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藥學院

武漢大學藥學院

武漢大學藥學院成立於 2001年5月,前身為原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學系和醫學院藥學系(均從1994年招生)。目前下設化學藥物研究所、生物藥物研究所、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臨床藥物研究所和藥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院現有藥學和生物製藥兩個本科專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點,藥學碩士、中藥學碩士及製藥工程等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藥學一級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內含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藥事管理學、臨床藥學等二級學科。目前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00名左右、碩士生80名左右、博士生約20名,還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外國留學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等等。學院擁有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劑三級實驗室、湖北省有機氟類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藥物及藥用材料研發推廣中心等科研平台,是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單位之一,參與了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建設,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和“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等科研項目,產出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地方建設服務做出了積極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大學藥學院
  • 創辦時間:2001年5月18日
  •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省武漢市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醫學
  • 主要院系:化學藥物研究所、生物藥物研究所、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臨床藥物研究所和藥學實驗教學中心
  • 現任校長:鄧子新
學院簡介,歷史沿革,現任領導,師資隊伍,科研機構,科學研究,學術論文,研究方向,項目信息,發明專利,科研成果,發展現狀,地圖信息,

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藥學院成立於2001年5月,前身為原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藥學系和醫學院藥學系(均從1994年招生)。下設化學藥物研究所、生物藥物研究所、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臨床藥物研究所和藥學實驗教學中心,擁有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有教職工70多人,其中教授22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千人計畫入選者2人、青年長江學者1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6人、珞珈學者特聘教授3人,大多數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經歷。同時還聘請了海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形成了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學院現有藥學和生物製藥兩個本科專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點,藥學碩士、中藥學碩士及製藥工程等3個專業學位授權點。藥學一級學科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內含藥物化學、藥劑學、生藥學、藥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藥學、藥理學、藥事管理學、臨床藥學等二級學科。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100名左右、碩士生80名左右、博士生約20名,還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外國留學生、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生等等。
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資源優勢,不斷豐富完善課程體系,倡導創新學習,建有省級藥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開放實驗室,先後與10多家科研機構、醫院、企業聯合建立了實習實踐基地,積極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實習實踐、學科競賽和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拔尖人才。多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在學校名列前茅。
學院擁有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劑三級實驗室、湖北省有機氟類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藥物及藥用材料研發推廣中心等科研平台,是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組建單位之一,參與了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建設,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和“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等科研項目,產出了一批重要學術成果,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地方建設服務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已經與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英國等10多所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在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的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既選派學生到國外學習交流,也接受外籍學生來校交流學習,還邀請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國際頂級學者來訪講學授課,深入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合作研究,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
學院將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緊扣國家社會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提升學科水平為核心,以爭創一流為目標,不斷提升學院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成為國家藥學人才培養和藥物創新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院加強基本建設,著力提升教學和科研條件。學院建成了擁有各類先進設備的藥學實驗中心和正在建設國家財政部修購計畫支持的藥理學、藥劑學開放實驗室。實驗中心擁有包括 HPLC-MS 聯用儀,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螢光光譜儀旋光儀, HPLC , GC ,毛細管電泳儀等各類進口儀器設備。 2006 年又增置 400MHz 核磁共振儀等一批先進儀器。學校已經計畫建設新的藥學院大樓。
學院注重學生素質教育,鼓勵創新思維,倡導特色學習,提供實踐機會。近年先後建立了廬山植物園、五峯縣山區野生植物園、羅田縣野外實習基地,和湖北省人民醫院中南醫院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十堰市人民醫院、武漢海特生物製藥公司等多家實習和實踐基地。近年學院招生規模穩步增長,在校本科生近 300 人,研究生 104 人,博士生 19 人,各類繼續教育學生近 500 人。多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在學校名列前茅。
學院推進產、學、研同步發展,建有“中藥藥劑國家三級實驗室”和“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湖北省藥物和藥用材料研發中心)”,在積極為國家經濟發展和地方建設服務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十一五”發展期間,藥學院將按照武漢大學整體發展戰略,結合國家社會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資源,堅持高起點、寬口徑、厚基礎、有特色的培養研究型和套用型人才理念,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上不斷開拓創新,積極參與國內外高等藥學教育的競爭,腳踏實地,團結奮鬥,提升學院的社會影響力,為把藥學院建成中部地區高等藥學專門人才培養和藥物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學院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武大最早開辦藥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26年。當年12月28日,武漢國民政府決定將國立武昌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等高校合併,並於次年2月20日正式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在2月16日頒布的學校組織大綱的院系設定中,藥學系即為全校17個系之一,隸屬於醫科。1928年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後醫科分離,師生分別轉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國立中山大學醫科。實習醫院(創建於1923年)則幾經輾轉,於1943年設為新創辦的湖北醫學院(原湖北醫科大學前身)的教學醫院,後發展成為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醫科分離後的國立武漢大學,一直為實現王世傑校長開辦“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的萬人大學的理想而努力著。終於在抗戰勝利後,復員珞珈山的同年(1946年)10月2日,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了武大成立醫學院,下設有解剖學、藥理學等19個學科,著名藥理學家周金黃出任首任院長(兼附屬醫院院長)。1950年,醫學院與同濟大學醫學院合併成立中南同濟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儘管藥學學科未能得到專門的發展,但在武大歷史上對藥物的研究工作卻並未因此中斷。早在西遷樂山時期(1938年),化學系學生彭少逸(後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塗主珍等人從中藥馬前子中提取精製成藥品,用於治療當地的流行病。在武大化學系學習製藥的還有著名漫畫家方成等。文革期間,生物學系也先後開設過新藥學(1971年-1973年)、藥學生物學(1976年)等專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對高級藥學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生命科學學院於1994年成立了藥學系(側重於生物技術製藥)並於當年開始招生,湖北醫科大學藥學系(側重於理論及臨床研究)也於同年成立。

