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米花

武岡米花

武岡米花是湖南武岡經典的傳統小吃之一,屬於湘菜系。

武岡米花用糯米飯製成,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淘洗數次,放置清水中浸泡發脹後,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拌上食品紅,一併置於甑內(中間用隔板間開)蒸熟。然後取出攤在一個碗口大小的篾箍內,使之粘合平整均勻。每個米花約1cm厚,由紅、白兩層組成,上層為紅米飯。將做好的米花擺在篾墊或木板上,放在陽光下曬乾。白色底層若碎玉鋪就,紅色面層如瑪瑙嵌成,遠遠看去,像艷麗的花朵,故稱之為“米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岡米花
  • 外文名:Wugang rice flower
  • 原料糯米飯
  • 產地:湖南武岡
  • 組成:紅、白兩層
  • 厚度:1cm
  • 起源朝代:西漢
  • 所屬:傳統小吃
  • 菜系:湘菜系
  • 食法:油炸米花、泡米花油茶、米花丸子
  • 相關記載:《武岡州志》
菜品歷史,菜品食法,歷史文化,

菜品歷史

據《武岡州志》載,早在西漢,武岡建都梁候國時,逢過年過節民間就有製作米花的風俗,又與“發”諧音,意即萬事圓滿,興旺發達,因而年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炸制米花,喜迎新春。當時稱為都梁米花"。據說當年清帝乾隆微服下江南,遊覽楚南勝地武岡雲山,在山中勝力寺品嘗到米花後,“龍顏”大悅,當即御書“武岡米花分外香”七個大字。那時朝廷的官員也抵擋不了這分不斷飄進大牆內的誘惑,就賜了武岡米花一頂貢品的頭銜,從此武岡米花就心花怒放地戴著這頂皇家發的頭銜從民間走進宮殿,又從宮殿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上世紀80年代,國家領導人王震等視察城步南山牧場,途經武岡市,也慕名品嘗武岡米花,並特意帶了一些米花回京讓親友品嘗。
武岡米花中名氣最響的扶沖米花,有“法新豆腐魚塘米,扶沖米花貢朝廷”的美譽。扶沖的米花是不同於其它地方米花的,其香脆可口是一方面,更大的特徵就是有筋力,米粒與米粒之間不搞分裂,就是下了油鍋,也是緊緊箍作一團不分散。

菜品食法

米花的食法有三種:
一種是油炸米花,即將米花炸至膨大、脆松即可,趁熱吃起來,香噴噴、脆酥酥,其味鮮美;炸米花要把握好度,油炸時間估計不足則不香,還磕牙;過了,則有焦糊味。吃米花要趁熱,剛從油鍋撈出來的米花是最香脆的,但要等到米花上“滋滋”的油聲消失,否則會連舌頭也燙起泡。潮潤後的米花是沒有香脆的口感;
另一種是泡米花油茶,即用油炸好的米花配上食糖、茶葉、芝麻,用開水沖成,喝起來甜津津、油滋滋,芳香可口,回味無窮;
還有一種是米花丸子,即將米花回鍋蒸軟,拌上瘦肉泥、胡椒粉,做成米花丸子蒸熟,再配上肉湯、蔥花,更是柔糯鮮嫩、清香爽口,令人大快朵頤。

歷史文化

武岡有逢年過節製作米花的風俗,米花在民間象徵"吉祥喜慶",因它形如"滿月"有花,即"圓滿發達"之意。又俗稱"發(花)物"。它寓意寄託人們的良好祝願。因而年年除夕,家家戶戶都炸制米花,喜迎新春。
武岡米花意味著團圓、吉祥、幸福和友誼,因此,武岡人逢年過節或結婚、生日壽慶時,都要炸制米花。客人離去時,主人也總要饋贈兩個或四個等偶數量的米花,祝願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順風,也表示對客人的重視。
米花既是武岡的飲食文化,又是武岡的民俗文化,是武岡人過年和喜事臨門時必不可少的吉祥食物,象徵吉祥喜慶。它圓圓的形狀如同“滿月”,寓意日子圓滿事業圓滿樣樣圓滿;通過油炸膨脹、發達,又有了人發財發萬事發達之意。所以武岡人每次爆米花之際,望著漸漸在鍋里膨脹的米花,最喜歡問守在旁邊好奇觀望的孩童,發了嗎?孩童常常是揀了長輩的話快嘴快舌:發了!發了!就這樣兩句震耳欲聾的“發了”,滿屋的喜慶氣氛便濃烈得如同煙霧,驅也驅散不了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