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漢簡

武威漢簡

中國涼州西漢墓中出土的簡牘,涼州漢簡統稱武威漢簡。包括《儀禮》簡、涼州王杖詔令簡和涼州醫藥簡牘等。 《儀禮》簡 1959年出土於甘肅涼州磨嘴子6號漢墓。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儀禮》簡分三種:甲本木簡398枚,每枚長55.5~56厘米,寬0.75厘米,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司》、《燕禮》、《泰射》7篇。乙本木簡37枚,每枚長50.05厘米、寬0.5厘米,內容僅《服傳》一篇。丙本竹簡34枚,每枚長56.5厘米、寬0.9厘米,內容僅《喪服》一篇。

簡介,王杖詔令簡,醫藥簡牘,儀禮簡,

簡介

涼州漢簡,以其數量多、保存好、內容豐富、史料可貴等獨有的特點構成了中國簡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儀禮簡、王杖簡、醫藥簡都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王杖詔令簡

1959年涼州磨嘴子18號漢墓出土,計木簡10枚,史學界稱之為“王杖十簡”。簡長23.2~23.3厘米,寬約 1厘米。簡文記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幼伯受王杖事,錄有西漢本始二年(公元前72)和建始二年(公元前31)詔令。出土時簡次已亂,對10簡的排列順序曾有爭議。1981年涼州文物管理委員會又徵集王杖詔令簡26枚,據說亦出土於磨嘴子漢墓,每枚長23.2~23.7厘米,寬0.9~1.1厘米,背面都有編號,今見“第一”至“第廿七”,中間缺“第十五”,簡次順序明確,內容包括建始元年(據“王杖十簡”,或為建始二年之誤)、元延三年(公元前10)關於高年授王杖及關於汝南郡王安世等坐毆辱王杖主棄市的詔令。上述詔令涉及對高年鰥寡殘疾人的優撫,是研究漢代養老制度的重要資料。 兩次出土的“王杖簡”內容豐富,記載明確,既有尊老養老、高年賜王杖的明確命令,也有撫恤鰥寡孤獨廢疾之人的具體法規。這些命令和法規,一是提高老人的社會地位;二是減免老弱病殘者的刑罰;三是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西漢時期,國家對養老尊老制度曾有過三次大的變革,即惠帝時期的免除老幼刑罰、宣帝時期的高年賜王杖和成帝時期的放寬受王杖的年齡限制,可史書對這三次變革中的後兩次卻沒有明確的記載。“王杖十簡”特別是“王杖詔書令簡”的發現,為我們填補了這一空白。千百年來史學界圍繞“年七十賜王杖”產生的許多疑問總算弄清了基本面目。
武威漢簡

醫藥簡牘

1972年涼州旱灘坡漢墓出土,計木簡78枚,每枚長23~23.4厘米,一類寬 0.5厘米,另一類寬1厘米;出土木牘14枚,每枚長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簡牘內容涉及臨床醫學、藥物學、針灸學等。臨床醫學方面,有對疾病症狀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記載以及治療方劑。方劑有“治傷寒逐風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治金創止痛方”、“治婦人膏藥方”、“治目痛方”等30多種,涉及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針灸科等。藥物學方面,列舉了 100多種植物、礦物藥,並且詳盡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製作、劑型及用藥方法等。針灸學方面記載了三里、肺輸、泉水等穴位及用針方法、禁忌等。這些醫藥簡牘是研究中國古代醫學,特別是漢代醫藥學的重要資料。

儀禮簡

1959年,人們在涼州磨嘴子墓群中發現了469枚27298字的儀禮簡。這批漢簡絕大部分是木簡,每簡長約55.5——56.5厘米,每簡有字60個左右,都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上有削改和閱讀的記號。這批簡可貴之處在於,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儀禮》。《儀禮》是古代經典的組成部分之一,這對於我們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其次它不是散亂的殘簡零札,而是完整齊全具有頁碼的書冊,是西漢經書的樣本;同時它還是所有出土木簡中保存最完整的簡冊,大多數墨跡如新,雖稍有殘損,但每一篇的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篇題、頁碼和順序。像這樣完整的《儀禮》簡,是出土漢簡中空前的發現。
士相見之禮士相見之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