現任領導

書記:劉興國
副書記:吳澤娟(分管學生工作)
院長:鄧子新
副院長:王有為(分管科研工作)
副院長:陳子林(分管本科教學和國際交流)
副院長:周海兵(分管研究生教學和學科建設)
副院長:吳育生(分管行政事務和繼續教育)
院長助理:孫宇輝
化學藥物研究所所長:周海兵
生物藥物研究所所長:黃澤波
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所長:陳子林
中藥與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王有為
臨床藥物研究所所長:宋金春副所長:周本宏
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實驗室主任:孫宇輝
藥學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陳子林副主任:邱國福
黨政辦主任:胡雪雁 副主任:楊婷婷 談弋
本科生輔導員:嚴璨

師資隊伍

藥學院現有教職工69人,其中正副教授46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4人、珞珈學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4人、博士生導師19人,多數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和海外留學經歷。同時,還聘請了多名海內外知名學者和專家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
兩院院士:鄧子新
千人計畫學者:張發明、陳實(青年)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胡先明、王有為
教育部新世紀:洪葵、周海兵、劉天罡、王連榮
楚天學者特聘教授:孫宇輝、洪學傳、陳實 劉天罡
珞珈學者特聘教授:陳子林、周海兵、瞿旭東
楚天學子、珞珈青年學者:劉鑫、李艷琴、王巍、虞沂
博士生導師:鄧子新、胡先明、王有為、丁虹、黃澤波、周海兵、陳子林
肖玉秀、何祥久、孫宇輝、劉天罡、洪學傳、洪葵、陳實
王連榮、江中興、瞿旭東、余建清、張發明

