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油

檀香油

檀香油,中藥名。為檀香科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的心材經蒸餾所得的揮髮油。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等地。我國台灣、廣東、海南、雲南有引種。具有降逆和胃,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呃逆,嘔吐,胃脘痛,腰痛。

基本介紹

  • 中藥名:檀香油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檀香目
  • :檀香科
  • :檀香屬
  • :檀香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心材經蒸餾所得的揮髮油。

性味

味苦,性溫。

歸經

歸胃、腎經。

功效

降逆和胃,行氣止痛。

主治

用於呃逆,嘔吐,胃脘痛,腰痛。

用法用量

內服:0.02-0.2ml(每日量不超過1ml)。外用:適量,塗擦。

採集加工

將檀香的心材切細,置大型整流器內,經蒸餾後,可得3%-5%的檀香油。此油宜密貯於瓶中,避免日光照射及泄氣。

形態特性

常綠小喬木,高約10米;枝圓柱狀,帶灰褐色,具條紋,有多數皮孔和半圓形的葉痕;小枝細長,淡綠色,節間稍腫大。葉橢圓狀卵形,膜質,長4-8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多少下延,邊緣波狀,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脈在背面凸起,側脈約10對,網脈不明顯;葉柄細長,長1-1.5厘米。三歧聚傘式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2.5-4厘米;苞片2枚,微小,位於花序的基部,鑽狀披針形,長2.5-3毫米,早落;總花梗長2-5厘米;花梗長2-4毫米,有細條紋;花長4-4.5毫米,直徑5-6毫米;花被管鐘狀,長約2毫米,淡綠色;花被4裂,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2.5毫米,內部初時綠黃色,後呈深棕紅色;雄蕊4枚,長約2.5毫米,外伸;花盤裂片卵圓形,長約1毫米;花柱長3毫米,深紅色,柱頭淺3(-4)裂。核果長1-1.2厘米,直徑約1厘米,外果皮肉質多汁,成熟時深紫紅色至紫黑色,頂端稍平坦,花被殘痕直徑5-6毫米,宿存花柱基多少隆起,內果皮具縱稜3-4條。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野生或栽培。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南亞等地。我國台灣、廣東、海南、雲南有引種。

藥材性狀

純檀香油為無色乃至淡黃色略有粘性的油液,有檀香固有香氣,左旋性;在20℃能溶於6倍量的70%的乙醇中;相對密度0.973-0.985(25℃),旋亮度(-15)-(-20)℃。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利尿作用。

相關論述

《新本草備要》:“治白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