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遺體捐獻者紀念館

武漢遺體捐獻者紀念館

武漢遺體捐獻者紀念館位於武漢市洪山區石門峰都市陵園,占地面積178平方米,是國內首家遺體捐獻者紀念館,面積是上海捐獻者紀念館面積的3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遺體捐獻者紀念館
  • 眼角膜:253人
  • 實現捐獻:379人
  • 開館時間:2007年3月26日
概況,背景,感人事跡,

概況

紀念館將陳列所有遺體捐獻者生前照片、書畫和攝影作品等,通過文字介紹他們的經歷、特長和突出事跡。
武漢遺體捐獻者紀念館於2007年3月26日正式開館。建立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志願者的奉獻精神,鼓勵人們捐獻遺體,並為志願者的親屬提供一個溫馨的緬懷之地。
自2000年,武漢市共有4511人登記捐獻遺體,其中登記捐獻眼角膜253人;累計實現捐獻379人,其中捐獻遺體327人,捐獻眼角膜52人,僅2009年就實現捐獻遺體78人。
為紀念遺體捐獻志願者,經該武漢市政府批准,每年3月26日成為武漢市遺體捐獻志願者紀念日,並專門建立了遺體捐獻志願者紀念館、紀念碑、紀念林。2009年,中國紅十字總會將武漢列為全國三個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城市之一,為該市進一步推進人體捐獻事業的發展贏得了新的契機。

背景

自2000年武漢市紅十字會開展遺體捐獻登記接受工作以來,已有3500名志願者登記捐獻遺體,84名志願者實現了生前願望。
緬懷緬懷
2006年,武漢新增遺體捐獻登記者1580人,是此前5年的總和。
陳列陳列
為滿足武漢周邊城市遺體捐獻志願者的願望,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還聯手,在武漢城市圈內的黃石、鄂州等8個城市開展遺體捐獻登記接受試點工作。
遺體捐獻者紀念館將發揮三方面的作用,將成為捐獻遺體者家屬的紀念場所,成為醫學院校學生的受教育基地,成為教育感召更多市民無私奉獻、促進醫療事業發展的宣傳陣地。
據悉,2005年3月26日,武漢建成遺體捐獻者紀念碑。3月26日這一天成為武漢市遺體捐獻者紀念日。

感人事跡

最小捐獻者
捐獻遺體報答社會
“媽媽來看你了。”李惠娟一遍遍地輕輕地撫摸著女兒的遺像。相框中的女兒繫著紅領巾,梳著兩條小辮,充滿稚氣的小臉上滿是甜蜜的微笑。一切都定格在2006年9月11日,這一天,經受1年多的白血病的痛苦折磨後,李惠娟的女兒、湖北年齡最小的遺體捐獻者陳婭玲走了,當時她才11歲。
1997年,陳婭玲一歲多時,父親在老家紅安遭遇車禍,家中的頂樑柱頃刻間倒塌了。李惠娟帶著陳婭玲和3歲多的姐姐,從紅安乞討來到武漢,投奔陳婭玲的姨媽。為了維持生活和兩個孩子的學習費用,李惠娟每天要做三份鐘點工。
2005年,陳婭玲不幸得了白血病,每個星期要輸一次血,而輸一次血要4000多元,李惠娟微薄的收入根本無力為孩子醫治。在各大媒體的幫助下,好心人先後為她們母女捐款幾十萬元,使孩子的生命得以多延續了1年多。
“媽媽,我的病可能也治不好了。我死了,你就把我的遺體捐出來。這么多好心人幫我們,我們沒有什麼回報他們,就把遺體捐出來讓醫生研究,作為對他們的回報吧。”陳婭玲去世前留下這個願望。女兒去世後,李惠娟內心經過激烈鬥爭,最終決定把女兒的遺體捐出來。“孩子生前,我沒有能力為她實現願望,這是她最後的心愿,我一定要讓她實現。”
首例遺體捐獻者曾遭冷遇
李佩蘭老人是武漢首例遺體捐獻者。2000年,老人突然發病,離世。臨終前,李佩蘭對女兒留下遺言:把遺體捐獻出去。 李佩蘭的女兒張老師說,母親的選擇得到家人一致支持,並當即決定:每個家庭成員去世後都把自己的遺體捐出去。
可是,在辦理遺體捐獻手續時,卻遇到了很大的冷遇。因為生前沒有辦公證,公證處拒絕辦理,導致母親的遺體在殯儀館裡停放了近一個月。張老師說,最後,在紅十字會的幫助下,由武漢市司法局出面,老人的遺體才得以捐獻。
張老師欣慰地告訴記者,社會觀念不斷進步,人們對遺體捐獻也能理解了,她和老伴、子女都已經做了遺體捐獻登記,“我們去世後,都會把遺體捐出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