科研機構

·藥學實驗教學中心
藥學實驗教學中心是在武漢大學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各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以及藥學院的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地建設和發展起來的本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現有藥物化學實驗室、藥物分析實驗室、藥劑學實驗室、植物與天然藥化實驗室、藥理學實驗室和生物技術製藥實驗室等六大實驗室,還有藥理學、藥劑學兩個開放實驗室和一個藥學綜合實驗室,承擔了藥物化學實驗、藥物分析實驗、藥劑學實驗、植物學與天然藥化實驗、藥理學實驗、藥物合成反應和生物技術製藥實驗等藥學本科實驗教學課程。通過不斷的投入和積累,該中心還擁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其藥學的教學科研資源居中原前列。
·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
藥物分析與篩選研究所總體目標是在藥物分析與篩選領域開展前沿研究工作並培養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及博士後等多層次高級專業人才。
本研究所由4名教師組成,其中珞珈學者特聘教授1名(博導)、教授1名(博導)、副教授2名。
科研方面,本研究所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1項,面上項目3項和青年基金2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300萬元。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晨光計畫項目1項,武漢大學引進人才及創新科研項目5項及校企合作項目多項,近年來本研究所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多項。
教學方面,已完成藥物分析專業的基礎及專業課程建設,並開設了完備的藥物分析相關課程,“藥物分析”被評為湖北省精品課程。承擔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1項,武漢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等共3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多篇,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藥物分析學》(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
人才培養方面,本研究所每年共招收博士生2-4名,碩士生8-10名,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及大學生創新科研20餘人。本所學生就業形勢很好,就業渠道分別為赴美國、日本及國內大學及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高校及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及國內大型企業從事藥物相關研發與管理工作。
本研究所研究特色是運用微柱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色譜、色譜-質譜聯用、雷射誘導螢光、生物感測等現代分析技術為手段,研究藥物的新的分析方法學及作用機理、集成化微納流藥物分析裝置、藥物分子識別材料、以及藥物有效成分篩選及質量控制。開展的研究方向包括:1. 藥物的色譜及電泳分離新方法;2. 藥物分子識別材料及其套用;3. 微納流控藥物分析裝置及其集成化;4. 螢光探針試劑的合成及其套用;5. 生物感測及藥物電分析方法;6. 中藥有效成分的分離、鑑定及質量控制;7. 藥物篩選新方法;8.單細胞分析。
·生物藥物研究所
生物藥物研究所系是以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以及其它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為基礎,藉助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及化學和物理手段,研究生物技術藥物(包括基因工程藥物、天然產物等)、藥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以及藥物大規模篩選的學科。有基因工程藥物(常見病相關基因研究、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血管生成因子抑制劑、多肽類藥物)、生物化學製藥工程(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及相關的藥物分析及篩選)、腫瘤組織晶片、分子藥理學和環境保護產品開發等六個研究方向,從上述幾個研究方向,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藥物。
