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台漢墓

雷台漢墓

武威雷台漢墓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位於甘肅武威城區北關中路,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雷台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台。

《資冶通鑑》中記載:為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公元321年)始築“周輪80餘堵,基高9仞”。現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10座,其建築雄偉、規模宏大。

1969年在雷台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 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或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5千克,馬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矯健剽悍,呈飛奔狀,右後足巧妙地輕踏在一隻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飛鳥背上,既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並賦予了奔馬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銅奔馬蘊含著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歷史價值並具天馬文化內涵,並且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極品。

1983年,銅奔馬被中國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同年雷台漢墓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入圍“神奇西北100景”。

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雷台漢墓
  • 地理位置: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雷台公園內
  • 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8:00-17:3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50元/人
  • 著名景點馬踏飛燕 漢代古井 雷台湖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甘肅省武威市
  •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交通信息,主要景點,出土文物,發掘過程,藝術水平,馬超龍雀,

交通信息

市內乘公交6路、7路到雀兒架站下;1路、9路、101路到雷台什字站下可到。

主要景點

雷台漢墓有正寢便殿。正寢的作用主要安墓主神坐,為墓主靈魂正常起居之處,由供奉的宮人如同對待活人一樣侍奉;便殿是正寢的附屬建築,主要供奉主靈魂來此遊樂。
雷台漢墓
馬踏飛燕
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後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
漢代古井
曾出土“馬踏飛燕”的武威雷台漢墓里的一口漢代古井長期以來吸引著遊客的眼球,此井居然“見錢眼開”:能將扔進井裡的錢幣神奇地放大。古墓里的古井有何作用呢?據專家介紹,墓室主人在墓道中鑿井,寓意著富有和尊貴。
古井位於雷台東南角,距墓道入口2米處,貫穿了整個夯土層,與墓道相鄰,一直修到古墓中。古井深12.8米,是用典型的漢代古薄磚砌成。底部以“人字形”方式砌成,在我國考古中也不多見。據考證這口古井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逐漸乾涸。
這是一口用磚堆砌而成的井,磚與磚之間沒有使用任何粘合材料,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井壁的磚大部分已經嚴重風化,只有井底的部分壁磚仍保存良好。經過測繪,工作人員發現它並不是一口垂直的井,開口處直徑0.95米,井底直徑0.86米,而井中部的直徑達1.15米,古井整體呈腰鼓狀。
雷台湖
雷台旁側的雷台湖,在乾涸20多年後,又自然復甦,重放光彩。泉水叮咚,碧波粼粼.溪流潺潺。四周綠茵漫地,柳楊婆娑。天地之造化加上武威人民的辛勤建設,使雷台這個銅奔馬的出土地舊貌新顏交相輝映,引得大批中外學者、遊客留連忘返。

出土文物

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台漢墓是“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銅錢三千多枚。銅車馬儀仗俑99匹。 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或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17.5千克,馬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矯健剽悍、無拘無束、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張口嘶鳴、右後足巧妙地輕踏在一隻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飛鳥背上,既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並賦予了奔馬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大膽的想像和天才的雕塑手法,為世界留下了一件罕見的藝術品。銅奔馬蘊含著極高的藝術、科學和歷史價值並具天馬文化內涵,並且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極品。

發掘過程

雷台 是一處高8、5米,南北長106米,東西寬60米的長方形夯築上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築的雷祖觀,故名。據清乾隆時修武威縣誌》載,“靈鈞台,城北,晉張茂築。”這裡的靈鈞台即指雷台,所以雷台又稱靈鈞台。台上現存建築有三星殿、雷租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過殿、東西陪殿、廊房等。
1969年,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雷台下發現了一座東漢晚期的大型磚室墓。據馬俑胸前銘文記載,此系“守張掖長張君”之墓。墓分前、中、後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門向東,墓後完至墓門長19.34米。此墓雖遭多次盜掘,但遺存尚多,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博物館”。墓內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共22l件。其中有鑄造精緻的銅車馬武士儀仗俑9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引人注目的銅奔馬。

藝術水平

馬超龍雀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頭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踏著一飛鳥。馬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彗星一殷的尾部。既表達了奔馬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面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它體型矯健,神勢若飛,藝術造型優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且給人以騰雲凌霧、一躍千里之感。這位東漢的無名藝術匠師以高度的智慧、豐富的想像、深刻的生活體驗和嫻熟精深的藝術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件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極富浪漫色彩的“天馬行空”的藝術傑作。
據《漢書》載,西漢武帝為了遠征匈奴,開拓疆土,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發兵西域,進行了長達4年的戰爭。太初四年(前101)從大宛國引進大宛馬,武帝非常愛惜,賜名為“天馬”。據傳說,這種馬流的汗為紅色,像鮮血一樣,所以人稱“汗血馬”。武威因“涼州畜牧甲天下”成了良馬的交易、繁殖基地。後人有“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說。因此,在武威發現表現“天馬行空”的銅奔馬,並非偶然。
自1973年以來,我國先後在美、英、法、日本、瑞典、墨西哥、奧地利、義大利等10多個國家和香港地區展出出土文物,都以銅奔馬為代表,製作巨幅海報。在倫敦展出時,英報稱:“銅奔馬已成了一顆吸引人的名星。”英國觀眾說,銅奔馬“簡直是藝術作品中的最高峰”。一時出現了“四海盛讚銅奔馬”的熱潮。就連它的複製品和說明書,國內外人士也爭先恐後購買。詩人臧克家在觀看了銅奔馬後,頗為驚嘆,即興作《踏燕迎風銅奔馬》,稱銅奔馬“是條神龍,以世界為場所,飛奔絕塵,引人注目,博得喝彩。它是中國燦爛文化的精品,它是優美的藝術傑作,它是中國人民的光榮,它為社會主義大放異彩”。

馬超龍雀

東漢,武威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賓士狀。塑造者攝取了奔馬三組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剎那瞬間。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其全身的著力點集注於超越飛鳥的一足上,精確地掌握了力學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銅奔馬是按照良馬式的標準去塑造的,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種的優點於一身,特別是表現出河西走馬秉賦的對側步特徵。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確定為中國旅遊的標誌。
雷台漢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