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

《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七言律詩,選自《蘇軾集·卷十八》。寫的是張山人來秦淮遊了十天以後,作者送張山人歸彭城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對自由隱逸生活的嚮往,對山水的喜愛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送張山人歸彭城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軾集·卷十八》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羨君飄蕩一虛舟,來作錢塘十日游。
水洗禪心都眼淨,山供詩筆總眉愁。
雪中乘興真聊爾,春盡思歸卻罷休。
何日五湖従范蠡,種魚萬尾橘千頭。

注釋

①張山人:即張天驥,北宋時彭城(現徐州)雲龍山的一位隱士,蘇軾的好友。
②雪中乘興:指王子猷雪夜訪戴逵興盡而返的故事。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戴逵)。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③聊爾:姑且如此。

鑑賞

頷聯之妙:
(1)用詞巧妙。“洗”“供”分別寫出了水的澄澈和山的雋美,“禪心”乃水洗出,“詩筆”因山供給,新奇而有韻味。
(2)構思巧妙。上句說水洗出禪心,連眼睛都變得純淨了,有層進意味;下句說山給自己賦詩讚美的衝動,卻又為自己不能像朋友一樣盡情遊歷山水而發愁,有轉折意味。
(3)手法巧妙。上句以實寫虛,借水的澄澈寫出內心的純淨通明;下句運用擬人手法,山色秀美,為詩人提供寫詩的欲望和衝動。
主旨思想:
表達了詩人對自由隱逸生活的嚮往,對山水的喜愛之情。以范蠡泛舟五湖的典故,表達了對泛舟江湖、養魚種橘的愜意生活的嚮往。以“水洗禪心”“山供詩筆”,表達了山水的喜愛之情。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