欶

欶,<動>吮吸。(一)江淮官話。江蘇如皋。清嘉慶年間《如皋縣誌》:“~,吮也。”(二)西南官話。四川成都。明李實《蜀語》:“吸之曰~。(三)吳語。民國 《定海縣誌》: “俗謂小兒吸乳曰~奶。” 浙江象山。1915年《象山縣誌》:“吮曰~,音朔。”(四)贛語。 江西西北部。(五)閩語。 福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欶
  • 拼音:shuò sòu
  • 部首:欠
  • 字碼:U+6B36
  • 五筆:GKIW
  • 倉頡:DLNO
  • 筆順:12512343534
簡介,字義,古籍解釋,

簡介

【漢字】欶【拼音】shuò sòu
欶
注音】ㄕㄨ店淋ㄛˋ ㄙㄡˋ
部首】欠
筆畫】部首4,部外7,總11
【笑您凳筆順】12512343534
四角】57982
五筆】GKIW
倉頡】DLNO
【統一碼】U+6B36

字義

【基本字義】
一、欶(shuò)
1. 吮吸
2. 飲,喝。如:“酒醪欣共欶。”
3.(贛語)欶事(嬰兒抿嘴學舌),如:跟佢話事佢就會笑,幾個月嘅毛毛子就會欶事
二、欶(sòu)
古同“嗽”,咳嗽。
【詞組】共欶
【詳細字義】
欶 shuò 形聲。字從欠,從束,束亦聲。“束”指用繩索捆雄槳甩綁,引申指“不由自主”。“欠”意為“上半身用力”。“束”與“欠”聯合起來表示“蜜蒸匙上半身不由自主地抖動並嗆聲”。本義:咳嗽。轉義:渴飲。長時間咕嘟咕嘟地飲水。
欶,吮也。從欠,束聲。——《堡榜試多說文》

古籍解釋

【辰集下】【欠字部】欶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廣韻》所角切《集韻》《韻會》色角切,𠀤音朔。《說文》吮也。《通俗文》含吸也。《韓愈詩》酒醪傾共欶。
又著也。《淮南子·修務訓》淬霜露,欶𨃤趹。 《集韻》或作嗽、𠲿、嗍。
又《集韻》所六切,音縮。
又蘇谷切,音汗迎婆速。義𠀤同。
又《廣韻》蘇奏切《集韻》先拔朽項達奏切,𠀤音漱。上氣也。一曰咳也。與嗽同。《周禮·天官·疾醫》冬時有嗽,上氣疾。《注》嗽,亦作欶。《疏》上氣逆喘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