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調

武林調

武林調又稱“杭曲”,是一種流行於浙江杭州及周邊地區的曲藝唱曲形式。

武林調由民間的寶卷宣講演變而來,形成於清代後期。武林調的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敘唱結合,一人擔當多個角色,模擬形態,塑造人物,通俗生動,引人入勝。多在茶館、書場、遊藝舞台演出。

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武林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林調
  • 別名:杭曲
  • 始興年代:清代
  • 流行地區:杭州
  • 經典曲目:《方卿見姑》等
  • 代表人物:王桂鳳、賀美珍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82
歷史沿革,藝術特點,表演形式,演唱道具,唱腔曲調,伴奏樂器,經典曲目,流行地區,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傳承人物,入選非遺,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杭州作為佛、道宗教盛行之地,民間宣講寶卷的活動頗為活躍。清代中期至末葉,“寶卷”的宗教性質逐漸淡化,相繼出現了《白蛇傳寶卷》《梁山伯寶卷》《珍珠塔寶卷》《何文秀寶卷》《螳螂結親》《百花寶卷》《百鳥寶卷》等一大批世俗題材的寶卷,很受民眾歡迎。至此,現代意義上的曲種“杭州宣卷”大致形成,在民眾的節慶活動中作營業性演出,這就是武林調的雛形。
武林調錶演武林調錶演
民國十年(1921),杭州宣卷藝人將宣卷形式搬進“杭州大世界”等遊藝場所演唱。其演唱曲目仍以世俗化的寶卷為主,如《百花台寶卷》《梁祝寶卷》《龍圖寶卷》《珍珠塔寶卷》等,並吸收《七朵花》《九連環》《賣花線》等民歌小曲融入其演唱的寶捲曲目中。伴奏除用原有木魚擊節外,又增加了二胡弦樂等伴奏樂器。其後,又以戲曲形式演出《賣油郎獨占花魁女》一劇,時稱“化妝宣卷”,後改稱“武林班”。
在這個時期,民間尚有眾多的“宣卷班”仍用傳統的說唱方式演出,他們和進遊藝場的宣卷班同時發展,曲調相互引用,早期曲調沿用原宣卷中的曲調,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上下句結構,俗稱“大經調”。又吸收外來曲種的“梳妝合”等改造成“平板”,將崑曲曲牌“滿江紅”衍變成“大陸板”“遊魂調”等。其演出場所為茶館書場,如喜雨台茶樓、雅園茶樓、城隍山茶樓等。他們還常常進入市民家庭唱“堂會”。在演出形式上改坐唱為走唱,靈活多樣。
民國十八年(1929)、民國二十一年(1932),武林調曾兩次遭遇當局禁演。後經武林調和武林班藝人百餘人聯合與當局鬥爭,才得以恢復演唱。當時,杭州的武林調迅速發展,武林調以曲藝形式演出,活躍於遍布杭城的茶店書場等曲藝演出場所,並與以演戲曲(杭劇)的武林班藝人聯合,成立行會組織“春秋社”。
民國二十二年(1933)、民國二十四年(1935)、民國二十五年(1936)、民國二十六年(1937),當時的浙江省立民眾教育館、杭州市政府曾先後舉辦“杭州市遊藝人訓練班”,參加該訓練班的武林調藝人達114人並結業。
解放後,1951年3月,杭州戲曲改進協會成立,武林調行會組織“春秋社”撤銷。武林調藝人參加杭州戲曲改進協會。演出武林班的戲曲藝人成立“春秋杭劇團”。至此,武林調成為一個獨立發展的曲種。
1955年2月,杭州曲藝實驗組成立,武林調藝人王桂鳳、王桂珍、賀美珍、余彩英、陳愛寶等參加該演出團體,演出武林調。
1956年經浙江省文化局等對浙江曲藝民間藝人普查登記後,武林調定名“杭曲”。
1958年5月,杭州曲藝團成立,原杭州曲藝實驗組撤銷,武林調藝人全部加入杭州曲藝團成為該團的杭曲演員。1958年8月,文化部在北京舉行首屆全國曲藝會演。武林調演員王桂鳳、賀美珍參加會演,演出由顧錫東創作的杭曲《比媳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的接見。同月,王桂鳳作為浙江代表參加中國曲藝工作者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58年12月。浙江省文化局組織武林調演員王桂鳳、賀美珍等赴東海舟山螞蟻島漁村深入生活,創作了反映海島漁民生活的武林調現代曲目《姑娘鬧海》《螞蟻島見聞》等。
1959年5月,浙江省音樂、舞蹈、曲藝、木偶戲會演在杭州舉行。武林調演員王桂鳳、馮招娣、賀美珍等演出武林調《多餘姑娘》《螞蟻島見聞》《姑娘鬧海》並獲獎。
1969年4月,杭州曲藝團被撤銷,武林調藝人被迫轉業,下放工廠勞動。武林調(杭曲)這門曲藝藝術開始衰落。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武林調的傳統表演形式,為多人各持樂器,分生、旦、淨、末、醜等行當,按戲曲腳本坐唱,演出時,通常三至五人為一班,操三至五種不同的樂器。一般,生、旦不持樂器,由班主拉胡琴,淨、末彈三弦兼鼓、板。
演出時,一般只用兩張八仙桌拼攏成書台,三人一班的生、旦分坐兩邊,中為班主拉二胡,鼓板由生或旦兼;五人一班,兩邊為生、旦,中為班主拉二胡,另二人兼末、醜,執鼓、板。
自民國時期起,武林調的表演形式靈活多樣,主要特點是“分行當說唱”,以說唱者摹擬人物的動作、表情、語氣來表現人物,有時也以一人摹擬代言數個人物來表演。表演者一般為4-5人。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式,通俗易懂,下句押韻。說白按不同人物身份而定,生、旦、淨、末均用杭州話的書面語,丑角用杭州通俗方言,生動活潑。演出場所不限,簡便易行。