本科生培養以為研究生教育培養合格生源為主要任務,兼顧培養社會上需要的本科套用人才。本研究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現用專業課教材將在五年內逐步用世界著名英文原版教材取代,它們是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製藥工藝學、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和自主培養師資的規模,使本科生專業課程的教學在五年後全部採用雙語教學。研究生課程全部採用英語授課,爭取把發酵工藝原理、細胞及分子免疫學、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研究方法建設成學院或學校優質課。五年里引進具有博士以上學位的教師五名。
本研究方向下設如下幾個研究室:
(1)基因工程藥物學實驗室是一所從事基因工程研究與開發的綜合性實驗室,它主要從事常見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尋找疾病相關基因,開發具有臨床意義的藥物。為開發創新藥物提供基礎,在此基礎上開發基因工程藥物,蛋白質藥物,多肽藥物,多糖類藥物,開發多種疫苗(蛋白質疫苗、DNA疫苗),基因工程診斷試劑。治療用細胞因子和基因治療等。
(2)生物化學製藥工程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從事生化藥物研究和開發(包括酶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藥物篩選及分離分析),以及基因工程藥物下游技術研究工作,包括微生物發酵工程學、藥物在體和體外相互作用、藥物篩選及藥物分析提純工藝研究。
(3)腫瘤組織晶片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分類、儲存和製備各種腫瘤組織切片,並將其製備成晶片,供抗腫瘤藥物的研究與開發以及腫瘤發病機制的研究材料,如下設備是實驗室的必須設備:二氧化碳培養箱、液氮罐、各型切片機、螢光、倒置及常規顯微鏡、放射性同位素檢測儀、以及其他細胞生物學研究用儀器。
(4)環境保護及石油微生物分子生物學實驗室,主要從事石油生物降解過程的研究,分離克隆參與烷羥生物降解過程關鍵酶的基因,用於構建能高效降解烷羥的重組菌株。研究污水處理的微生物學,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化學藥物研究所
化學藥物研究所是立足於適應我國醫藥工業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級藥學人才的培養,為提升我院藥物化學專業科研實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成立的。藥物化學專業自1994年開始向全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經過14年教學和科研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的師資力量。本所現有在職教職員工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2004年獲得藥物化學碩士點授予權,博士點掛靠在武漢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現有博士生導師3人,藥物化學專業碩士生導師7人,培養了大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率和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學校前列。所有教師均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博士7名,在讀博士1名),4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約占60%。人員構成反映出教學隊伍老、中、青相結合,梯隊層次好,教師教輔人員配備合理,互相協作。
化學藥物研究所充分發揮武漢大學具有較強的化學、生物與醫學的綜合實力和優勢資源,使藥物化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專業方向,主要包括抗腫瘤、抗病毒藥物研究,手性技術與藥物合成研究,藥物設計、合成及技術開發,天然藥物化學及先導化合物研究,生物模擬天然離子通道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手性藥物的電化學催化合成與分子識別,製藥反應工程和藥廠工藝設計等。
化學藥物研究所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推進學科發展。現擁有多名學科帶頭人,獲國家級、省部級等科研項目30 多項。已發表上百篇研究論文,其中多數為SCI收錄。申請各項專利 25 項,獲批 15 項。化學藥物研究所的科研條件正在日益改善。藥學院現擁有各類先進設備的實驗中心,有400 MHz核磁共振儀、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螢光光譜儀和紫外光譜儀等用於藥物化學研究的大中型分析儀器。
化學藥物研究所決心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從事藥學研究的專門人才,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經濟發展。也為實現藥學院成為湖北省和全國的藥物(新藥)研究、開發與評價中心及藥學人才培養基地這一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科學研究

