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旦(傳統節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正旦即春節。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明代的三大節之一。屆時百官有年節之假,無論朝廷百官抑或民間士庶都有熱烈的慶賀禮儀及文體娛樂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旦
  • 別稱春節
  • 時間:每年的正月初一日
  • 地位明代的三大節之一
  • 活動:禮儀活動
  • 記載文獻:《明宮史
朝廷,簡介,記載,民間,醫書,

朝廷

簡介

朝廷要舉行百官朝賀天子、內外命婦朝賀皇后的禮儀活動,太子、親王以及他們的妃子也要分別向皇帝、太后進行朝賀,同時,太子亦要接受百官的朝賀。在地方上,有“天下大小衙門拜闕”的禮儀,即正旦當天,除京官之外,全國各種大小衙門官府的官員身著官服,前往所在衙門舉行“望闕遙賀”之禮。官員們舞蹈山呼,行十四拜禮,在口頭上遙向天子拜賀新歲。各地的藩王也要行“望闕慶祝”之禮。朝廷和地方的官員們在朝賀、望闕禮結束之後,彼此之間也互相往來,行“拜年”禮儀。

記載

在宮中,據劉若愚明宮史》記載,元旦早晨五更起要焚香放紙炮,並有“跌千金”、“飲椒柏酒”、“吃餃子”等習俗活動。有時會在扁食裡面包上銀錢,吃到的人預示著來年將會大吉大利。當天宮內之人相互拜見祝賀,稱為賀新年。正旦後,當月宮中所吃的食品有叫“百事大吉盒兒”的,主要由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等製成;還要吃驢頭肉,用盒盛裝,由於俗稱驢為鬼,所以又稱“嚼鬼”。
在夢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寫道:“正旦大朝會……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架儀仗,……各執方物入獻。

民間

在民間,有時因為四處拜年,分身乏術,於是一些不必親自登門的地方便改用名帖投賀。明代以後,投名帖賀年之風遍及城鎮各地,所以很多人都在門上帖上一個紅紙袋,上面寫上主人的姓氏,名為“門簿”,以便接納名貼。民間還通行元旦在祠堂祭祀祖先,然後拜家長,親友之間互相拜節,做椒柏酒,與親戚鄰里結好等,屋內一般還有“旺柏”、“行春”、“節節高”、“百事吉”等喜慶裝飾。另外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各處的風俗也有顯著的地方特色。自元旦之日起,各地各種娛樂活動陸續展開,正月里民間有走橋、摸釘、擊太平鼓、跳百索、耍大頭和尚、打鬼、摸蝦兒、彈射、走解等日常娛樂活動。

醫書

送書中正旦指的是正月初一或十一月,或每日的子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