演唱道具

武林調藝人把書台上用的茶壺、茶杯、手帕和扇子,稱為“四寶”。
第一寶:生機壺,即唱曲藝人用的茶壺。若藝人在演出時,書詞偶爾忘記,馬上可以端起茶壺飲上一口,爭取時間,便於記憶起書詞,或作適當刪節,使不露破綻。
第二寶:添語杯,即茶杯,作用與茶壺相仿。也可以代角色說表時,喝一口茶,以緩和一下氣氛。
第三寶:沒大小,即說唱人用的一塊手帕,既可模擬當做聖旨、皇榜、書信、錦囊來念,也可當做包腳布等進行比畫。
第四寶:萬能扇,無論十八般武器以及將令、旗幡等一切物件,均可用扇子模擬代替,藝人還有人物“用扇”如下的諺語:文須武肚轎扇襠,青袖梅肩小丑忙;瞎眼書臀門半扇,乳胸農背和尚光。“文”即文官,“武”即武將,“轎”即轎夫,“青”即青衣扮演的角色,“梅”即梅香丫頭,“小丑”即小丑扮演的角色;“瞎”即盲人,“書”即文人書生,“門”即門人,“乳”即乳娘,“農”即農夫,“和尚”包括僧尼。後一字即指扇子扇風的部位。四句諺語,生動地反映出十二種人的不同身份和用扇的部位、方法。