學術論文

2009年發表的SCI論文
作者
ti論文題目
so期刊
影響因子
Zhu, QF; Pan, YH; Xu, ZX; Li, RM; Qiu, GG; Xu, WJ; Ke, XB; Wu, LM; Hu, XM
Synthesis and potential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of new N-3-substituted 5,5-cyclopropanespirohydantoins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Hu, Y; Zhou, XJ; Lu, Y; Hu, CY; Hu, XM
Novel biodegradable hydrogels based on pachyman and its derivatives for drug deli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Xiang, J; Yu, CP; Yang, F; Yang, L; Ding, H
Conformation-activity 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berberine with acetylcholinesterase: Physical chemistry approach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Weng, Y; Chen, ZL; Wang, F; Xue, L; Jiang, H
High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 zinc with novel water-soluble small molecular fluorescent sensor
ANALYTICA CHIMICA ACTA
Xiao, YL; Xu, WJ; Zhu, QF; Yan, BF; Yang, DF; Yang, J; He, XR; Liang, SC; Hu, XM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achyman-based pharmaceutical aid. II: A pH-sensitive, biodegradable and biocompatible hydrogel for controlled release of protein drugs
CARBOHYDRATE POLYMERS
Zhou, XJ; Hu, Y; Tian, YP; Hu, XM
Effect of N-trimethyl chitosan enhancing the dissolution properties of the lipophilic drug cyclosporin A
CARBOHYDRATE POLYMERS
Wu, Y; Xie, J; Wang, F; Chen, ZL
Separation of small molecular peptides with sam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but different sequences by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Zhou, XJ; Hu, XM; Yi, YM; Wan, J
Preparation and Body Distribution of Freeze-Dried Powder of Ursolic Acid Phospholipid Nanoparticles
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
Xu, WJ; Zhang, J; Guo, H; Zhu, QF; Hu, XM
The Influence of Substituents on the Hydroxyl-Bearing Carbon in the Aza-Payne Rearrangement of Aziridinemethanols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Xu, WJ; Guo, H; Zhang, J; Zhu, QF; Hu, XM
Asymmetric reduction of acetophenone using alpha,alpha-disubstituted aziridinemethanols and borane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Ke, XB; Hu, H; Zhang, K; Xu, WJ; Zhu, QF; Wu, LM; Hu, XM
Significant steroids: effective and general synthesis of 4 alpha- and 4 beta-amino-5 alpha-androstane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Ke, XB; Hu, H; Zhou, DS; Xu, WJ; Zhu, QF; Reddy, NP; Hu, XM
A Facile and General Synthesis of 2 beta-Aminosteroids
SYNTHESIS-STUTTGART
Feng, D; Wang, F; Chen, ZL
Electrochemical glucose sensor based on one-step construc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chitosan composite film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08年發表的SCI論文
作者
ti論文題目
so期刊
分區
Chen, XW; Wang, F; Chen, ZL陳子林
An electropolymerized Nile Blue sensing film-based nitrite sensor and application in food analysi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3
Hu, Y; He, XR; Lei, L; Liang, SC; Qiu, GF; Hu, X胡先明?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s of the novel carboxymethyl pachyman-deoxycholic acid conjugat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4
Xiong, ZG; Zhang, J; Hu, XM胡先明
Selective oxidation of spirolactone-related sulfides to corresponding sulfoxides and sulfones by hydrogen peroxide in the presence of N-hydroxysuccinimde
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3
Xu, WJ; Guo, H; Zhu, QF; Ke, XB; Hu, XM胡先明
Asymmetric borane reduction of prochiral ketones catalyzed by alpha,alpha-disubstituted aziridinemethanols
CATALYSIS LETTERS
3
Zhu, QF; Xu, ZX; Hao, YB; Xiao, YL; Xu, WJ; Ke, XB; Teng, HB; Wu, LM; Qiu, GF; Liang, SC; Hu, XM胡先明
A facile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novel cyclopropanespirohydantoins
LETTERS IN ORGANIC CHEMISTRY
4
Zhou, J; Liu, M; Ding, H丁虹
Screening method for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 screen printed electrode
