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十勇士參軍紀念碑

武城十勇士參軍紀念碑

武城縣城南4公里有個東七里莊,是“武城參軍光榮村”。村西路邊有一漢白玉石碑,叫做十勇士參軍紀念碑,有六十年。紀念碑在小亭子裡是村里最靚麗的一景。碑的主體是漢白玉石質,四周有雲彩花紋襯托。碑上的字跡可辨,特別是石碑頂部的四個柳體大字“參軍紀念”。大字周圍雕刻著二龍戲珠。碑文記錄的是當年參軍十個勇士的姓名、簡介,以及為勇士捐獻的物資的村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勇士參軍紀念碑
  • 地理位置:武城縣城七里莊
  • 成立年代:1947年5月
  • 紀念:參軍的十人
紀念碑位置,紀念碑紀念,

紀念碑位置

武城縣城南4公里處有個自然村,名喚東七里莊,該村被譽為“武城參軍光榮村”。早年,村西路邊矗立著一尊漢白玉石碑,被人們稱為十勇士參軍紀念碑,有六十多年。這尊高大的碑碣倒在村中路北的坑塘邊,碑碣已經損毀為幾段兒,東倒西歪的躺在泥土裡。石碑四周樹木蔥蘢,碧草幽幽,在周圍綠色掩映下這幾塊石碑不易被來來往往的人發現。

紀念碑紀念

這裡有個漂亮的碑亭子,參軍紀念碑在小亭子裡,可是當年村里最靚麗的一景,村民們對此都十分愛護珍惜。文革時亭子被損壞了。今日,這幾段碑被泥土遮掩,經我們用水沖洗後,碑文內容逐漸清晰起來。碑的主體為漢白玉石質,四周有精緻的雲彩花紋襯托。紀念碑上的字跡依稀可辨,尤其是石碑頂部的四個柳體大字——“參軍紀念”,剛健有力。四個大字周圍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做工精緻、美觀。碑文記錄的是東七里莊村當年參軍十勇士的姓名、簡介,以及當時附近村民為勇士送行時所捐獻的物資。碑文的落款日期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即1947年5月為十勇士所立,而碑上所記錄的故事則是發生在解放戰爭初期,即1946年。碑文如下:
原恩縣五區(該村抗戰時期隸屬恩縣)區委書記宮秋雲(武城縣武城鎮李邦彥村人)曾回憶在恩縣的工作時說:“1946年,縣裡布置了參軍任務,不少幹部民眾存有和平麻痹思想,認為抗戰勝利了,該過太平日子了,加上長期戰爭造成男勞動力缺乏,對蔣介石要發動的內戰缺乏思想準備,所以那次參軍工作遇到很大困難,而東七里莊黨支部在我們工作組幫助下,首先做了民兵隊長的工作,然後由他發動民兵並通過他們去做家屬的工作,結果該村民兵一個班集體參軍,並且,在新兵集中時出現了父送子、妻送郎極為感人的場面。對推動全區完成參軍任務起了顯著作用。區委表揚了他們,決定立光榮碑,以示紀念。1947年夏天把碑立了起來。碑文是我(宮秋雲)撰寫,書寫是尤王莊國小的孟校長。”
1946年6月,蔣介石在內戰部署基本就緒後,撕毀兩黨停戰協定,國民黨以30萬大軍圍攻中共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東七里莊村十勇士參戰的地方即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的大別山,大別山在解放戰爭中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東脅南京西逼武漢。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作用是:一,是解放戰爭轉守為攻的起點;二,將戰火燒到了國統區;三,挺進大別山等於把刺刀插進了敵人的心臟,可直接威懾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長江重鎮武漢,牽制了國民黨的大量軍隊,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為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淮海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當年參軍的十名勇士只有趙天佐和趙天文兩位老人還健在,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參軍的時候家裡人像出殯似的,都哭啊。”1946年11月28日,東七里村的民兵在民兵隊長侯其劍帶領下,各自做通自己家屬的工作,一個班計十人集體參軍入伍。87歲的趙天文老人,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對於參軍紀念碑碑文,還能背誦出來。
東七里莊村十勇士參軍前的簡歷東七里莊村十勇士參軍前的簡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