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覺古寺

正覺古寺

正覺古寺始建於唐代,位於撫州臨川區城東門城外的犀牛山,初名開元寺,至元明曰妙覺寺。史載由南宗八祖之尊的道一禪師開基弘法,規模宏大,山門前可泊船,蓮花婷立,寺內有合抱柏樹,門戶幽靜。清同治《臨川縣誌》亦載:寺前有東湖,與文昌橋頭的撫河相通,湖水如鏡,楊柳輕拂,非常迷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覺古寺
  • 始建:唐代
  • 初名:開元寺
  • 位置:撫州臨川區城東門城外的犀牛山
發展歷史,寺院衰落,現狀,

發展歷史

寺內有一座高樓,名叫“籜龍軒”,為觀景賞月的好去處。“籜龍”本是竹筍之稱,以竹筍名軒,可見當年寺內翠竹青青,寺僧愛竹情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回鄉省親時,曾數次蒞寺游賞,留下《籜龍軒詩》三首。明代大戲劇家、臨川鄉賢湯顯祖也曾與臨川才子帥機到籜龍軒品茗,寫下詩一首。詩云:人生苦短千萬慮,放下不如喝茶去;滌得內心空世間,清香一品入禪意。
正覺寺內有一口井,名曰“醒泉”。這醒泉水味清奇,據說此水與鐵山茶葉相泡,飲之可延年益壽。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旅撫時,在正覺寺品嘗此水後讚不絕口,作《醒泉銘》志之。
進入清代,正覺寺香火不斷。鹹豐六年(1856),太平軍占據撫州,正覺寺毀於兵火,僧眾四散。到了鹹豐十年(1860),廟裡惟有一個瘋癲和尚。
是時,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一員部將參加撫州、滸灣戰鬥,因戰事失利,遁入寺中,剃度出家,取法名“法果”。後來,法果擔任住持,發願重振。他將“妙覺寺”改為“正覺古寺”後,便到河北化緣,請河北高僧清泉大師來寺宏法,指導重建寺廟。
數年後,正覺古寺在廢墟重新矗立,香火復盛。當時,撫州汪知府對他非常讚賞,特贈聯道:“將門才出入空門,一領袈裟,無意戀營中綠柳;殺界喜休開佛界,三生香火,有緣結座上青蓮”。法果圓寂後,清泉、了塵、圓光、圓明、昌月、化月、觀庵、福庵、常度等數代住持不斷對寺廟進行擴建。
到了觀庵住持時,正覺古寺進人鼎盛時期。當時,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母殿、祖師殿等19幢,並建有僧寮房舍300餘間,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還有寺田200多畝,成為撫州一大叢林。寺
中除恢復最有特色的建築“籜龍軒”外,還興建了遠近聞名的“千佛樓”一棟。千佛樓西,建有將軍殿,殿內供奉三尊“蛤蟆菩薩”。寺內還建有20多座富有藝術特色的歷代祖師佛塔。
此時的正覺古寺,曾刻印佛經100多種,印經木版堆滿幾個大房間,住寺僧人多時達100餘人。寺廟“開期”(傳大戒)可謂佛門中的大事,只有高僧輩出、道風嚴謹的寺廟才具備條件。
當時的正覺古寺法務昌隆,每隔三、五年就要“開期”一次。僅觀庵任住持期間,就“開期”五、六次。每次“開期”時,外地僧侶紛至沓來,四方信徒相約而至,慕名前來參禪禮佛的甚至還有印度、日本等國高僧。由此,正覺古寺更加名聞遐邇,蜚聲江南。

寺院衰落

1926年以後,正覺寺逐漸衰落,部分寺舍一度被國民黨軍隊和學校占用。1927年,臨川縣成立中國佛教總會臨川分會,會址設於正覺古寺內,正覺古寺住持漢度擔任理事長。
1942年,日本侵略軍入侵撫州時,正覺古寺慘遭破壞,法器文物搶掠一空,寺中僧人全被日軍拉夫,數位僧人被日軍推下文昌橋溺死。日軍退出撫州後,寺中又恢復佛事活動。
1948年,釋漢度主持啟壇在正覺古寺傳授三壇大戒,為230多僧尼圓具足戒,戒期月余。新中國建立後,佛事活動基本停止,寺內僅剩住僧數人,寺內大部分房產先後被臨川師範、撫州市一小用作校舍。“文革”期間,正覺古寺橫遭劫難,佛像被毀壞,廟宇被拆除,經書木版被焚燒,寺內僧人被遣散。
1974年,寺舍全劃歸撫州市一小。
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正覺古寺也重獲新生,1984年撫州地區行署和撫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復正覺古寺,先後由戒全、戒慧等法師主持重建。
經過近20年的建設,至2002年寺內已有大雄寶殿、千佛樓、五百羅漢堂、禪堂、齋堂、方丈室、藏經樓等佛教建築4000多平方米,佛事活動日趨正常,正覺古寺迎來一個新的繁榮期。
戒慧老和尚於2002年圓寂後,其弟子學輝法師主持寺院一切事務,正覺寺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僅兩年時間,即完善了五百羅漢堂,興建了弘法樓、齋堂、露天佛像、觀音等八個建築項目,寺內殿堂達到7座,各種用房90餘間,整個寺院占地面積7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近6000平方米,成為市區內一座初具規模的佛教叢林。
胸懷遠志的學輝法師並未滿足現狀,決心要在正覺古寺實施一項更宏偉的規劃——十年內將正覺古寺建設成為一座城市中的大型叢林。
自2004年以來,該項計畫在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統戰、宗教、城市規劃等部門及文昌辦的大力幫助下,正覺寺耗資數千萬元,拆遷了周邊108戶共13000餘平方米舊房,使寺院占地面積由原來10畝擴大至30餘畝,這在“寸土寸金”的市區實屬不易。
在這十年中,正覺古寺佛事天天有,面貌日日新,原來那些布局不合理的建築全部拆除,新的仿古建築如雨後春筍一幢幢破土而出,莊嚴悅目。