ACTA CHIMICA SINICA
4
Mei, H; Xu, HR; Mao, YX; Zhang, QR; Feng, YQ肖玉秀
Immobilized phospholipi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for study of drug-membrane interactions and prediction of drug activity
TALANTA
3
Mei, J; Xu, JR; Xiao, YX; Liao, XY; Qiu, GF; Feng, YQ肖玉秀
A novel covalent coupling method for coating of capillaries with liposome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ELECTROPHORESIS
2
Lei, JC; Yu, JQ; Yu, HD; Liao, ZX余建清
Composition, cytotoxic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 from Dictamnus dasycarpus
FOOD CHEMISTRY
2T
He, KL; Lv, HJ; Wang, JB; Qiu, GF; Hu, XM胡先明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heterocycle: 1-substituted-4-arylazamethylene-6-arylpyrazolo[5,4-d]-1,3-oxazine
JOURNAL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4
Wu, Y; Xie, J; Wang, F; Chen, ZL陳子林
Electrokinetic separation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using a polyvinylamine-coated capillary with UV and ESI-MS detection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3
2007年發表的SCI論文
作者
題名
刊名
影響因子
Xiao, YL; Liang, SC; Qiu, GF; Wu, JY; Zhang, JB; Hu, XM胡先明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tableting properties of two new pachyman-based pharmaceutical aids: I. disintegrants in dispersible tablets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1.504
Guo, P; Lia, XH; Wang, J; You, A郭鵬
Study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cefotaxime with tinidazole in glucose injectio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761
Chen, ZL; Boggess, B; Chang, HC陳子林
Open-tubular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with sheathless nanoflow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for analysis of 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3.062
Yu, JQ; Bin Liu, H; Tian, DZ; Liu, YW; Lei, JC; Zou, GL余建清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an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uring wogonin-induced cell death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HEPATOLOGY RESEARCH
1.892
Yu, JQ; Liao, ZX; Cai, XQ; Lei, JC; Zou, GL余建清
Composition,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cytotoxicity of essential oils from Aristolochia mollissima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1.281
Jian, G; Wang, YW; Lu, XC; Cao, JY王有為
Determination of oridonin in rat plasma by reverse-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761
Zhou, BH; Li, XJ; Liu, M; Wu, ZH; Hu, XM周本宏、胡先明
Antidepressant-like activity of the Gastrodia elata ethanol extract in mice
FITOTERAPIA
1.106
Huang, Z; Tunnacliffe, A黃澤波
Desiccation response of mammalian cells: Anhydrosignaling
OSMOSENSING AND OSMOSIGNALING
2.122
Wu, LM; Teng, HB; Ke, XB; Xu, WJ; Su, JT; Liang, SC; Hu, XM胡先明
Copper(II) complexes of salicylaldehyde hydrazone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DNA interaction
CHEMISTRY & BIODIVERSITY
1.42
Li, H; Wang, LJ; Qiu, GF; Yu, JQ; Liang, SC; Hu, XM胡先明
Apoptosis of Hela cells induced by extract from Cremanthodium humile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186
Pan, YH; Wang, XC; Hu, XM胡先明
Cytotoxic withanolides from the flowers of Datura metel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551
Yu, JO; Liao, ZX; Lei, JC; Hu, XM余建清,胡先明
Antioxidant and cytotoxic activities of various fractions of ethanol extract of Dianthus superbus
FOOD CHEMISTRY
3.052
Wu, LM; Qiu, GF; Teng, HB; Zhu, QF; Liang, SC; Hu, XM胡先明
Potential tridentate salicylaldehyde hydrazone of arylalkanoic acid coordinate to copper(II) acting as dinegative tetradentate ligands
INORGANICA CHIMICA ACTA
1.713
Wu, LM; Teng, HB; Feng, XC; Ke, XB; Zhu, QF; Su, JT; Xu, WJ; Hu, XM胡先明
Supramolecular networks in crystals of metal(II) complexes with water-soluble salicylaldehyde-2-sulfobenzoylhydrazone anion ligand
CRYSTAL GROWTH & DESIGN
4.

