歟

文言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與同“歟”。學弈中“為是其智弗若與(yú)?”《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子非三閭大夫~?”(子:您。三閭大夫:官名。指屈原。)曹操《論吏士行能令》:“一似管窺虎~!”(就好像從細管里看老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歟
  • 拼音:yú(注音:ㄩˊ)
  • 詞性:文言句末語氣助詞
  • 出處:《論吏士行能令》
  • 繁體字:歟
  • 歟的台灣注音:ㄩˊ
  • 部首
  • 部外筆畫:3
  • 總筆畫7
  • 五筆86/98:GNGW
  • 倉頡:YMNO
  • 鄭碼:AZAR
  • 電碼:2968
  • 筆順編號:1513534
  • 四角號碼:27182
  • UNICODE:6B24
方言集匯,詳細解釋,古籍解釋,

方言集匯

粵語:jyu4
楷體字楷體字

詳細解釋

歟 yú〈助〉
(形聲。從欠,與聲。欠,與出氣有關。本義:表感嘆、反詰、疑問語氣) 表疑問語氣 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柳宗元梓人傳》表感嘆語氣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表反詰語氣 子非三閭大夫歟?——《史記
[title]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同歟。
(歟)《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𠀤音余。《說文》安氣也。《徐曰》氣緩而安也。俗以為語末之辭。《班固·明堂詩》猗歟緝熙,允懷多福。《王粲·登樓賦》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經傳通作與。《禮·祭義注》與者,不執定之辭。
《廣韻》余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𠀤音與。
《廣韻》《集韻》《韻會》𠀤羊茹切,音豫。義𠀤同。《正字通》歟無羽、豫二音。《字彙》又音羽,又音豫,義同。不知羽為與之本音,卽賜與之與。豫為與之轉音,卽《魯論》吾其與聞之與。與字轉平,借作歟,義通歟,溷借上去二聲同與,則難通也。○按此言誠是,因諸韻書相沿日久,故兩存之。 《說文》或書作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