唱腔曲調

武林調的唱腔曲調屬板腔體,主要板式有“大陸板”“二六板”“平板”“遊魂調”,還可根據表達需要引人民歌小調和姊妹藝術形式的曲調。

伴奏樂器

二胡、三弦、琵琶是武林調的主要伴奏樂器,早期演出以木魚擊節,後期改為鼓板。
伴奏樂器:二胡伴奏樂器:二胡

經典曲目

武林調的曲目,基本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宣卷時期的曲目,一般都根據書肆、經房出版的寶卷,照本演唱。初期都是宗教故事和勸世經文,如《香山寶卷》《劉香女寶卷》等曲目。後期才以民間故事和戲曲曲藝改編的故事為題材,如《趙五娘寶卷》《李三娘寶卷》等曲目。
化裝宣卷時期的曲目,開始是以寶卷改編為主。後來進入城市劇場演出,才創作或移植別的劇種曲目。如進杭州大世界遊藝場就演出創作的《賣油郎獨占花魁女》等;進入上海,採用過京劇劇目,如《狸貓換太子》《兒更天》《探陰山》《鐵公雞》等;甚至還根據文明戲劇本,改編演出過《箱屍案》。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後,特別是在提倡文藝為社會主義建設、為工農兵服務的創新、編新、“說新唱新”時期,武林調演出的現代曲目,有《比媳婦》《東風解凍》《雷鋒》《社長的女兒》等,改編的曲目有《紅岩》《箭桿河邊》《年青的一代》《劉胡蘭》《王傑》等等。這些曲目熱情地歌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武林班演員上山下鄉、進村下礦,為人民大眾演出。
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武林調積累了四十餘部傳統曲目,《方卿見姑》《岳飛傳》《玉堂春》《何文秀》《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流行地區

武林調流行在浙江杭州及周邊地區,江蘇南部和江西東部一帶。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革、社會的轉型、傳媒手段的發展,以及口頭傳承的局限等原因,武林調這一曲種,也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瀕臨失傳的境地。
一、能演唱武林調的藝人已寥寥無幾,且後繼乏人。曾轟動杭州的武林調藝人王桂珍、馮招弟在20世紀末即已病逝。
二、與武林調相關的文本、曲目、老照片等實物已大多散失。
三、武林調原有的錄音、唱片等資料,仍在散失,沒有專門的保存機構。

保護措施

杭州市文化部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加強對武林調的保護。一、組織專人蒐集有關武林調的歷史文獻,以及曲目、劇本、音樂唱腔、名角名家等資料,編寫《浙汀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叢書》之一的《武林調》。二、蒐集所有能蒐集到的武林調錄音、唱片等資料,能翻錄成碟片的,翻成碟片保存;不能翻成碟片或音響效果較差的,儘量翻成曲譜保存。
圖書《武林調》圖書《武林調》
杭州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健在的武林調(杭曲)藝人王桂鳳、賀美珍、胡夢、萬文觀等進行聲像資料搶救性拍攝,共攝錄了《蘇三起解》《三堂會審》《岳飛傳》《方玉娘》等曲目。組織群藝館音樂幹部、曲藝幹部記錄整理武林調(杭曲)曲目,邀請老藝人重新排練,並在說書場演出。

傳承人物

王桂鳳,女,1929年出生,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曾任浙江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及杭州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她14歲從藝。1945年加入武林調、武林班的行會組織“杭州春秋社”,從事武林調演唱。1955年加入杭州曲藝實驗演出隊任武林調演員。1958年至1968年參加杭州曲藝團,為該團杭曲的主要演員。1958年8月赴北京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首屆中國曲藝會演。演出杭曲《比媳婦》,同月出席中國曲藝工作者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68年至1970年曾在杭州藝校任教,後被下放工廠勞動。1979年重返曲壇演出。2008年入選首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傳統曲目有《珍珠塔》《岳母刺字》等等,現代曲目有《比媳婦》《螞蟻島》等。
王桂鳳王桂鳳
賀美珍,女,1927年出生,浙江省曲藝家協會會員,曾任杭州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她7歲隨父親、武林調名藝人賀松順學藝。1945年加入武林調、武林班的行會組織“杭州春秋社”,從事武林調演唱。1955年加入杭州曲藝實驗演出隊任武林調演員,1958至1971年為杭州曲藝團武林調的主要演員之一。1958年8月與武林調演員王桂鳳合作演出的杭曲《比媳婦》參加首屆全國曲藝會演。“文革”期間被下放工廠勞動。1979年重返曲壇演唱武林調。2008年入選首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方玉娘上寶塔》《玉堂春》等,現代曲目有《多餘姑娘》《姑娘鬧海》等等。
賀美珍賀美珍

入選非遺

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武林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8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