研究方向

1、藥物化學
藥物設計、合成及技術開發;手性技術與藥物合成研究;天然藥物化學及先導化合物研究以及新藥的發現與開發。
基於類型衍生化(Lead generation)與最佳化合物設計(Lead optimization)和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新方法、新技術,例如定向合成,組合合成、生物合成、半合成等進行合成。將藥物篩選的過程在計算機上模擬,對化合物可能的活性作出預測,進而對比較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化合物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體篩選。在此基礎上積累與建設化合物庫,包括虛擬化合物庫的建設與收集。掌握天然藥物化學基本技能,包括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的分離和結構分析,在功效篩選基礎上進行結構改造,最佳化與先導化合物的發現。
2、藥劑學
將藥物製成適合臨床需要並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藥劑是新藥開發和研製的重要一環節。藥物劑型對於新藥的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學習包括片劑、膠囊劑、溶液劑、乳劑、混懸劑等常規製劑的研究方法;開發和研製化學藥物製劑、中藥與天然藥物製劑以及生物技術藥物製劑。
在開發傳統輔料的基礎上,建立具有緩控釋作用和靶向作用的輔料系統和載體,採用新技術研究藥物與輔料之間的相互作用,以期最佳化藥物輔料的性能,改良藥物的性能,提高藥物生物利用度。通過調節藥物輔料的組分和結構來控制材料的降解速度滿足不同藥物控制釋放的要求。通過適宜的藥物載體,大幅度提高了藥物在靶向器官中的分布,提高了藥物療效。尤其是利用靶向基團特異性識別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抗癌藥物的定向釋放能力,同時也極大地降低抗癌藥物的毒副作用。利用對外界變化因素,如光、溫度、電場及特定的化學物質等的變化來調節藥物的釋放,改善藥物的臨床套用的順應性,更好服務於患者。
3、生藥學
生藥學是套用本草學、生物學、化學和藥理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研究生藥基原形態、種質資源、品種鑑定、質量評價、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保護利用的一門重要的學科。現代生藥學已派生出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藥源生物DNA條碼識別與指紋圖譜技術、中藥材GAP種植系統工程與關鍵技術、藥用植物生物技術、藥源生物生態適應性及產地變遷規律、瀕危藥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等。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生藥種質資源及其評價;生藥品種鑑定及新資源發掘;生藥稀缺基原替代物的功效與毒性;生藥基原道地產區變遷規律;生藥活性成分及其物質基礎;生藥有效成分及其質量控制;生藥分子標記技術及其基原的DNA條碼識別技術。
4、藥物分析學
藥物分析學是新藥研究與開發中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學科。主要研究內容為藥物的分離、檢測與鑑定相關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儀器裝置及分析方法學。主要研究方向有:基於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毛細管電色譜等分離技術以及與質譜聯用技術的藥物分析新方法研究;基於現代儀器分析的藥物篩選新模型與方法研究;手性藥物色譜柱材料與分析新方法研究;藥物分子識別納米材料與螢光探針試劑研究;藥物分離與檢測集成化微晶片、微小化藥物分析裝置的研製;中藥指紋圖譜研究,中藥化學成分分析;單個細胞中的化學成分分析;單細胞水平藥物動力學研究等。
5、微生物與生化藥學
生物藥物包括生物技術藥物和天然生物藥物,是世界各國現代醫藥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本研究方向主要涉及蛋白藥物、糖類藥物、核酸藥物等現代生物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研究手段包括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化學生物學等現代生物學與現代化學方法與技術,具體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生物技術藥物設計關鍵技術、新型成藥基因與成藥蛋白的鑑定、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與開發、糖類藥物的研究與開發、規模化細胞培養技術、天然生物藥物的部分合成、傳統生物藥物(如中藥)的現代化研究等。
6、藥理學
藥理學以生理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病理學等基礎學科理論為基礎,是一門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並為新藥研製開發藥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評價提供理論與實驗基礎的重要學科。主要為闡明藥物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療效,降低毒性),開發新藥,發現藥物作用新用途,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藥理學的方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的作用規律並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是藥學一級學科下最活躍的二級學科之一。主要研究方向有:藥物的治療作用及其作用機制、藥物的毒性作用及中毒機制;與藥物代謝密切相關的細胞色素P450等肝藥酶系統的表達及調控機制;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藥物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中藥與天然藥物中有效單體成分的藥理作用;藥物單體和中藥複方多組分的代謝動力學等。
7、中藥學
1) 中藥資源學:主要圍繞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系統的建立,中藥材道地性、質量穩定性與臨床有效性之間的關係,中藥材鑑定與質量控制,中藥藥源生物生態適應性及產地變遷規律,瀕危中藥藥源生物替代品等效性與安全性評價等開展研究。
2) 中藥化學:重點聚焦於中藥和民族藥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分離、結構解析及其構效關係上開展研究。
3) 中藥藥理學:主要側重於中藥、民族藥的新活性功能,中藥複方有效物質作用機理及相互關係;中藥單方各有效部位中活性成分的作用機理及相互關係;中藥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轉化與調控機理開展研究。
4) 中藥藥劑學:,主要抓住中藥現代新劑型,傳統劑型的改造與創新,中藥經皮給藥系統,中藥緩控釋製劑等方面開展研究。

項目信息

基於大腸桿菌-秀麗線蟲(Ec-Ce)系統的cDNA文庫成藥基因篩選技術研究
幾種作用於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多糖類候選藥物研究
阿格列汀新藥臨床前研究
茯苓多糖衍生物凍乾粉針研究
手性環丙烷螺環乙內醯脲抗癲癇和抗驚厥藥物研究
抗腫瘤天然活性成分微流高通量篩選及分離分析新技術
中藥藥效物質組學用於抗癌中藥藥效物質研究
注射用連翹酯苷A抗腫瘤輔助治療臨床前研究(中藥、天然藥一類)
甘草酸二銨智慧型溫敏水凝膠灌腸劑研製
抗癌一類新藥冬凌草甲素注射液的研究
荒漠微藻生物醫藥資源化利用

