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鰓

次生鰓(secondary gill)亦稱適應鰓(adaptive gill),是軟體動物的原鰓(實際上是櫛鰓)消失後代之而來的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次生鰓
  • 別稱:適應鰓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海水
概述,結構,櫛鰓,作用,鰓葉,

概述

一般,裸鰓類(海牛類)的背鰓、簑海牛的背角、豎紋海牛外套膜下方和足的側方生有數列,以及在嫁類的外套膜下面的外套鰓(pallial gill)等都是這種鰓的例子。
次生鰓

結構

原軟體動物鰓的結構可能相似於現存腹足類的鰓,它是由一個長的鰓軸向兩側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鰓絲所組成,這種鰓稱為櫛鰓(ctenidium)。鰓軸是由外套膜或體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經,鰓絲的前緣(即腹緣)具有幾丁質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鰓的硬度。鰓在外套腔的兩側分別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鰓將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後端的下室流入,經鰓絲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鰓絲前緣及表面滿布纖毛,由纖毛的擺動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動。鰓軸上具有兩個血管,背面的為入鰓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緣的為出鰓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鰓血管流向出鰓血管,也由鰓絲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緣流向腹緣,這樣血流的方向正好與鰓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進行氣體交換。

櫛鰓

為軟體動物鰓的基本型,也就是原鰓,在中央鰓軸(ctenidial axis)處有入鰓血管和出鰓血管,在鰓軸的一面或兩面有板狀(有時為絲狀)的鰓板(又稱鰓葉)呈櫛齒狀平行排列。
在鰓板的內腔分布有血管,通過鰓板表層纖毛上皮進行氣體交換。櫛鰓在原始類型中於肛門的後方左右一對,但在腹足類的多數種類中,隨著內胚塊的扭曲移向身體前方,而且只有1個位於左側或右側。另外,日本棘石鼈(Liolophura japonica)類中櫛鰓分成很多對,在外套膜與足之間的外套溝中前後並排著。在斧足類中櫛鰓呈扁葉狀,頭足類的二鰓類(烏賊、章魚)櫛鰓有1對;四鰓類(鸚鵡螺、菊石)櫛鰓有四對。

作用

腹足類由本鰓或次生鰓或肺進行呼吸作用。
原始腹足類具鰓一對,分列於左右兩側。但在多數種類,由於兩側生長不同的結果,僅在一側有鰓。
大多數腹足類是用本鰓進行呼吸,少數種類本鰓消失,生出次生鰓(二次性鰓)或用肺進行呼吸。

鰓葉

外層:纖毛上皮;
中層:結締組織;
內層:軟骨樣層,血管溝(支持作用)。
血液在鰓葉進行氣體交換,外套膜上有豐富的血管,也進行呼吸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