歈

歈,拼音yú ,總筆畫13,部首是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歈
  • 部首:欠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3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ㄩˊ
基本信息
五筆:WGEW 鄭碼:ODKR 倉頡:ONNO
四角號碼:8728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6B48
基本字義
1. 歌:“吳~蔡謳,奏大呂些。”
2. 古同“”,喜悅:“色~暢真心。”
詳細字義
1.(形聲。從欠,俞聲。從“欠”,與出氣、發聲有關。本義:歌)
2.同本義 [ballad]
吳歈蔡謳,奏大呂些。——《楚辭》
吳歈越吟,荊艷楚舞。——庾信《哀江南賦》
3.同“
方言集匯
1.粵語:jyu4
2. 客家話:[客英字典] ji2 [台灣四縣腔] ji2 [海陸豐腔] ri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𣤏《唐韻》羊朱切《集韻》《韻會》容朱切,𠀤音兪。巴歈,歌名。本作渝。《史記注》渝水,獠人居。其人剛勇好舞,高祖募此以平三秦。後使樂府習之,因名巴渝舞。
吳歌亦曰歈。《楚辭·招魂》吳歈蔡謳,奏大呂些。《注》歈、謳皆歌也。《庾信·哀江南賦》吳歈越吟,荊豔楚舞。
歋歈,舞手相弄笑也。或作邪揄。《後漢·王霸傳》市人皆大笑,舉手邪揄。《注》揄音逾,或音由。
《廣韻》度侯切《集韻》徒侯切,𠀤音頭。義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