發明專利

2006年以來授權的專利
姓名
授權專利號
授權公告日
專利名稱
類別
鄭穹
ZL200310111589.4
2006.1.11
一種吸水樹脂的製備方法和裝置
發明專利
邱國福
ZL200510018619.6
2006.10.18
3,3'-二氧基丙烯酸乙酯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邱國福
ZL200410012874.5
2006.12.20
含活性蛋白質的苦瓜降糖原藥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丁虹
ZL03128254.7
2006.6.21
一種診斷非典型性肺炎試劑盒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邱國福
ZL200410012873.0
2006.6.21
1-甲基吲唑-3-甲酸的合成方法
發明專利
束家有
ZL200510018620.9
2006.8.30
4,4'-二羥基的二苯甲酮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丁虹
ZL03118481.2
2007.4.4
當歸多糖組合物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02139006.1
2007.5.9
光學純N-甲基-3-苯基-3-羥基丙胺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李宗桃
ZL200610019077.9
2008.12.17
A-失碳-5α-雄甾烷-2-酮-17β醇酯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61008145.X
2008.4.9
交聯茯苓多糖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610019355.0
2008.4.9
Nα-Boc-N-Cbz-L-2,3-二氨基丙酸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610018764.9
2008.6.18
一種合成Nα-Boc保護的脲基丙氨酸衍生物的方法
發明專利
丁虹
ZL200610018369.0
2008.6.4
甘草酸銨鹽在製備治療炎症性腸病藥物中的套用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610019181.8
2008.6.4
一種殼聚糖雙季銨鹽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610018146.4
2008.8.13
茯苓多糖作為崩解劑在製備藥物片劑中的套用
發明專利
鄭穹
ZL200410061049.4
2008.8.27
一種治療青光眼的凝膠劑及其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肖玉秀
ZL200820230546.6
2009.10.7
一種用於正交式雷射誘導螢光檢測器的四維可調毛細管夾持器
實用新型
邱國福
ZL200510020064.9
2009.6.10
一種苦果果實抗病毒原料藥的製備方法
發明專利
丁虹
ZL200710051341.1
2009.6.24
綠原酸在製備抗糖尿病併發症的藥中的套用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510018526.3
2009.6.24
改性天然高分子藥用輔料及其製備方法和用途
發明專利
肖玉秀
ZL200920084847.7
2010.5.12
一種毛細管視窗製作器
實用新型
丁虹
ZL200710052545.7
2010.5.19
連翹在製備抗腫瘤化療增敏減毒藥物中套用
發明專利
胡先明
ZL200710052447.3
2010.5.19
2α,3α-環氧-16α-溴-5α-雄甾-17-酮的合成方法
發明專利
肖玉秀
ZL200920228727.X
2010.6.9
一種毛細管沖洗及進樣兩用器
實用新型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完成單位
主要完成人
獎勵類別及等級
湖北省地道藥材規範化種植研究及示範基地建設
藥學院2
王有為、吳繼洲
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發展現狀

藥學院自成立以來,依託學校生命科學、化學、醫學及環境科學等多學科綜合優勢,下設生物技術製藥系、藥物化學系、藥劑學系、藥理學系等4個系。本科教育設有四年製藥學專業(一級學科),涵蓋生物技術藥學、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學五個專業方向。擁有微生物及生化藥學、藥劑學藥物化學、藥理學、藥物分析和中藥學等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掛靠基礎醫學博士學位授予點。
學院已建立了8個高水準藥學基礎課程實驗室和廬山植物園等8個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及與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日本NTT先端技術綜合研究所、德國伍珀塔爾大學和法國里爾二大等多家海外科研教學機構的合作關係,同時還參與著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並建有中藥藥劑國家三級實驗室和湖北省中小企業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湖北省藥物和藥用材料研發中心)。現已形成基因工程藥物、手性不對稱合成、臨床藥學生物藥劑學中藥藥劑學分子藥理學生物信息學等穩定的研究方向。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公開出版專著16部,通過鑑定成果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已申請各項專利44項,獲批35項。尤其是在抗SARS病毒基因疫苗領域、抗心血管疾病新藥的研發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藥學院現有專業教師56人,其中珞珈特聘教授1名,教授11人(含博導7人)、副教授22人(含博導1人)。另聘有德國伍珀塔爾大學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H.-J. Altenbach等6名國內外學者任兼職或客座教授。正在根據學校學科發展總體規劃,適應學校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需要,堅持高起點、高水平、高效益、突出特色的辦學思想,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高級藥學專門人才為己任,確立了培養適應能力強、有開拓精神、全面發展的複合型高素質人才的模式,力爭建設成特點鮮明、效益顯著、科技創新的教學科研型的藥學院。

地圖信息

地址: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1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