林配植。
b.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推廣頻振式殺蟲燈和色板誘殺技術,如利用昆蟲的趨光習性推廣燈光誘殺技術,燈光誘殺對茶葉上的茶毛蟲、茶尺蠖、茶細娥、斜紋夜蛾成蟲具有明顯的誘集效果。
c.提倡使用生物農藥,保護和利用天敵。
③茶葉清潔加工技術。加工設備陳舊、機械設備不配套,設備老化;廠房環境差條件簡陋、加工廠規模小;區域布局散、衛生質量狀況差、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的那些茶廠,通過對茶葉加工廠的改造,實現茶葉加工按產品標準化、連續化生產工藝要求,力爭做到茶葉加工不落地;茶廠加工設備定期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不使用重金屬含量高的機械;茶廠質量管理制度健全,產品質量實施全程監控;加工人員要持健康合格證和上崗培訓合格證上崗,要掌握茶葉加工工藝與操作技術,懂得茶葉加工衛生質量要求,具備茶葉加工所需的基本素質;加工製作、包裝、貯藏和運輸均要嚴格按照無公害食品的有關要求,以防產品污染,使茶葉加工實現企業化管理,建章立制,實現了加工過程規範化,消除了衛生安全隱患,實現清潔化加工。
④茶葉質量可追溯技術。茶葉質量可追溯指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可相互追查的原則,建立茶葉農事檔案,記錄茶葉產地、採摘日期、加工時間、茶樹品種、投入品登記、源頭檢測記錄、加工企業、從業人員、成品茶檢測記錄、包裝時間、經銷網點等內容。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和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體系)認證,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的國內外認證都要求申報企業建立茶葉質量可追溯制度。消費者可以通過信息碼查到茶葉的生產過程、基地認證情況,及具體生產責任人的姓名。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規定。當茶樹蓬麵茶芽萌發率達5%時就可開園採摘,按標準、按地塊進行分級採摘,原料要求勻齊、無紫芽、無紅蒂和空心芽。綠茶加工工藝流程一般為鮮葉採摘—鮮葉驗收—攤晾—殺青—攤晾—揉捻—二青—整形—烘乾-精選—檢驗—入庫—包裝等工序。功夫茶加工工藝流程一般為鮮葉採摘—鮮葉驗收—選菁-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乾-布揉-解塊-乾燥—檢驗—入庫—包裝等工序。加工過程必須執行DB4203/T65.1-2010《武當道茶加工技術規程》。
(5)生產記錄及要求。武當道茶生產全過程,必須建立原料採購、加工、貯存、運輸、入庫、出庫和銷售的完整檔案記錄,要求準確、清楚、工整、完全,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