現狀

如今,當人們走過仿唐門樓,一幢幢紅牆青瓦、雕樑畫棟的殿堂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進得山門,如入仙境:寶塔入雲,古樹參天;翠竹垂柳,奇花異草;流水潺潺,魚躍雁鳴;百米長廊,青磚鋪地;假山地宮,群雕巧布;紅柱青瓦,飛檐翹角;晨鐘暮鼓,風鈴悠揚;寶鼎香爐,香菸繚繞;佛像莊嚴,觀音慈祥;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寺內十餘幢仿唐建築按照叢林規矩精心設計布局: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方丈樓法堂禪堂客堂齋堂、聞法講堂、念佛堂、觀音堂伽藍殿、祖師殿、地藏殿、法師寮、圖書館、藏經樓及籜龍軒等,寬闊的遊廊總長達三百餘米,將整座寺院縱橫貫通。
獨具特色的有:鐘樓後排占地近二千平方米的三層式綜合樓,樓內設有“吉祥源”素齋館,多功能僧眾齋堂,還有一座全市獨一無二可容納千餘人聽經聞法的階梯式“弘法講堂”;寺後一座占地近六百平方米高達十米的犀牛山,山整體如同一頭巨大的臥姿犀牛,山體內局部巧妙設計有“神蛙洞”、“文殊洞”和祖師塔林;犀牛山後是大安園,三層古建,每層供佛,頂端供奉十米古銅鑄阿彌陀佛,金身四耀,放射出無量祥光,令瞻仰者歡欣安穩。
而最引人入勝則屬萬佛寶塔,青磚碧瓦,金頂輝煌。寶塔雄立於正覺寺這座佛教大叢林中軸線的最北端,占地九百平方米,通高六十六點六米。
十六米高的塔裙分作二層,塔體九層共五十點六米,總建築面積為二千三百平方米。塔基可容納百人坐禪或千人聞經說法念佛。
塔主體迴廊層疊,盤旋直上,內供釋迦阿彌陀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萬尊佛像,或莊嚴肅穆,或端麗慈祥。特別是塔裙一樓的三尊特大玉佛,高達四點三米,加上底座總高達六米,與一百二十餘平方米的天棚飛天、神童和蓮花彩繪融為一體,踏進此殿如入仙境。
全塔飛檐斗角,巧思妙想,融古今藝術於一體,霓虹外照,佛光內耀,聚東西聖德於一堂。
室外按照佛教理念巧妙地安放了數尊佛像:面積一千餘平方米的放善池中央,一座九曲橋直貫南北,橋中間矗立著一座高六點六米重達三十多噸的石雕海島觀音;十米高的銅鑄阿彌陀佛矗立於犀牛山後的大安園中央;石雕宮燈、六牙象、七寶施食台對稱分列於大雄寶殿左右;鐵鑄寶鼎、香爐,石雕醒泉池、九龍圖依次排列於大雄寶殿前;土地廟、孔子山、紫竹林、飛瀑石、佛經牆、石蘑菇、金寶池、石塔、石字、石佛、石童和石桌、石凳等,錯落有致,相得益彰,為莊嚴的佛門淨地增添了幾許自然和諧與文化情趣。
如今的正覺古寺,已成為撫州城區的一座地標性建築,也成為撫州集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臨川文化、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宗教活動中心和宗教旅遊勝地,可謂超越了歷史,再續了輝煌。
正如學輝法師在《臨川正覺》歌詞中所詠頌:“往事無常空幻,嘆名藍勝跡,幾度滄桑!贊清泉法果,復興續隆昌。看今朝,和諧景象,慧學承,弘佛耀嘉祥。叢林院,雲擁寶塔,瑞應輝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