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方竹

武夷山方竹

武夷山方竹,別名:武夷方竹,拉丁文名:Chimonobambusa setiformis Wen.是禾本科寒竹屬節間圓筒形,分枝之節間略扁平,近實心或實心,背面灰綠色帶紫色,粗糙,節下方密被白色細柔毛;竿環略隆起;籜環初被褐紫色剛毛,後禿淨。籜鞘宿存,長三角形,較長於節間,薄紙質,背面初淡綠色帶紫色,後褐紫色,具白色圓斑,並生有向下的棕褐色瘤基刺毛,邊緣無毛,先端漸尖狹小;纖細屈曲而直立;葉舌極短,邊緣粗糙或被粗毛;葉片薄,狹披針形,基部漸尖或近鈍圓,先端漸尖而延伸,兩面無毛,邊緣有鋸齒,花果未見。筍期10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山方竹
  • 學名:Chimonobambusa setiformis We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亞科:竹亞科
  • :倭竹族
  • 亞族:倭竹亞族
  • :寒竹屬
  • :寒竹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竿高4-5米,直徑15-20毫米;節間圓筒形,長10-15厘米,分枝之節間略扁平,近實心或實心,背面灰綠色帶紫色,粗糙,節下方密被白色細柔毛;竿環略隆起;籜環初被褐紫色剛毛,後禿淨。籜鞘宿存,長三角形,較長於節間,薄紙質,背面初淡綠色帶紫色,後褐紫色,具白色圓斑,並生有向下的棕褐色瘤基刺毛,邊緣無毛,先端漸尖狹小;籜耳與鞘口繸毛俱缺;籜舌呈弓狀隆起,高0.5毫米;籜片極小,錐狀,高僅1-2毫米。末級小枝具2-3葉;葉鞘長25毫米,表面無毛,縱脈明顯,先端具粗毛;葉耳缺或微弱,鞘口繸毛髮達,白色,長12毫米,纖細屈曲而直立;葉舌極短,邊緣粗糙或被粗毛;葉片薄,狹披針形,長6-13厘米,寬8-12毫米,基部漸尖或近鈍圓,先端漸尖而延伸,兩面無毛,邊緣有鋸齒,次脈4或5對。花果未見。筍期10月。
武夷山方竹武夷山方竹

生長環境

庭院中栽植,宜選牆隅、屋旁空隙地,數株叢植並注意澆水培土,土壤如能保持疏鬆肥沃,可促進終年生筍。冬季可施腐熟廄肥、土雜肥,既保持地溫,又疏鬆土壤,有利於發筍和新竹生長。

分布範圍

產於福建。模式標本采自武夷山。

本種提示

本種與寒竹近似,但竿節下方密被白色細柔毛,籜鞘被棕褐色向下的刺毛,邊緣無毛,以葉鞘具長為12毫米的鞘口繸毛而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