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防禦

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動物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動物相遇後的逃脫機會。次級防禦有六種類型,即: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和反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次級防禦
  • 外文名:CIJIFANGYU
  • 性質:動物防禦性行為
內容介紹,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反擊,意義,

內容介紹

次級防禦 次級防禦只有當捕食動物出現之後才起作用,它可增加和捕食動物相遇後的逃脫機會。次級防禦有六種類型,即:回撤、逃遁、威嚇、假死、轉移攻擊部位和反擊。

回撤

是穴居動物最有效的次級防禦手段,野兔一遇到危險就立即逃回洞內;管居沙蠶遇到危險則立即縮回到自己的管內。在同樣情況下,有殼動物會縮入殼內,有刺動物則會滾成球或將刺直立起來,保護其軟體部位。

逃遁

很多動物當捕食者接近時往往靠跑、跳、游泳或飛翔迅速逃離,有時採取直線運動,有時採取不規則運動。例如夜蛾和尺蠖蛾在蝙蝠離它們較遠時採取直線飛行,以便儘快飛出蝙蝠的搜尋區,但當蝙蝠離它們較近時,便採取飄逸不定的不定向飛行,使蝙蝠難以捕捉。非洲獵豹快速追捕瞪羚時,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陣以後,會突然停住,馬上改向一側跑去。如果它不拐彎,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獵豹抓住。瞪羚雖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過程中有急轉彎的特殊本領,因此它常常能從獵豹的爪下逃脫。

威嚇

不能迅速逃跑或已被捉住的動物,往往採用威嚇手段進行防禦。蟾蜍在受到攻擊時會因肺部充氣而使整個身體膨脹起來,造成一種身體極大的虛假印象。螳螂遇到危險時會把頭轉向捕食動物,翅和前足外展,把其上的鮮艷色彩暴露出來,同時還靠腹部的摩擦發出像蛇一樣的嘶嘶響聲,這種行為常常可把小鳥嚇跑。

假死

很多動物都以假死習性來逃避捕食動物的攻擊。如很多甲蟲、螳螂、蜘蛛和哺乳動物中的負鼠等。這些動物通常只能短時間地保持假死狀態,之後便會突然飛走或逃走。

轉移攻擊部位

有些動物是通過誘導捕食動物攻擊自己身體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眼蝶和灰蝶的翅上常常生有一個或多個小眼斑,其作用是吸引捕食動物的攻擊,從而使身體的頭部或其他要害部位免受攻擊。很多蜥蜴在受到攻擊時會主動把尾巴脫掉,以後會再生出新的尾巴。

反擊

一個動物在受到捕食動物攻擊時的最後逃生機會,就是利用一切可用的武器(如牙、角、爪等)進行反擊。大部分動物在遭捕捉後都會進行反擊。棲居在北極苔原地帶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襲擊時,會把幼牛保護在牛群中間,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圍成圓陣,個個頭朝外,用犄角與狼搏鬥。在這種陣勢下,狼是無能為力的,最後一退了之。

意義

防禦性為對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